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鼻窦炎低场核磁共振扫描的诊断分析
2014-12-08朱军营
朱军营
【摘要】 目的 评价低场核磁共振扫描对鼻窦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86例副鼻窦炎性病变患者行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扫描, 并分析其磁共振表现。结果 全部病例所显示病变的性质、范围及解剖变异均与临床相符。结论 核磁共振扫描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清晰显示鼻窦病变和各解剖变异, 对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 副鼻窦炎; 低场核磁共振; 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扫描
副鼻窦炎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副鼻窦炎和慢性副鼻窦炎;按发生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颌窦炎、额窦炎、筛窦炎、蝶窦炎和全组副鼻窦炎。X线平片瓦氏位检查是最基础的检查, 它能诊断上颌窦和额窦的一般炎性病变, 但不全面, 对后组筛窦和蝶窦的炎性病变的诊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CT检查敏感性高, 而且能更好、更全面地诊断病变的范围、形态、组织密度以及骨性窦壁的形态;但CT扫描X射线辐射大, 尤其X射线辐射对儿童的潜在危害大;磁共振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描在显示鼻窦病变程度和范围, 尤其软组织方面具有优势, 已成为鼻窦病变诊断和指导手术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现就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86例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副鼻窦炎性病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进一步提高对副鼻窦疾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中男52例, 女34例;年龄5 ~60岁;病程3 d~10年。主要症状:头昏、头痛、精神不振、记忆力障碍及减退, 反复鼻塞流脓涕和(或)打鼾, 嗅觉减退或消失, 其中4例反复鼻出血和(或)涕中带血。
1. 2 方法 患者采用XGY OPEN SYSTEM 0.4T核磁共振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 患者取仰卧位, 先扫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定位像。轴位T1权重权, 层厚5 mm, 间距1 mm, 按轴位再做冠状的T2和质子像。矢状位用于观察中线结构, 如筛板、蝶窦及其引流通道。T1像是观察解剖的最佳图像, 增强扫描应在注射后30 min内进行, 用T1权重序层厚5 mm, 间隔1 mm扫描;分别使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水抑制序列摄片[1]。
2 结果
核磁共振检查本组86例患者, 其中17例表现为单纯性急性上颌窦炎 ;34例表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闭塞及同侧中组副鼻窦炎;7例表现为蝶筛隐窝闭塞引起后组副鼻窦炎;19例表现为多发性鼻腔鼻窦息肉型;9例患者表现为局限性黏膜增厚及黏膜囊肿。
3 讨论
3. 1 临床表现 副鼻窦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头疼、鼻塞、流脓涕、暂时性嗅觉障碍、畏寒、发热、周身不适等, 较小儿童还可发生呕吐、咳嗽等症状, 脓涕刺激咽喉还可引起咽喉不适、咽喉炎、异物感等。其中, 不同部位的副鼻窦炎引起头疼的时间和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前额部疼, 晨起轻, 午后重, 还可能有面颊部胀痛或上列磨牙疼痛, 多为上颌窦炎。晨起感觉前额部疼, 逐渐加重, 午后减轻, 至晚间全部消失, 这是额窦炎的表现。头疼较轻, 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 也可能放射至头顶部, 多由筛窦炎引起。眼球深处疼痛, 可放射到头顶部, 还出现早晨轻、午后重的枕部疼痛, 这是蝶窦炎的常见表现。慢性副鼻窦炎多为急性副鼻窦炎反复感染, 治疗不彻底所致, 由于时间长, 脓涕更多, 颜色为黄色或黄绿色;鼻塞更严重, 伴有鼻息肉时, 可部分或全部阻塞。与急性副鼻窦炎比, 嗅觉减退更为明显。
3. 2 病理改变 副鼻窦炎急性期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 纤毛运动变慢, 黏液性分泌物增多, 并有炎性细胞浸润;慢性期表现为黏膜肥厚, 息肉样变; 鼻炎、副鼻窦炎及鼻息肉三者的相互关系[2]: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及额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腔黏膜与鼻窦黏膜相互延续, 因此鼻炎与鼻窦炎症常相互蔓延, 同时存在。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黏膜肥厚常并发黏液腺分泌障碍导致鼻炎及鼻窦息肉的发生;鼻息肉阻塞鼻窦引流常继发鼻及鼻窦炎。因此将鼻炎、副鼻窦炎及鼻息肉三者作为同一组病变。
3. 3 影像学表现 副鼻窦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窦壁光整, 黏膜增厚, 窦腔内显示较均匀的软组织信号, 窦腔内分泌物常见气液平面形成, 可随体液而动, 积液较多致窦口阻塞时, 可致窦腔扩大。增强后窦腔内液体不强化, 黏膜下层呈线状强化。窦腔黏膜可见不同程度的增厚, 增强后黏膜可强化。鼻甲肥大, 鼻道狭窄, 但窦壁骨质一般无明显变化。慢性副鼻窦炎表现为窦腔黏膜明显增厚, 可伴有黏液囊肿或息肉, 窦口处阻塞, 窦口-窦道复合体结构紊乱, 窦腔窦壁硬化增厚, 为长期炎症刺激所致, 合并息肉时可见窦壁内有结节状突起, 呈软组织信号。息肉较大充满窦腔致窦腔扩大并进入鼻腔时, 要与鼻窦肿瘤鉴别, 后者软组织肿块及窦壁骨质破坏更为明显, 肿块形态不规则, 信号不均匀, 周围结构广为侵犯。增强后, 息肉可呈轻度到中度强化。
3. 4 磁共振扫描优点 ①低场核磁共振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低场核磁共振收费价格约只有1.5T核磁共振价格的1/3, 低场核磁扫描价格与CT的检查价格基本持平, 对于基层医院的患者尤其实惠。②核磁共振检查使患者远离X射线辐射带来的有可能的损害, 尤其是儿童患者。③单独使用CT难以确定病变良恶性时, MRI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串, 同时它的信号取决于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因而能对正常组织、炎症性病变、血管性病变, 以及恶性病变产生的信号加以区别。一般副鼻窦恶性病变表现为中等强度信号。④MRI多平面成像的能力有助于病变的精确定位, 对肿瘤的术前设计十分有利。⑤疑有眶内或颅内侵犯时, MRI的另一优势是没有骨性伪影, 在显示颅内侵犯及脑膜播散方面较CT优越。⑥需要更精细地显示肿瘤的解剖部位。增强扫描能更好地观察肿瘤及其向邻近组织侵犯的范围。冠位及矢状位扫描亦发现儿童的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儿童打鼾。
综上所述, 鼻窦核磁共振扫描显示鼻窦手术解剖断面, 详细的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和筛窦、眶内壁、颅底的关系, 同时显示额窦、上颌窦、蝶窦, 利于观察病变的性质、范围及解剖变异,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是鼻窦病变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挽时.临床副鼻窦影像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93.
[2] 田勇泉, 孙爱华.耳鼻咽喉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8-110.
[收稿日期:2014-08-08]endprint
【摘要】 目的 评价低场核磁共振扫描对鼻窦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86例副鼻窦炎性病变患者行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扫描, 并分析其磁共振表现。结果 全部病例所显示病变的性质、范围及解剖变异均与临床相符。结论 核磁共振扫描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清晰显示鼻窦病变和各解剖变异, 对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 副鼻窦炎; 低场核磁共振; 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扫描
副鼻窦炎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副鼻窦炎和慢性副鼻窦炎;按发生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颌窦炎、额窦炎、筛窦炎、蝶窦炎和全组副鼻窦炎。X线平片瓦氏位检查是最基础的检查, 它能诊断上颌窦和额窦的一般炎性病变, 但不全面, 对后组筛窦和蝶窦的炎性病变的诊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CT检查敏感性高, 而且能更好、更全面地诊断病变的范围、形态、组织密度以及骨性窦壁的形态;但CT扫描X射线辐射大, 尤其X射线辐射对儿童的潜在危害大;磁共振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描在显示鼻窦病变程度和范围, 尤其软组织方面具有优势, 已成为鼻窦病变诊断和指导手术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现就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86例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副鼻窦炎性病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进一步提高对副鼻窦疾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中男52例, 女34例;年龄5 ~60岁;病程3 d~10年。主要症状:头昏、头痛、精神不振、记忆力障碍及减退, 反复鼻塞流脓涕和(或)打鼾, 嗅觉减退或消失, 其中4例反复鼻出血和(或)涕中带血。
1. 2 方法 患者采用XGY OPEN SYSTEM 0.4T核磁共振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 患者取仰卧位, 先扫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定位像。轴位T1权重权, 层厚5 mm, 间距1 mm, 按轴位再做冠状的T2和质子像。矢状位用于观察中线结构, 如筛板、蝶窦及其引流通道。T1像是观察解剖的最佳图像, 增强扫描应在注射后30 min内进行, 用T1权重序层厚5 mm, 间隔1 mm扫描;分别使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水抑制序列摄片[1]。
2 结果
核磁共振检查本组86例患者, 其中17例表现为单纯性急性上颌窦炎 ;34例表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闭塞及同侧中组副鼻窦炎;7例表现为蝶筛隐窝闭塞引起后组副鼻窦炎;19例表现为多发性鼻腔鼻窦息肉型;9例患者表现为局限性黏膜增厚及黏膜囊肿。
3 讨论
3. 1 临床表现 副鼻窦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头疼、鼻塞、流脓涕、暂时性嗅觉障碍、畏寒、发热、周身不适等, 较小儿童还可发生呕吐、咳嗽等症状, 脓涕刺激咽喉还可引起咽喉不适、咽喉炎、异物感等。其中, 不同部位的副鼻窦炎引起头疼的时间和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前额部疼, 晨起轻, 午后重, 还可能有面颊部胀痛或上列磨牙疼痛, 多为上颌窦炎。晨起感觉前额部疼, 逐渐加重, 午后减轻, 至晚间全部消失, 这是额窦炎的表现。头疼较轻, 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 也可能放射至头顶部, 多由筛窦炎引起。眼球深处疼痛, 可放射到头顶部, 还出现早晨轻、午后重的枕部疼痛, 这是蝶窦炎的常见表现。慢性副鼻窦炎多为急性副鼻窦炎反复感染, 治疗不彻底所致, 由于时间长, 脓涕更多, 颜色为黄色或黄绿色;鼻塞更严重, 伴有鼻息肉时, 可部分或全部阻塞。与急性副鼻窦炎比, 嗅觉减退更为明显。
3. 2 病理改变 副鼻窦炎急性期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 纤毛运动变慢, 黏液性分泌物增多, 并有炎性细胞浸润;慢性期表现为黏膜肥厚, 息肉样变; 鼻炎、副鼻窦炎及鼻息肉三者的相互关系[2]: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及额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腔黏膜与鼻窦黏膜相互延续, 因此鼻炎与鼻窦炎症常相互蔓延, 同时存在。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黏膜肥厚常并发黏液腺分泌障碍导致鼻炎及鼻窦息肉的发生;鼻息肉阻塞鼻窦引流常继发鼻及鼻窦炎。因此将鼻炎、副鼻窦炎及鼻息肉三者作为同一组病变。
3. 3 影像学表现 副鼻窦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窦壁光整, 黏膜增厚, 窦腔内显示较均匀的软组织信号, 窦腔内分泌物常见气液平面形成, 可随体液而动, 积液较多致窦口阻塞时, 可致窦腔扩大。增强后窦腔内液体不强化, 黏膜下层呈线状强化。窦腔黏膜可见不同程度的增厚, 增强后黏膜可强化。鼻甲肥大, 鼻道狭窄, 但窦壁骨质一般无明显变化。慢性副鼻窦炎表现为窦腔黏膜明显增厚, 可伴有黏液囊肿或息肉, 窦口处阻塞, 窦口-窦道复合体结构紊乱, 窦腔窦壁硬化增厚, 为长期炎症刺激所致, 合并息肉时可见窦壁内有结节状突起, 呈软组织信号。息肉较大充满窦腔致窦腔扩大并进入鼻腔时, 要与鼻窦肿瘤鉴别, 后者软组织肿块及窦壁骨质破坏更为明显, 肿块形态不规则, 信号不均匀, 周围结构广为侵犯。增强后, 息肉可呈轻度到中度强化。
3. 4 磁共振扫描优点 ①低场核磁共振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低场核磁共振收费价格约只有1.5T核磁共振价格的1/3, 低场核磁扫描价格与CT的检查价格基本持平, 对于基层医院的患者尤其实惠。②核磁共振检查使患者远离X射线辐射带来的有可能的损害, 尤其是儿童患者。③单独使用CT难以确定病变良恶性时, MRI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串, 同时它的信号取决于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因而能对正常组织、炎症性病变、血管性病变, 以及恶性病变产生的信号加以区别。一般副鼻窦恶性病变表现为中等强度信号。④MRI多平面成像的能力有助于病变的精确定位, 对肿瘤的术前设计十分有利。⑤疑有眶内或颅内侵犯时, MRI的另一优势是没有骨性伪影, 在显示颅内侵犯及脑膜播散方面较CT优越。⑥需要更精细地显示肿瘤的解剖部位。增强扫描能更好地观察肿瘤及其向邻近组织侵犯的范围。冠位及矢状位扫描亦发现儿童的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儿童打鼾。
综上所述, 鼻窦核磁共振扫描显示鼻窦手术解剖断面, 详细的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和筛窦、眶内壁、颅底的关系, 同时显示额窦、上颌窦、蝶窦, 利于观察病变的性质、范围及解剖变异,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是鼻窦病变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挽时.临床副鼻窦影像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93.
[2] 田勇泉, 孙爱华.耳鼻咽喉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8-110.
[收稿日期:2014-08-08]endprint
【摘要】 目的 评价低场核磁共振扫描对鼻窦病变的诊断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86例副鼻窦炎性病变患者行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扫描, 并分析其磁共振表现。结果 全部病例所显示病变的性质、范围及解剖变异均与临床相符。结论 核磁共振扫描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清晰显示鼻窦病变和各解剖变异, 对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 副鼻窦炎; 低场核磁共振; 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扫描
副鼻窦炎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 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副鼻窦炎和慢性副鼻窦炎;按发生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颌窦炎、额窦炎、筛窦炎、蝶窦炎和全组副鼻窦炎。X线平片瓦氏位检查是最基础的检查, 它能诊断上颌窦和额窦的一般炎性病变, 但不全面, 对后组筛窦和蝶窦的炎性病变的诊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CT检查敏感性高, 而且能更好、更全面地诊断病变的范围、形态、组织密度以及骨性窦壁的形态;但CT扫描X射线辐射大, 尤其X射线辐射对儿童的潜在危害大;磁共振轴位、冠位及矢状位描在显示鼻窦病变程度和范围, 尤其软组织方面具有优势, 已成为鼻窦病变诊断和指导手术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现就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86例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副鼻窦炎性病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进一步提高对副鼻窦疾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中男52例, 女34例;年龄5 ~60岁;病程3 d~10年。主要症状:头昏、头痛、精神不振、记忆力障碍及减退, 反复鼻塞流脓涕和(或)打鼾, 嗅觉减退或消失, 其中4例反复鼻出血和(或)涕中带血。
1. 2 方法 患者采用XGY OPEN SYSTEM 0.4T核磁共振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 患者取仰卧位, 先扫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定位像。轴位T1权重权, 层厚5 mm, 间距1 mm, 按轴位再做冠状的T2和质子像。矢状位用于观察中线结构, 如筛板、蝶窦及其引流通道。T1像是观察解剖的最佳图像, 增强扫描应在注射后30 min内进行, 用T1权重序层厚5 mm, 间隔1 mm扫描;分别使用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水抑制序列摄片[1]。
2 结果
核磁共振检查本组86例患者, 其中17例表现为单纯性急性上颌窦炎 ;34例表现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闭塞及同侧中组副鼻窦炎;7例表现为蝶筛隐窝闭塞引起后组副鼻窦炎;19例表现为多发性鼻腔鼻窦息肉型;9例患者表现为局限性黏膜增厚及黏膜囊肿。
3 讨论
3. 1 临床表现 副鼻窦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头疼、鼻塞、流脓涕、暂时性嗅觉障碍、畏寒、发热、周身不适等, 较小儿童还可发生呕吐、咳嗽等症状, 脓涕刺激咽喉还可引起咽喉不适、咽喉炎、异物感等。其中, 不同部位的副鼻窦炎引起头疼的时间和部位有一定的规律性。前额部疼, 晨起轻, 午后重, 还可能有面颊部胀痛或上列磨牙疼痛, 多为上颌窦炎。晨起感觉前额部疼, 逐渐加重, 午后减轻, 至晚间全部消失, 这是额窦炎的表现。头疼较轻, 局限于内眦或鼻根部, 也可能放射至头顶部, 多由筛窦炎引起。眼球深处疼痛, 可放射到头顶部, 还出现早晨轻、午后重的枕部疼痛, 这是蝶窦炎的常见表现。慢性副鼻窦炎多为急性副鼻窦炎反复感染, 治疗不彻底所致, 由于时间长, 脓涕更多, 颜色为黄色或黄绿色;鼻塞更严重, 伴有鼻息肉时, 可部分或全部阻塞。与急性副鼻窦炎比, 嗅觉减退更为明显。
3. 2 病理改变 副鼻窦炎急性期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 纤毛运动变慢, 黏液性分泌物增多, 并有炎性细胞浸润;慢性期表现为黏膜肥厚, 息肉样变; 鼻炎、副鼻窦炎及鼻息肉三者的相互关系[2]: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及额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筛窦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鼻腔黏膜与鼻窦黏膜相互延续, 因此鼻炎与鼻窦炎症常相互蔓延, 同时存在。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黏膜肥厚常并发黏液腺分泌障碍导致鼻炎及鼻窦息肉的发生;鼻息肉阻塞鼻窦引流常继发鼻及鼻窦炎。因此将鼻炎、副鼻窦炎及鼻息肉三者作为同一组病变。
3. 3 影像学表现 副鼻窦的急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窦壁光整, 黏膜增厚, 窦腔内显示较均匀的软组织信号, 窦腔内分泌物常见气液平面形成, 可随体液而动, 积液较多致窦口阻塞时, 可致窦腔扩大。增强后窦腔内液体不强化, 黏膜下层呈线状强化。窦腔黏膜可见不同程度的增厚, 增强后黏膜可强化。鼻甲肥大, 鼻道狭窄, 但窦壁骨质一般无明显变化。慢性副鼻窦炎表现为窦腔黏膜明显增厚, 可伴有黏液囊肿或息肉, 窦口处阻塞, 窦口-窦道复合体结构紊乱, 窦腔窦壁硬化增厚, 为长期炎症刺激所致, 合并息肉时可见窦壁内有结节状突起, 呈软组织信号。息肉较大充满窦腔致窦腔扩大并进入鼻腔时, 要与鼻窦肿瘤鉴别, 后者软组织肿块及窦壁骨质破坏更为明显, 肿块形态不规则, 信号不均匀, 周围结构广为侵犯。增强后, 息肉可呈轻度到中度强化。
3. 4 磁共振扫描优点 ①低场核磁共振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低场核磁共振收费价格约只有1.5T核磁共振价格的1/3, 低场核磁扫描价格与CT的检查价格基本持平, 对于基层医院的患者尤其实惠。②核磁共振检查使患者远离X射线辐射带来的有可能的损害, 尤其是儿童患者。③单独使用CT难以确定病变良恶性时, MRI具有优良的软组织分辨串, 同时它的信号取决于组织的生物学特征, 因而能对正常组织、炎症性病变、血管性病变, 以及恶性病变产生的信号加以区别。一般副鼻窦恶性病变表现为中等强度信号。④MRI多平面成像的能力有助于病变的精确定位, 对肿瘤的术前设计十分有利。⑤疑有眶内或颅内侵犯时, MRI的另一优势是没有骨性伪影, 在显示颅内侵犯及脑膜播散方面较CT优越。⑥需要更精细地显示肿瘤的解剖部位。增强扫描能更好地观察肿瘤及其向邻近组织侵犯的范围。冠位及矢状位扫描亦发现儿童的腺样体肥大引起的儿童打鼾。
综上所述, 鼻窦核磁共振扫描显示鼻窦手术解剖断面, 详细的显示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结构和筛窦、眶内壁、颅底的关系, 同时显示额窦、上颌窦、蝶窦, 利于观察病变的性质、范围及解剖变异, 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是鼻窦病变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挽时.临床副鼻窦影像诊断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93.
[2] 田勇泉, 孙爱华.耳鼻咽喉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48-110.
[收稿日期:2014-08-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