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临床回顾性分析
2019-01-18林招贤朱立桓黄建源
林招贤,朱立桓,黄建源
福建省立医院胸外科,福建福州 350001
食管癌是消化系统常见肿瘤之一,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主要发病群体以中老年男性群体为主[1]。食管癌疾病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食道功能逐渐衰退,部分患者甚至难以咽下流质食物。临床中治疗食管癌多采用根治手术形式,一般而言,针对身体条件良好,尤其是心肺功能较好的患者,可予以根治性手术。传统开放手术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困难,鉴于此,针对食管癌患者腔镜根治手术相关研究十分必要与迫切[2-5]。该文方便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6月于该院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予行回顾性分析模式研究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及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于该院手术治疗的食管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30)与参照组(n=30)。其中,实验组男性食管癌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最小年龄31周岁,最大年龄76周岁,中位年龄(53.8±9.5)周岁;有胸上段癌变患者7例、胸中段癌变患者11例、胸下段癌变患者12例;鳞癌24例、腺癌6例。参照组男性食管癌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最小年龄33周岁,最大年龄77周岁,中位年龄 (54.2±8.7)周岁;有胸上段癌变患者6例、胸中段癌变患者10例、胸下段癌变患者14例;鳞癌25例、腺癌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食管癌癌变位置、癌变病理类型等临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分组方式有可比性。该研究所选病例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2组患者术前均实施胃镜及CT检查,确认患者癌症病理类型、切出去与及淋巴结情况,并针对患者支气管、颈部及腹部重要器官予以检查。参照组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模式,予行常规单肺通气,取患者右侧卧位,于患者右侧二野或三野进入胸腔,其切口为150~200 mm左右,游离患者食管后开放膈肌,对其胃部实施游离,直视环境下清扫淋巴结,行常规食管胃吻合[6]。实验组行腔镜食管癌根治术,该研究所应用术式为腔镜食管癌三切口手术,予行常规单肺通气,取患者卧位,胸锁乳突肌前缘作一切口,长度为60 mm,显露左侧甲状腺,超声刀切断甲状腺中静脉。显露左侧喉返神经颈段,清扫甲状腺下极至颈总动脉鞘和胸腺上缘的淋巴结。食管从喉返神经外侧缘拉出,保护患者喉返神经。予行常规二氧化碳气腹,气腹压力为10 mmHg左右,于患者肩脚线与第八肋间交点、右侧腋后线第五肋间交点、右侧腋后线第八肋间交点分别作切口,长度为10 mm[7]。在腔镜下针对患者淋巴结予以常规清扫,包括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左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膈上淋巴结、颈部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胃左动脉旁淋巴结等等,随即实施食管癌根治术。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时长、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淋巴清扫数等治疗相关指标;于2组患者手术1 d后对其CD3+、CD8+、CD4+/CD8+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检测;患者术后期间对其不良事件予以记录,包括肺部感染、肺不张、吻合口瘘、乳糜胸等。
1.4 统计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予以对比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食管癌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食管癌治疗相关指标数据见表1,2组患者淋巴清扫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食管癌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表1 2组食管癌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
2.2 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食管癌手术后免疫功能指标数据见表 2,实验组 CD3+、CD8+、CD4+/CD8+均高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表2 2组食管癌患者手术后免疫功能指标比较()
?
2.3 食管癌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食管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见表3,实验组肺部感染、肺不张、吻合口瘘、乳糜胸等食管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参照组(33.3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食管癌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食管癌即食管黏膜上皮恶性肿瘤,现阶段该病发病原因尚明确,临床普遍认为与遗传、饮食习惯、异常刺激等具有密切联系,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每年食管癌病死认识超过15万,该疾病临床致死率较高[8-10]。一般而言,食管癌治疗可分为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多半是身体耐受性较低的患者予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是当前食管癌根治的有效手段,也是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临床中食管癌手术可分为开放式食管癌根治术与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开放式食管癌手术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手术时间较长,患者胸腔长时间暴露,加之收缩操作对患者肺部造成的损伤与挤压较大,极易在术后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的不良事件,患者术后恢复难度较大[11]。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极高的优势,一方面,其创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得以缩短,尤其针对部分老年患者,极大的降低了术后感染发生几率。另一方面,情景下患者胸腔无需开放,因此对患者肺部的影响较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及乳糜胸的比例有所降低。郑勇等人[12]在研究中选取了100例食管癌患者,分为腔镜组与开放组,腔镜组患者出血量约为(216±31)mL,住院时间为(10±2)d,而开放组出血量为(324±53)mL,住院时间为(24±5)d。 该研究中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 (172.57±24.39)mL, 显著低于参照组(282.64±38.11)mL;且与参照组(18.33±4.61)d 相比,实验组住院时长(8.76±1.73)d较短。从数据中不难看出,该研究中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开放组,且住院时间较短。上述数据与该文结果具有一致性,均表明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优势。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长、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低,实验组CD3+、CD8+、CD4+/CD8+均高于参照组,实验组肺部感染、肺不张、吻合口瘘、乳糜胸等食管癌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10.00%)明显低于参照组(33.33%),其结果表明,腔镜食管癌根治术在食管癌治疗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