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学校生态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9-01-17娄卫润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50期
关键词:搭建平台个性发展

娄卫润

摘要:文章介绍了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教师专业成长与校本研修制度的完善,校本化的、有生命力的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

关键词:关注细节;搭建平台;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0-0047-02

一段时间以来,基于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剖析与反思,学校对以转变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效率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尝试,国内出现了一大批课改先进地区及学校,各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遵循着先行者的足迹,我们发现,很多现成的经验与模式并不能直接为我所用,简单地模仿、照搬课堂教学时段内的教学环节,总是容易使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不断窄化。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优化,离不开教师专业成长与校本研修制度的完善,更离不开校本化的有生命力的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在生态课堂建设过程中总结出三方面工作策略。

一、完善管理,关注生态课堂教学细节

学校教务处、督导室及课程管理相关人员在原有教务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备课、授课、作业布置与批改等环节的管理与评价,力求通过创新策略、精细化管理及戴明环工作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1.备课环节:依据课标,面向中考,落实分层教学要求。学校每年要组织教师参加中考命題研究活动,关注中考命题动态。定期开展中考题型过关活动。大力提倡分层教学,从分层作业做起,在学科教学中兼顾不同程度的学生,让大多数学生跟得上进度,能够体会学习的乐趣。为了解决纸质教案与数字化课程资源之间的矛盾,我们启动了电子教案建设工作。教师的备课过程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配套数据材料及网络上的海量信息,将教参上的教学设计与网络上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选择若干优秀课件加以筛选、整合,或引入相关微课、动画等资源。教师每星期将电子教案上传到学校资源平台,备课组可共享使用。教务处选择质量较高的教案与课件发布到资源页面,作为校本化资源。

2.授课环节:以河北省教学评估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及市区教研部门提供的学科教学评价标准为基础,根据各学科个性化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策略,制定或明确学科教学评价标准。设计并不断完善我市各学校的课堂教学观察、记录、评估细则。在听课、评课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记录、课堂观察和课堂评价工作,助力校本教研工作质量的提高。引导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合作、自主、互助、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修订和完善教学常规管理细则及评价办法,坚持抓好常规教学过程管理。采用巡视、听课、资料检查、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检查、督导与评价。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全面掌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面的问卷及评价结果反馈。

3.课业负担管理:明确班级作业记录机制,探索学科作业量均衡管理策略、细化作业量统计及作业批改情况检查工作。教师为学生增加的补充习题学校要留样、评估与统计。运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发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个性化的过程性管理策略与教学智慧,并进行总结、展示和分享。着重整理、推广部分教师指导学生使用错题本、积累本、精选习题本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指导策略,逐步优化学生的作业结构,培养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校本研修,搭建生态课堂建设平台

搭建课堂展示与交流平台,营造积极、开放、分享、互助、低利害的课堂评价氛围。除教研组自行组织的备课活动外,学校组织教研组或备课组每学期开展组内晒课、组间优质课评比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示范课或研讨课。深入教研组的领导除参加、督导以上活动外,还要通过约课和推门课等方式走进课堂,对于新入职的教师,要指定有经验的教师与之结成师徒对子,老教师和所在教研组领导要定期听取汇报课。提升学校校本研修执行力,强化对教研组活动的关注、引领和评价,充分发挥主题教研的作用,通过具体、务实、严谨的教研组活动逐步提升教研组团队的学习、交流与成长能力。组织开展课改论坛、教育教学成果推广示范等活动。

三、以两类课程建设为抓手,推进生态课堂

综合实践是新课程改革当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校课堂执行力建设当中的最主要的阵地。我们把这门课程定位为塑造学校特色课程体系、打造全新课改理念的教师团队、培养有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研究性学生的课程领域。课程的推进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

1.学科拓展开拓课程领域。依托教师的专业基础形成的学科拓展类主题和依托教师的第二专业形成的特长发展类主题,不断积累、初步形成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在两类课程推进的初级阶段,学科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一般来源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如《阅读与写作》、《走进英美文化》、《气候课堂》、《计算机网络维护》、《趣味物理》等。

2.主题系列化形成课程框架。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及特有的办学资源整合、补充、完善形成若干个比较系统的主题系列,搭建起校本化的学校课程体系的骨架,初步完成课程体系建设。指导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不断积累课程资源,为学生们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特定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们实践活动的成果又可以成为后面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范例,在一个领域内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样的学习方式,也降低了教师的指导难度,为教师在相关领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教学相长的便捷渠道。

3.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开发有生命力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业的发展,许多从前只有在专业实验室中才能见到的仪器和设备已经走近我们身边,这些专业的测量和实验设备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们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依托学校的数字化实验设备,引导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如“不同光源的光电转换效率之比较”、“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生化现象”等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学校购进了专业的pm2.5、二氧化碳检测仪、噪声测试仪和光照度测试仪,开设《pm2.5监测与小环境影响因素探究》和《小环境二氧化碳浓度检测与影响因素探究》等课程。目前,相关知识的宣传与应用、校园周边及小环境pm2.5及二氧化碳浓度的长期监测与数据分析、小环境空气质量优化措施的探究等活动正有序开展。

总之,生态课堂建设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由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转为引导学生“会学”,变“学知”为激励学生“思维”,学生在听中学,说中学,做中学,在合作、展示中学,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学习方式由单一转向多样性,学生的知识形成新的建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生态课堂建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培养和提高,学生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

猜你喜欢

搭建平台个性发展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课堂的自主化教学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