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01-16曹海莹
曹海莹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座谈会上表示,中华民族各民族之间应当和平共处,具有一个共同的努力方向,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为实现国家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团结一致向前看,共同打败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成为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的灵魂和主线。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的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集中展现,而且是解决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方向标。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创新发展的全面概述,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坚持贯彻的总方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最初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转变,以及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正是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和社情的准确定位,中国共产党才由此产生了这一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
(一)经济层面
对于经济层面而言,各民族当前共同享有着这个国际大市场,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发展,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共同市场,国家的发展也在紧紧依靠着市场的进步。当前的市场又处于不断的竞争之中,各民族各行业之间的竞争也都是在这个市场中不断进行。因此,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将全国的经济都联系在了一起,相互之间紧密结合,而不是各自为战。
(二)政治层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共同体。对内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包括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多民族共同体。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磨难的考验、风雨的洗礼,不同民族之间由最初的矛盾冲突逐渐走向现在的团结统一,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各族人民共同的选择,更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才使中国能够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和发展。对外而言,中华各民族成员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身份与世界其它各国进行交流和合作。
(三)文化层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不仅包括各民族创造的本民族文化,还包括各民族在交流融合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的共同文化。例如历史上形成的茶文化、瓷器文化、丝绸文化等在不同民族之间形成了多种认同。如今,大众流行文化、网络文化等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现代文化超越了民族界限,被各民族广泛认同和接受,构成了具有多样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
(四)社会层面
56个民族共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虽然民族差异依然存在,但各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在逐渐增强。各民族在共享现代社会的发展成果的过程中,各民族的生产方式、风俗习惯也在随之发生变化,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制度、法律惯例等都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各民族同质性因素的增多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五)心理层面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主要表现为具有一致的心理认同感。这种心理认同感可以使各族人民在战争时期做到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统一;在和平时代,各族人民共享改革成果,抓住发展机遇,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高层次的民族认同感。有了这种强大的民族认同感做指引,才能使中国发展的步伐迈的更远。
三、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
习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分重视我国的民族工作,根据各民族实地调查提出了众多促进民族工作良好发展的新方法新举措,尤其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贡献了许多良策。正是习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的整体角度,秉持一切为了人民的原则,以保障全国56个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有了新时期民族工作思想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也因此更加明确,我们必须积极响应,努力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融合,共创美丽中国的思想前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由各个民族聚集为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无论历史如何演变,统治者如何更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存在和认可。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代表着我们对祖国的优秀文化、古老历史、56个民族和一个中国统一的认同感,也代表着我们对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深厚情感。因此,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融合,共创美丽中国的思想前提。
(三)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将中国梦变为现实的内在要求
各族人民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迈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是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变为现实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有能力和信心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旦离开这一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所以,加强巩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将中国梦变为现实的内在要求。
四、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将“五个认同”教育的工作落实到各个民族,加强巩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
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但意识对物质同样具有反作用。在解决好民族问题时,既要借助物质的力量,也要发挥精神力量,双管齐下才能事半功倍。习总书记也一再强调要借助这两种力量来解决好民族问题。当前最急迫的任务就是加强对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教育,使各族人民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进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认同,继承和发扬好优秀中华文化,一切都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铸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障
内部成员的多元化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中华各民族成员有共同的利益并为之奋斗才能实现中国梦。只有国家富强、经济实力雄厚,才能带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发展机遇才能得到增加,从而使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增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才会更稳固。我国大多数民族地区发展落后,各方面实力较差。因此,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加快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加强巩固当前中华民族的物质基础。
(三)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危害民族团结的两种民族主义作斗争
我国为了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长期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项制度是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的,有效的确保了各民族之间的根本利益,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施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明确方向。我们要在统一的前提下实施自治、综合考虑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同时,中国共产党一直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即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民族主义。这两种民族主义通常以“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面目出现,经过包装后在社会中混淆视听、扰乱人们的思想、动摇信念,这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也不利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四)改革创新民族工作方法,使各民族在党的带领下齐力奋斗
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共产党员以及国家工作人员,一定要时刻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执行各项工作之前都要首先充分考虑人民,逐渐解决当前的重大民生问题,例如解决好各族的人口流动问题、及时掌握好人员流动的动态,不给不法分子留可乘之机。与此同时,还应当牢固掌握当前时代下的民族工作新形势,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一切以宪法为前提,并且还应当积极与国外文化相结合,做好民族团结工作,采取积极手段全力推动各民族交流与融合,把民族团结工作列为全党工作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