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发展的思考
2019-01-16李傲
李 傲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一、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意义
促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实施协同发展战略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三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伟大战略,在推进三地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效果显著,形成良好开局。
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满足民生需求的关键,增强人民获得感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北京、天津与河北之间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三地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在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消除“地域壁垒”,共享便利生活,极大地促进了三地协同发展,带动区域全面发展。
二、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现状及存在问题
医疗服务协同发展。近年来,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三地逐渐实现了医疗合作、耗材联合采购以及医疗结果互认。京津冀医疗合作,加深了三地医务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京津冀间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模式加快构建,不仅有利于三地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更为三地居民看医就诊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真正做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享受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惠果。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仍存在资源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北京、天津是全国医疗中心城市,拥有大量优质丰富医疗设施和技术人才,而河北情况则与之相反,存在内部资源需求与供给不足、资源短缺和浪费的矛盾。
教育服务协同发展。京津冀教育一体化是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人才资源的配置和平衡问题是协同发展的关键。推动三地公共教育服务共建共享,有助于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2019新年刚至,京津冀教育部门就在雄安新区召开了教育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对未来教育协同发展做出合理长远规划。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市教育疏解协同实现双促进,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在教育一体化浪潮下,京津冀地区教育发展也取得较大进步,人民获得感倍增。但在教育服务一体化协同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教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广大农村地区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较弱、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人才外流,限制了当地的发展。因此如何推进教育资源更多向匮乏的地区转移是教育一体化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产业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路径和战略选择,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有力文化支撑。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三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文化产业之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但三地文化协同仍存在公共服务标准不同、差异巨大等问题,且过度依赖行政配置资源使公共文化发展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受到阻碍。因此,克服这些问题是推进三地文化产业协同的重中之重。
三、促进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建议
加快医疗卫生资源统筹协调、优化配置。要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流动效率,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和信息技术加强医疗服务协作,持续推进重点医疗项目合作。首先,可以采用三地共联系统实行视频问诊及专家会诊等远程看诊,让居民享受到三地医疗卫生一体化的便利;另外,加强三地医护人员的联系与合作,交流分享医疗经验,实现医疗技术水平均衡化。
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针对三地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问题,首先,可以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良好平台,加大对教育匮乏地区的资金投入,教育投入资金来源并不一定完全依赖政府专项拨款,还可以通过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从而推动公共教育协同化发展。其次,吸引京津优良学校发挥资源建设优势在这些地区建立分校或投资教育,完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计,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此外,应当继续深化京津冀高等教育同城化试点工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京津冀高校创新联盟建设,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和学生交流活动等协同发展项目,真正实现三地教育资质互认,打通“互认壁垒”,努力缩小河北同京津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差异。
促进创新产业协同发展。以文化产业为例,京津冀三地优势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北京、天津具有人才、技术、资本优势;河北具有劳动力、空间优势,在产业合作上,要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分工,寻求新的定位。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发挥各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服务类型是促进三地文化协同发展的关键。其次,利用好雄安新区这一重要平台,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创新产业结构,鼓励建设和转移部门文化企业,以优化北京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提升政府文化建设职能,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
总结来看,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十分显著,能有效促进三地实现更高、更快、更具协调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