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维互译中异化与归化问题的探究
2019-01-16卢倩
卢 倩
(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学院,新疆 伊宁 835000)
一、引言
在汉维互译中使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技巧能使文章更加易于被读者接受。首先,汉维互译中巧妙地使用归化或者异化有利于两种语言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原作的意义准确流畅的表达,让读者能够更好地领悟原著的写作意图。在汉维翻译实践中应该综合运用异化与归化两种策略,从而使得汉维互译更好的表达出来,这两种文化的相互交融对各语言本身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本文从不同的领域来研究汉维互译中的归化和异化问题的差异,对汉维互译中的异化与归化翻译策略的规律进行分析,以缩小汉维翻译过程中的错误范围,提高文本的翻译水平。汉维互译过程中,我们必须掌握适当翻译原则。首先,异化既保留源语风格又拓宽了读者的知识面。其次,归化不仅打破本民族的语言文化限制,也能对不同目的语语言文化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归化与异化策略在汉维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交流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汉维互译中异化与归化
在汉维互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在异化与归化策略的选择上,就需要选择使译文在接近源语文化和接近目的与文化之间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不是始终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候距离源语文化近些,有时距离目的语文化近些,但不管这个“平衡点”更靠近于哪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异化和归化都要使得文章通俗易懂,便于读者接受,这样翻译出来的文章就可以扬长避短,有效综合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使文章更易于广大读者接受。
(一)从归化角度谈汉维互译
归化法其实就是将源语文化的内容通过翻译转换为目的语的文化内容,更有利于读者理解源语文化。归化翻译需要结合源语文化及目的与文化中相似的内容,抓住源语文化中的语用意义,从目的语文化中选取与源语相同的表达方式翻译。它其实为了克服不同文化上的障碍,从而实现最大程度对等的翻译。
归化的翻译策略主要抓住原文表达的深层含义,结合翻译内容进行有效灵活的对等翻译。由于汉维两种语言的差异表达方式、形象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形象联想。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源语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无法在译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时可采用归化译法,运用目的语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来替换源语中的形象,目的语经过转换后形象在读者的理解范围和知识认知范围内,虽然与源语中的形象不同,但它们的深层含义相同或相似,这样就比较易于读者理解和接纳。
1.汉译维中的归化
归化就是指译文以目的语文化为背景,将外来的、本民族所不熟知的语言文化向目的语读者靠拢,用目的语语言的文化来传递或表达源语的内容,以达到克服文化交流之间的障碍,便于译文读者理解的目的。归化的翻译策略是要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在汉维翻译中,当无法将源语的语言表达形式保留时,采用归化的策略,在译语中寻找与源语相似的句子或者词语加以融合或者替换,更加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译者的表达。例如:
例1.固又自道:“若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Øzitʃɛ kylyp qojup:bumu rastinla gyl bɛrgilirini kyrmɛktʃi bolan bolsa,bu xuddi ʃiʃiniqeʃini tyryʃini qoʃna qiznidoriinidɛk yei qiliqni tyryʃini qoʃna qiznidoriinidɛk jei qiliqni tʃiqirimɛn dɛp teximu sɛtliʃip kɛtkinidɛkla bir iʃ boptu_dɛ,_dedi.(ujurtʃ nɛʃri 408 bɛt)
2.维译汉中的归化
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有时候维语中的一些词语在汉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形式时,而且意思又相差甚远,这时候采用的翻译方法就是归化法,运用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语言文化来替换源语中的形象,这样读者就比较容易理解,同时使译文表达更加形象。如:
译:天下鸟鸦一般黑。
这句话源语的翻译是“无论走到哪里,锅的耳朵都是四个”,看起来让人很难联想到这句话本来是想要表达什么内容,译语改用汉语熟语“天下乌鸦一般黑”来表达,虽然两者喻体形象不同,但它们要表达的深层含义相同,所以在这里,译者没有生搬硬套将源语内容直接表达出来而采用归化策略形象的表达源语的意义,使两种语言的深层含义更好的传递。
译:赶鸭子上架。
这句话若以直译的方式翻译,译为“让骆驼跳舞”,转换形象是“赶鸭子上架”;这两个译句都是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但是如果直接翻译成让骆驼跳舞,在译语读者看来就会变得难理解,所以此处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翻译比较合适。
归化翻译法的目的是向目的语读者传递源语的基本内涵,它的优点在于能使得源语形象更易于被读者接受,译文更加通俗易懂。但是归化法会使读者更倾向于目的语文化而忽略源语文化,减少了读者与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流。而异化策略可以最大程度上还原源语特色,保持源语的语言文化,这样能使读者接触更多的语言文化内容,理解和领悟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
(二)从异化角度谈汉维互译
异化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的还原原文的语言特色,包容外来语言文化,将原文内容最大限度的再现给读者的翻译策略。由于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表达方法的不同,部分语句在翻译过程中无法找到与目的语词汇或者句子对应,且意思又相差甚远,这时译者可以采用异化法进行翻译。异化翻译的目的在于形象地表达出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这种翻译策略有利于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维语和汉语中有部分词语或者句子,彼此喻体相似,表达相同,形象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时采用异化法就是最贴切最自然的翻译策略。
1.汉译维中的异化
当维语中没有现成的词汇形象与汉语中的词汇形象相对应,就可以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将汉语中的形象移植到维语的翻译中,但是要使得移植过来的形象表达在内容上不会产生歧义引发错误的联系,并能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异化的翻译策略可以让汉维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还能加强汉维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例如:
这一场“龙虎斗”似乎并无胜败……(《鲁迅全集》第一卷530页)
首先我们要清楚“龙斗虎”是浙江绍兴地方戏目,演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呼延赞交战的故事,一般用来指势均力敌的争斗,在这里是形容双方实力相当。由于维语中没有 “龙斗虎”这个词,读者完全不了解这个词的含义,译者翻译时本可以将其省略或者直接用“势均力敌”来表达,但是为了更好地再现原文,保留汉民族的文化,便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这句话完整的翻译出来。
2.维译汉中的异化
两种不同的民族语言中,一个民族的某些词要表达的形象可能与另一个民族语言的某个词汇意义相同或相似,两种语言之间的表达产生了文化内涵的契合,这一文化契合点是汉维文化交流的一个台阶。对于文化内涵完全重叠的词语,在翻译技巧上,运用异化法翻译就可以了。如:
Bu tazimu qiziq iʃ buptu,asmanidikiazniʃorpisia nan tʃilap jɛptu,digɛn ʃudɛ.
译:这件事太可笑了,这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嘛
这句话如果直接从字面意思翻译,就是“天上的鹅想吃肉汤里的馕”。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维语中一般用来比喻重要或者高贵的事物。而天鹅在汉语中也一般指代美好高贵的人或物,这两句话要表达的内在含义跟是一样的,都是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得到不可能到手的东西。但是直观的翻译反而让译语读者难以理解,所以异化的翻译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较合适。
三、结语
汉维互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两个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文化越来越具有包容性。在汉维互译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单一的使用“归化”抛弃“异化”,也不能只采用“异化”舍弃“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汉维互译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只有在翻译上达到归异均衡才能保证两种文化交际的成功。翻译的异化法能够最大程度的还原源语文化,使得目的语读者能更广泛的接收源语的文化特色。归化的翻译在理论上是把语言当做交际工具;在实践上,强调通俗易懂,避免多义或歧义。维语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大家庭中的一个部分,在汉维互译过程中如果一味的采用异化法,那么就会加深民族语言之间的疏离感,也不利于读者接纳其他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如果一味地强调归化译法,那么在让读者可以更加直接的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却会减少语言之间的交流,也会少了很多语言的趣味性。综上所述,在语言翻译的过程中,如何使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要看翻译的最终目的。我们只有合理的,适度的使用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才有利于汉维文化的表达和交流。对汉维的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同时更要注重文化的交流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