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需要平衡的几对关系
2019-01-16任智慧
任智慧
(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13)
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加强了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探索,随着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研究者发现在阅读教学中存在如下常见问题:教师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不当;学生为了完成阅读任务而去阅读,没有进行触动心灵的阅读体验,没有完成自己的个性化阅读体验;老师常常想用一个章节的精讲就让学生掌握整本书的内涵,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理念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学校将大多数的精力投入到展示课中,却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时间去阅读自己喜爱的数目。以上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处理以下四个关系进行解决。
一、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关系
许多老师一直勤于钻研各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兴趣,其实是一种短暂的情绪波动,具有瞬时性,要想通过延长它来引领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是不现实的,瞬时的兴趣很快就会散去,唯有习惯才是稳定的,才能引领着学生去维系长久的活动。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只有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会进入自然的阅读状态,在稳定的状态下对学生兴趣加以培养才会更长久。
二、自主阅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
理想的阅读状态是一种持续的、稳定的自主性阅读,教师应尊重学生投入到自主的学习状态中去,保证学生自主的阅读时间,帮助他们能够有效地完成个性化阅读,一边阅读一边记录自己的感悟,而不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打断他们的思路,鼓励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将自己一定时间内任务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也可以和同学一起讨论自己的疑惑。
在保证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同时,老师也引导着学生读完整本书,帮助他们解决独立阅读过程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为了鼓励学生读完整本书,老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制定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这些活动和书中的内容紧密相连,需要学生通读全书后才能完成。而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策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阅读方法,也能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对阅读方法进行灵活地选择。不同的阅读活动采用的阅读方式也不同,有的适合采用浏览,有的适合精读,有的则需要采用略读,在不同的阅读篇章之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应用阅读的策略,通过灵活地切换阅读方法,我们可以在每次阅读中都能有新的发现,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三、整体梳理和局部精读的关系
很多语文教师常常将单篇读本和整本书的阅读目标相混淆,在阅读教学中常常妄想用读本中的一个篇章使学生明了整本书的内涵,喜欢选整本书中的一篇文章进行讲解,带领学生分析和品鉴,之后以偏概全,用这篇节选代替整本书的阅读。当下许多教师存在这样的阅读教学问题,但是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的讲解又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调整局部授课的思维。
在课堂上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应当选择那些能够带动整体的局部,用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点”去挖掘人物的性格特点,去梳理故事情节,去领悟环境特色等等,用这些局部串起整本书,将各个细节、各个点逐个击破,更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也能更扎实地掌握阅读方法。例如,在带领同学分析《四世同堂》中瑞宣的人物性格特征时,可以带领大家将目标锁定在他上最后一门课时的片段,通过带领同学分析讨论能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共同知识和个人体验的关系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它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在语文课程中并不具有独立性,语文知识需要为语文能力服务,只有转换为能力它才具有价值。
可见,整本书的主要教学价值在于改变学生思维,提升语文能力,从阅读中获取人生感悟和经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取语文相关知识并非是唯一目标,更深刻的是要引导学生走进读本,走进人物内心,去感受人物的情感经历和故事情节的脉络起伏。并在阅读读本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阅读体验,不知不觉间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的时间,保证学生能够有自主阅读的空闲,在这个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悟。
五、总结
教师处理好这四个关系,就能有效地解决许多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摆脱许多机械化的、缺乏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措施。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设计自己专属的阅读计划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进度完成表格,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心得都呈现出来,这样的阅读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整本书阅读是辅助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形态,教师要明确它的特点,通过设置一些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进一步达到更自然的阅读状态,这样才会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减轻阅读的负担,保证整本书阅读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