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中华文化认同 牢铸中华民族共同体

2019-01-16

山西青年 2019年11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共同体

张 浩

(中共营口市委党校,辽宁 营口 115000)

文化认同问题、民族共同体问题是当代国家、民族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软实力竞争中的核心方面。目前,许多国家、民族出现了文化认同危机,民族共同体分裂等突出问题。中华民族如何面对外来文化等诸多挑战,深化自身文化认同,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自从我们党召开了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就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指出中华民族不是单一民族,而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深民族认同,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进一步的建立和承继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最重要的就是增强文化认同感,建设我们大中华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①在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进一步的深化民族团结,不断的进行进步教育,牢固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的加强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以便使各个民族都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共同奋斗、不断的发展。②

一、文化认同相关理论概述

(一)文化

文化在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为止,文化的定义多达几百种。一般认为,文化可以包括两个部分: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活动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并列的,也就是精神方面的内容,包括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内容。本文所涉及的文化概念属于狭义文化的范畴。

在构建整个社会系统的核心要素中,文化是其中的一个要素,能够整合社会资源,规范民众行为,维护国家运转,促进社会发展。尤其到了当代社会,在国家软实力的竞争中,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扩大。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各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历经几千年的时间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中国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到当代的中华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强盛,不断的向前发展,都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基础的。在新时代,我们应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我们的发展方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构筑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完成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文化认同

20世纪50年代之前,认同(identity)现象受到心理学的关注,被认为是一个“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情感方面、心理方面不断融合的过程”③后来,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认同引入社会科学之中,用于说明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适应问题。随之,认同问题研究愈加广泛。学者们普遍认为,认同是个体对自身身份和对群体归属的的识别与确认。

随着认同研究地深入,认同相关理念逐渐延伸到文化领域。学者们发现,人们在价值理念、思维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受到社会文化的巨大影响,逐渐地就认同了这种社会文化。一般认为,文化认同就是个人对我们整个中华文化的认可和归属,是维持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民族不断稳定向前发展的纽带。

而在文化方面的认同则是对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支撑。想要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社会个体需要认可国家的理想信念、社会的价值取向、民族的历史传统等文化内涵,并能够按照国家、民族的文化要求规范自身行为。伊斯顿指出,“透过政治共同体,一定存在着某种黏合剂,成为一种内聚力,也就是系统成员对共同体的感觉或情感”④。这种黏合剂,就是文化认同,是国家、民族凝聚力之所在。

(三)文化认同危机

当下,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民族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扩大、紧密,人民固有的文化观念受到了外来、异质文化的冲击,随之对自身文化产生质疑和否定,最终产生文化认同危机。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指出,“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自性危机(Identity Crisis)”。⑤文化认同危机的确给中国带来了诸多挑战,一些个体崇拜西方腐朽文化,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怀疑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甚至滋生民族分裂主义。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理论概述

(一)共同体

德国学者斐迪南·滕尼斯很早就开启了共同体方面的研究,认为共同体是共同生活的意思。美国学界深受斐迪南·滕尼斯研究影响,一般认为共同体就是社区。费孝通认为,“共同体就是共有的,愿意一起分享的,一群人共同承担的、共同体验的相同命运的共同体”。⑥一般认为,共同体就是人们在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在政治层面上,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政治愿景、价值选择的国家集合或民族集合。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有共同认同的血缘融通、流动交汇有机体,是一个经历了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锻造而成的“多元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多少年来,中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最长远和根本的就是增强文化认同感,建设统一的多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一定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三、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

(一)深化文化认同是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必要途径

目前,这样的文化格局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以一些腐朽文化为武器侵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削弱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使中华民族产生严峻的文化认同危机。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自身出现一些问题。社会层面,旧的道德秩序已然崩塌,但新的道德构建还未完善,一些人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唯利是图,在价值选择上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民族层面,多元异质文化很难整合,我们很难在多元性和一体性之间找到平衡,不能很好达成中国各民族的文化共识。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继续深化文化认同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中国发展之根、中华民族团结之魂,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基础的黏合剂。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文化结晶,是各民族人民共享的文化成果。

(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加深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开拓了华夏大地广袤的疆域,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最终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维护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在中华民族面临挑战、危机之时,尤其是受到外国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时刻,中华民族共同体就会凝聚中华民族共识,团结中华民族力量,使各民族人民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中国各族人民荣辱与共、休戚相关,高度认同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四、深化文化认同 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实路径

(一)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部厚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人民相互认同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清晰、明确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想要在未来开辟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我们需要继续深化各民族文化认同,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深化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石。对本民族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其次,坚守民族平等和团结,深化政治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政治基石。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信仰自由,是各族人民群众凝聚在党中央周围。再次,加快经济建设,深化经济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石。

(二)挖掘中华民族文化基因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本质、最核心的记忆,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从远古神话的披荆斩棘,到汉唐辉煌、灿烂的风采,从鸦片战争后的全盘西化,到共产党人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几经波折,创造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宝藏。

我们应努力挖掘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诸多优秀的文化成果。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代表的进取精神;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代表的民本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代表的政治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代表的担当意识。

第二,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直接来源,凝聚并展现了我们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特有的精神风貌。在救亡图存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文化,既体现出共产党人甘愿献身中华民族,建立新中国的崇高的政治信念和革命精神,又是激励中华各族人民矢志不渝、持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革命文化虽产生于革命时期,但在新时代仍具有无法取代的意义和价值,对于共产主义信念要不断的坚持,增强爱国主义热情,使红色基因浸润到各族人民的灵魂深处。

五、总结

深化文化认同,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当下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应不断加深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化解民族间的误解和冲突,强化中华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筑牢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激发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共筑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家园。

[ 注 释 ]

①习近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2014.9.

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10-28.

③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④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人民出版社,2012.

⑤李慎之,何家栋.中国道路,2000.

⑥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江海学刊,2002(3).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中华文化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爱的共同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家园的构筑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