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研究
2019-01-16商一男
商一男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一、灾害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一般意义上讲,危机是指对公共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权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或状态。而就政府管理的范畴而言,危机是对一个社会的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损害,需要政府部门加以干预的事件。在现代社会中,危机的发生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状态,不仅会影响公民个人生命及财产安全、社会秩序,而且会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而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各种危机就层出不穷,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解决各种危机的过程。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自古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一次自然灾害对于地方政府也都是一次危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危机给我国带来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各种群体性公共事件也层出不穷。
而社会工作基于相关社会科学形成了尊重生命以及推动人类发展的理论体系,并在这种理论的支持下开展并探索专业服务的科学方法,体现了预防、治疗和发展的学科特质,由此而在防范和处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中发挥出了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灾害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现状
就目前国内研究现状而言,很少有学者将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于灾害危机管理的研究之中,在国内几个主要的期刊文献网站上以“社会工作”及“灾害危机管理”为关键词来进行检索,所得到的文献少之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国内关于灾害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研究尚未完全开始。
而真正开展灾害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工作研究,尤其是专业开展灾害危机管理中的社工服务,对于提升灾害救治的质量,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运用社会工作理论来研究灾害危机的管理自一开始,也得到了政府方面的大力支持。国内对此方面的学术研究最早开始于2008年12月8日在四川召开的,由民政部主办的“灾后重建与社会工作研讨会”。会上参与当时救灾的相关政府部门及社会工作研究者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从社会工作专业角度分析了社工实务介入当时灾害管理的方法,自此开始了灾害社会工作的研究之路。
三、天津港大爆炸事件中的社工工作研究视域
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只有政府才能凭借其自身的能力和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来应对危机,从而确保社会发展稳定并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所以我们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当如何加强自身的危机管理能力。
(一)树立地方政府强烈的危机管理意识
危机的发生具有极大偶然性、紧急性及破坏性,面对危机,地方政府各部门同样应当保持正确的认识,将其视为社会正常发展中的必然存在。在面对危机时,既不可盲目自大,认为危机不会影响大局;也不能妄自菲薄,任由危机造成的影响扩大,应该在应对处理危机时保持乐观态度;更不可在危机扩大时推诿责任,欺上瞒下,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仅不会“瞒天过海”,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方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危机意识是危机预防的起点,要想有效的解决危机,就必须具备熟练科学合理的危机观。因此,树立地方政府强烈的危机意识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危机的发生,还能在危机发生后最大程度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强化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就必须首先转变观念,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时时刻刻保持一份对于突发事件的警惕之心,防患于未然,这才是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首要问题。如上文所述,天津市及滨海新区地方政府并未将安全问题摆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忽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未能及时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这才最终酿成了恶果。
(二)要重视并大力开展危机处理教育及培训
其次要重视并大力开展危机处理教育及培训。由于消防部门事先没有针对不同性质的危险化学品准备相应应急举措;消防队员缺乏专业训练演练,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能力不强以及指挥人员经验的缺失等原因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员伤亡。故而强化危机管理队伍的日常训练是十分必要且必不可少的,要将危机管理培训纳入对干部及公务人员的正常培训之中,从而教会相关人员各种危机到来时应当如何应对、如何化解,从而避免真正的危机到来时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
与此同时,危机演练作为危机管理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严密的计划和周密的组织,从而可以切实开展相应的危机应对情景训练,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取不事先通知,直接进行模拟演练的方法,以期更好的找出原有计划的不足以及各相关人员在面对危机时的自然表现。许多地方政府重计划、轻培训,自以为只要应对计划看似“天衣无缝”便忽视了训练和培训,更认为这样做会浪费人力物力,这显然是极其错误的想法。如果不能使地方政府各部门各人员更好了解各种灾害发生的科学过程,掌握一定的危机应对方法,时刻做好应对危机的心理和物质准备,也就不能最大程度规避危机所带来的损失,也是现代社会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所必须付出的资本。
(三)提升危机公关意识,及时有效的与民众进行沟通
而天津大爆炸发生后,一时间谣言四起,这些甚嚣尘上的谣言,反映了工作者对于事实真相的渴求,也正是地方政府未能及时给出一个官方解释所造成的信任危机。各种谣言如“事故集团某负责人与市委某领导系亲属关系”、“天津已然秩序大乱”等在政府屡次发声之后才得以制止。由此看来,在各种灾难性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准确的事实,就不仅可以让民众了解事件真相,避免因不实谣言引发的恐慌,还可以帮助政府塑造认真负责的政府形象,增加公众的信任感。相反,如信息不能及时公开,就会使得谣言广泛蔓延,造成社会的不安定。要避免这些,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应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必须建立一个信息公开的常态化机制,从而做到在危机发生后按部就班、有条不紊的及时公布最新动态。
要做到这些首先就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正确看待民众的知情权,改正以往地方政府以我为主、高高在上的姿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民众进行沟通。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固然重要,但是在会上却绝不应该“避重就轻”,要做到不说与事实无关的细枝末节,更多的发布民众渴望了解却又没有权威发布的事实真相。其次,地方政府要在危机发生后最短时间内主动出击,了解并发布权威真相,以避免谣言四起,从而安定人心。尤其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晚一秒发布都会导致各种小道消息的滋生和蔓延,造成大众的惶恐不安,从而引导事态向不良的方向发展。而如果在事实真相发布的同时,确实出现了不实报道,要尽快澄清,拿出充分的证据进行驳斥,切不可“沉默是金”,政府不反应并不能降低民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相反,这样做法只会为谣言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与此同时,如果政府在发布消息的同时,也能够同时借助各媒体更好的了解民意,了解大众的真实需求及困难,政府如能在真实听取民众心声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救援工作,会在更大程度上减少危机带来的破坏与伤亡,也可以提高政府在普通民众当中的公信力。
(四)构建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体制机制
前文所述,树立了危机管理意识,就提升了对于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对于危机管理队伍的培训,就增强了对于危机险情的现场救援能力;增强了危机公关能力,就提高了与民众的沟通互动。以上措施虽然都在各个方面提升了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重要的还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的体制,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通过切实提升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来预防、控制和化解危机。
针对本次天津港爆炸所体现出的问题,除开上文已有阐述的问责机制外,首先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领导体系。在事故发生后,最先做出反应的就应该是领导决策中枢。也正是由于危机管理的突发性、危害性及信息的不对称性要求必须设置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才能够保证政府危机管理的高效率及高效能,要改变目前日常危机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部门,危机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及长期考虑的局面。从而能保证危机一旦发生,各相应机构及人员就可以结合事先的预案及实际情况各司其职,做好分内的管理及处理应对工作,将危机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
与此同时,即使有了一个高效率、高效能的危机管理领导体系,危机的多样性、复杂性也往往需要多方合作,只有如此才能够汇集各方合力,加强对于危机的控制。此时,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就显得必不可少了。
所谓沟通协调机制,分为政府部门内部的沟通以及政府部门外部的沟通。就政府部门内部来说,要求各个组织系统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保证信息的畅通,密切配合,从而减少危机管理中的不合理行为和缺乏全局观念的行为,避免扯皮及相互推诿局面的发生,从而确保社会资源得到最佳化的运转和最合理的使用。就政府部门外部而言,要完善各社会力量的动员和参与机制。一方面,作为危机管理的主体,政府的权力是无限的,只有政府才可以切实担起危机恢复与重建的重任,可另一方面,政府的职能并不是无限的,这就需要形成全民参与、共度危机的局面。在大爆炸发生后,天津市民及社会各界纷纷自发捐助救援物资,为灾情恢复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由此来看,社会大众及各非政府组织如红十字会及志愿者组织等也都在危机救援及灾后重建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局面,因此就必须建设地方政府与社会大众、非政府组织和谐相处、各司其职的局面,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培养广大民众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并同时因势利导,促进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介入。
四、结语
从上文对于政府危机管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工对于灾害管理的介入,可以有效的提升政府危机管理的质量。就国内来说,结合地方政府的管理体系来发挥作用,才是社会工作更好发挥自身作用以应对自然灾害的路径。
因此社会工作应该更加积极地配合政府灾害管理体系,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其面临的困境,以发挥促进民生以及社会稳定的作用。在嵌入政府灾害危机管理体系中,社工通过自身优质的服务,在政府灾害危机管理体系中发挥突出作用,努力成为政府灾害危机管理体系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