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01-18吕艺华刘利国赵子龙郭永红王小明
吕艺华 ,刘利国 ,赵子龙 ,郭永红 ,王小明
1.包头市肿瘤医院肿瘤综合内科,内蒙古包头 014030;2.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3.包头市第四医院药房,内蒙古包头 014030
所谓消化道早癌是指患者消化道病灶区域浸润程度位于其消化道黏膜层,其浸润尚未超过消化道黏膜下层区域,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尤其是胃癌发病率超过世界总发病率的40.00%[1]。鉴于此,对消化道早癌检查、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尤为必要,是保障消化道早癌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悉,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予以干预和治疗,患者5年生存期限接近90%,而一旦患者病情发展至中晚期,不仅治疗效果较差,患者术后恢复能力也会受到影响[2]。对此,该研究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消化道早癌65例患者采用消化内镜技术予以消化道早癌患者实施诊断与治疗,能够保障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确诊并接受消化内镜手术的消化道早癌患者65例为实验组,其中男性消化道早癌患者41例,女性患者24例;最小年龄29周岁,最大年龄76周岁,中位年龄(51.64±9.81)周岁;消化道早癌病程时间最短0.5年,最长3年,中位病程时间(1.67±0.38)年。另选取同期于该院确诊并实施外科切除手术的消化道早癌患者65例为作为参照组,其中男性消化道早癌患者39例,女性患者26例;最小年龄31周岁,最大年龄74周岁,中位年龄(51.61±9.78)周岁;消化道早癌病程时间最短1年,最长4年,中位病程时间(1.71±0.41)年。2组患者年龄、性别消化道早癌病程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分组方式有可比性。上述研究对象均知情并同意参与该研究,且经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CT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定患者消化道病变区域,参照组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模式,根据患者患病位置,在全麻状态下进行手术切除,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及常规护理[3]。实验组予以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先采用白光检查形式确定其病灶区域,如发现可疑病灶,应予以活检,通过内镜技术对患者病灶组织实际情况进行确诊,可采用消化道窄带成像内镜或消化道色素内镜引导下,对患者病灶区域形态、胃小凹分型、周围组织结构情况、毛细血管等方面予以观察并记录[4]。同时,针对患者所切除的病理组织进行诊断。确诊后,给予患者全身麻醉,通过内镜在明确其病变范围之后,对患者病灶区域实施染色处理,并以病灶周围2 mm作为界限予以标记,并标记注射点,应用靛胭脂溶于10 000倍肾上腺素盐水之中,在病灶界限处给予每个注射点2~3 mL注射,注射至患者粘膜下层区域,应用圈套电凝切除方式及透明帽切除方式进行手术,将患者已经隆起的病灶区域予以全部切除,对于部分切除难度较大的患者,予行多次切除方式[5-7]。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消化道内镜检查消化道早癌检出情况录入Excel之中进行统计,分为食管癌、胃癌、结肠癌与直肠癌。观察患者手术时长、治疗费用、住院时长等治疗相关指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后6 h疼痛感予以观察,该评分法共计10分,分数与患者疼痛感呈正态分布。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中及手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比分析,计量资料行 t检验,采用(±s)表示。 计数资料行 χ2检验,采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消化道早癌患者采用消化内镜检出情况
65例消化道早癌患者采用消化内镜检出情况见表1,早期食管癌检出率为21.54%(14/65),早期胃癌检出率为 44.62%(29/65),早期结肠癌检出率为 18.46%(12/65),早期直肠癌检出率为15.38(10/65)。
表1 化道早癌患者采用消化内镜检出情况
2.2 消化道早癌患者手术治疗相关指征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消化道早癌手术治疗相关指征数据见表2,实验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治疗费用较少,术后疼痛评分较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消化道早癌患者手术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消化道早癌手术不良反应情况见表3,实验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3.08%、1.54%)低于参照组 (15.38%、12.3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消化道早癌患者手术治疗相关指征比较(±s)
表2 2组消化道早癌患者手术治疗相关指征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长(min)治疗费用(元)住院时长(d)术后疼痛评分(分)实验组(n=65)参照组(n=65)t值P值41.44±5.03 90.54±16.48 22.974 1 0.000 0 14762±2637 28816±5461 18.684 1 0.000 0 5.61±1.77 12.33±2.36 18.365 5 0.000 0 2.27±0.68 4.61±1.29 12.937 1 0.000 0
表3 2组消化道早癌患者手术不良反应情况比较[n(%)]
3 讨论
消化道早癌是消化道多种恶性肿瘤的早期阶段,患者病灶浸润深度尚浅,其浸润水平位于消化道黏膜层,且未向肌层进行浸润,此类患者因病灶区域侵犯程度较轻,其临床症状较少,部分患者未见任何临床症状,一般多在健康体检之中发现[8]。现阶段消化内镜检查受到临床医师与患者的青睐,传统消化道病变检查中,一般仅依靠CT检查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但上述2种形式均为影像学检查,无法直观的观察到患者病灶区域形态、颜色与性质,因此极易发生漏诊、误诊现象。对此,该研究采用消化内镜技术予以检查和诊断,通过消化内镜可对患者病灶区域各项指标予以检查,并评估患者病灶浸润程度,能够在极大层面上凸显临床诊断准确性,同时,在检查时,可直接针对患者病灶区域实施活检,其应用效果较好,能够帮助临床医师对患者疾病种类、病情等方面予以明确,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9]。治疗方面,通过消化内镜可直接实施手术操作,与常规外科手术相比,内镜治疗能够患者无任何外部切口,因此患者所受创伤较小,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能够尽快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目前消化内镜所应用的各项技术日新月异,其中,窄带成像作为内镜新领域之中的先进技术,当前得以应用于临床之中,该种技术能够提高病变与非病变区域的黏膜对比情况,通过其窄带过滤器能够调节内镜成像光谱,从而了解患者病变区域实际情况。在常规内镜检查及治疗中,需要采用靛胭脂对其病灶区域实施,染色后对其进行观察及手术切除,为了提升观察效果及应用水平采用窄带成像技术应用于内镜检查与手术之中,无需实施染色即可对患者病灶情况加以观察,应用方便,加之该种模式具备局部放大功能,因此能够对其病灶黏膜形态与结构进行细致观察。另外,放大色素内镜的应用范围广泛,该种技术尤其适用于早期癌症及微小病灶观察与治疗之中,在消化道早癌患者而应用方面,放大色素内镜可针对患者胃部、肠道、食道黏膜上细微变化予以分辨,图像准确性及清晰度水平较高。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化内镜技术也会随之而进步,未来阶段将会出现更为先进、有效的内镜形式与技术得以应用于临床之中,从而保障消化道早癌患者内镜治疗水平与质量。李潇潇[10]选取76例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实施内镜下手术及传统手术,其中内镜组手术时长为(50.31±9.13)min,传统组委(98.62±20.37)min;内镜组住院时长为(6.28±1.09)d,传统组为(14.85±2.54)d,2组住院时长与手术时长具有明显差异性。该研究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长与住院时长分别为:(41.44±5.03)min、(5.61±1.77)d, 参照组为 (90.54±16.48)min、(12.33±2.36)d, 上述结果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消化道早癌患者采用内镜下手术模式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较短。
综上所述,该研究证实,消化内镜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及治疗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