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途径探析—基于需要层次理论视角
2019-01-18董亚静曹云清
董亚静 曹云清
(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 石家庄市 052000)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曾先后做出过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和行动指南。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强调,“培育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1]这对于产业工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从产业工人自身来看,他们队伍庞大,来源复杂,需求多样。因此,在建设产业工人队伍、提高工人素质方面,除了行之有效的普遍途径,还需要针对不同群体根据不同需求采取不同途径。
一、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我国产业工人需求分析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种最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指的是人们吃饭、喝水、睡觉、穿衣等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果不能满足,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安全需要指的是人的生命、财产等不受到侵害,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指的是人渴望融入到家庭、团体、朋友等中间,得到相应的接纳以及关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对别人的尊重,属于较高级别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指的是完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己的价值,并且伴随着“高峰体验”的需要。其中,前四种需要是缺失性需要,后一种需要是成长性需要。并且,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需要其迫切程度是有差别的,而真正能激励人行动的则是人最迫切的需要。
(二)我国产业工人的构成
产业工人主要是指那些以工资收入为生活来源的,集中在工厂、矿山、交通运输等行业中以出卖劳动力,从事集体劳动为生的工人。从产业工人的构成来看,我国产业工人分别来源于国有或合资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农民工等。他们是我国重要的劳动力,同时也是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产业工人分布广、数量大,是工人阶级中的主力军。他们是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量,更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攻坚力量,在工人阶级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我国产业工人的特点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现阶段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加上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使得一些企业对产业工人思想道德的建设和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我国产业工人呈现出以下不同程度的特点:一是政治觉悟和理想信念相对缺乏;二是职业道德感和责任意识相对薄弱;三是技能技术素质和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四是工作稳定性较低,工人流动性较大;五是职业评价和社会地位相对偏低。[2]不同来源的产业工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农民工突出表现为:技能技术素质整体比较偏低,文化水平相对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的监测数据显示,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1%,大专及以上的占10.3%。[3]
私营个体企业工人突出表现为:工作稳定性较低,工人流动性较大。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失业”现象,即一方面大量的技术工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大批企业需要工人却招不到合适的人选,这种“失业”是一种结构性失业。生产一线、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工人严重不足,全国范围内都存在着“技工荒”,而且这种技工紧缺的现象已经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了[4]。所以,这些具备一定技能的企业工人,他们不是缺乏工作,而是在不断地转换工作,期待遇到更好的工作。
大型国有企业或者合资企业工人突出表现为:职业评价相对不高,社会地位相对较低。这些企业的工人大多来自职工子弟,或者通过严格的招聘程序招聘而来。招聘时,岗位竞争激烈,因此,能进入这些企业的职工大多具备高学历、高能力,或有一些高技能,有些职工甚至掌握高科技技术。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对自己的职业不够认同,职业评价不高,认为“用脑者制人,用力者制于人”,自己是“被制于人的”,故而羞于提及自己是工人。
(四)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我国产业工人的需求倾向
基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我国产业工人根据来源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对于农民工来说,他们文化水平相对不高,技术素质也相对较低,导致其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他们主要靠出卖体力工作,而且工作缺少一定的稳定性。对其而言,最重要的是保证基本生活,其主要心理需求是生理的需求;对于私营个体企业工人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份稳定且高薪的工作,这样他们就不用再到处奔波,其主要心理需求是安全的需求;对于大型国有企业或者合资企业工人来说,他们工作相对稳定,薪资可观,但是他们觉得“工人身份”让自己有些抬不起头来,相对缺乏社会以及自己对职业的认同感,其主要心理需求是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
当然,不同来源的产业工人的需求层次大都还处于缺失需要层面,因此还未达到马斯洛认为的成长性需要,即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故而在思想意识、理想信念方面,产业工人的表现相对不足。
二、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途径
(一)基于缺失性需求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途径
《方案》强调“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改革不适应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要求的体制机制。”基于缺失性需求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要满足不同来源工人的需要,即达到提升技能、增强工作稳定性、提升自我认同度的目的。
1、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满足农民工的生理需要。从国家倡导农民进城务工开始,前前后后将近三十多年,农村劳动力不断转移到城镇中,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大多数选择进城务工的农民没有接受过较高的教育,因此,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对偏低,缺少技能,大多从事一些脏活、苦活、累活、险活……而且大多收入偏低,福利与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虽然其中确实不乏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成为技术骨干,甚至成为大国工匠的人才[5],但大多数农民工仍处在生活的底层,为基本的温饱而奋斗,他们最大的需求就是生理需要。要满足这些农民工的生理需要,最主要的是要提升他们的素质,增强他们的生存本领。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由政府牵头建立企业、工会、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工人培训体系。政府负责部署、协调,企业负责配合、支持,工会负责组织、实施,高校协助配合开展。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使高校在招生时向重点领域倾斜,对接当地重点、支柱产业人才需求;由工会组织专门开设针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班,或者增设专门符合农民工培训需求的课程;可以让农民工脱产到高校接受系统培训,通过这种方式,加大职业院校教育成果的具体应用和实际转换。政府还需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促进社会公益部门和组织承担产业工人的培训任务,并可以通过一些优惠政策或是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给与这些组织相应的报酬。通过这种方式能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弥补高校职业培训和企业培训存在的不足。可以依托网络平台,通过微课、网上在线课程等开展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增强其生存本领,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6]
二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逐步健全农民工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增强农民工的社会福利。通过这些社会保障体制机制的建设,使农民工在生活困难时能得到相应的保障,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
2、制度上落实,权益上维护,满足私营个体企业工人的安全需要。私营个体企业的工人最大的忧虑就是失业,一旦失业,如果没有技术特长就很难再找到工作,他们的生存和生活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私营个体企业的工人最缺乏的就是安全感。要满足这些产业工人安全的需要,除了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以外,还需要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同时,围绕着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他们骨干作用、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保障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等,制定了很多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说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这些政策如果都能落到实处,确实能让产业工人体会到安全感。[7]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样。
同时,为了保证私营个体产业工人不怕失业,即使失业也能再就业,就应该使这些产业工人具备一定的生存本领和技能,这才是保证他们不失业的“铁饭碗”。而这种本领除了具体操作外,还应该有权威部门的认证和认可,这就需要修订完善各行业职工技术考试定级制度。由政府统一组织,安排各行业制定统一的、科学的、合理的、细致的职业技能资格认证标准,并设立严格的考试认证制度,使技术型产业工人“持证上岗”。同时,建立与产业工人技术能力相对应的工资待遇标准。
3、政治上保证,权益上维护,满足国企和大型合资企业工人归属和爱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企职工大都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下岗再就业”的心酸阵痛。“三去一降一补”确实在经济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于这些企业的工人来说,无疑是面对着巨大的冲击。国家不断出台文件来解决职工的安置问题,雪片一样的文件也让这些产业工人看到了国家对自身的关心和关注。有政策的保证,能让这部分工人感到作为国有企业职工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大型企业的职工由于岗位竞争,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满足这部分职工的需求,需要开展心理服务。各级工会组织应承担起这份责任,建立心理咨询室,组建心理咨询团队,开展专业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当然,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借助EAP公司提供的服务,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进而达到引领职工塑造阳光心态、提升幸福的能力。[8]
(二)基于成长性需求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途径
基于成长性需求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需要满足产业工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即达到其增强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职业道德感、强化责任意识的目的。
1、以政治为导向,坚定理想信念。《方案》中明确提出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其中包括了5大方面和具体的25条举措,内容涉及产业工人的思想教育、技能培训、支撑保障等方面。在这些举措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把产业工人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要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注重产业工人的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对于产业工人同样如此,理想信念也是产业工人的政治灵魂,更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用党的最新、最先进的理论成果武装产业工人的头脑,用产业工人能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主流价值体系,充分掌握产业工人意识形态领域的发言权,提升产业工人的思想觉悟和政治敏感性,从而促使产业工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做不仅能将工人阶级密切团结在党的周围,听党的话、跟党走,而且能引导产业工人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价值追求,也就是在满足自己的生理、安全、归属等缺失性需求以外,会主动追求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以及体现自己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
2、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提升职业道德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产业工人来说,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到产业工人的日常生活中,融入到产业工人的生产实践中,这将有利于他们明确和理解国家的价值目标,并以此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有利于他们明确社会道德规范,自觉与社会主流价值相协调,进而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更有利于他们认同个人的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积极的职业认同感,并将其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
3、以弘扬精神为手段,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大力倡导和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使产业工人形成“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争当劳动模范的价值追求和成为“大国工匠”为荣的价值目标。通过倡导“劳动精神”,使广大产业工人看到在新时代辛勤劳动仍然是一种美德,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品质;通过弘扬“劳模精神”,使广大产业工人意识到吃苦耐劳、辛勤工作仍然是值得弘扬和学习的宝贵品质;通过弘扬“工匠精神”,使广大产业工人明白认真钻研、精益求精仍然是值得坚持和追求的珍贵品质。换言之,在这些精神的宣传和指引下,强化产业工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使产业工人自觉地将个人追求和社会价值追求统一起来,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将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统一起来,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产业工人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攻坚手,更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的预备役,还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关键点。[9]因此,根据产业工人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的建设一支思想政治过硬、道德规范过关,有学历、有技能、有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有利,对于“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有利,对于建成工业化强国有利,对于中国梦的实现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