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组态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9-01-16李莎杨可
李 莎 杨 可
(长江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课程简介
《组态技术》课程是机电专业群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学习计算机基础、C语言、PLC、具备了一定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动手操作及PLC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中小型机械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开发、技术改造、维护、维修、集中管理等工作岗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为后续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生产线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校企共建不够深入
目前该课程的校企共建还停留在浅层面,没有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没有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
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与企业联系不够,教师与本行业的企业人脉少,合作方式对企业吸引力不够,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够,不能为企业提供较多的学习、培训及项目开发的服务等。
(二)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岗位需求
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有一定差距,停留在教学层面。
主要原因是对岗位需求的了解不够,调研不够,与企业人员沟通不够。
三、改革具体措施
(一)课程内容建设
在本课程中,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实践性与实用性较强的教学案例。基于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序化教学内容组织过程,使学生学习过程即为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并将学习方法、职业标准、职业素养等内容融于教学内容体系,保障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共设置了10个项目和1个综合项目,分别是WinCC软件基本操作、系统登录与注销、工艺数据监视组态-文本提示、多媒体画面组态、工艺数据监控组态-声音提示、WinCC与S7300 PLC通讯组态、全局脚本应用、报警与趋势组态、静态叠加图形动态化组态、左右循环流水灯组态和装箱传送线监控系统,共计56学时。
(二)课程考核建设
重新定位考试的功能,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创建一套具有高职特色、侧重实践教学的考核模式教育评价标准。
1.考试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师命题学生做的考试模式,采用学生自行命题、教师指导创作一项作品的考试模式,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品质量评估原则是根据作品所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的份量,作品作者对专家和指导教师根据作品提问的答辩情况,结合平时实训成绩按比例综合。平时实训占20%,期末考试占80%,其中,期末考试中理论测试占40%,技能测试占40%。
平时考核主要根据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讨论情况、作业与出勤情况、操作安全创新意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等
理论测试主要包括答辩、作品设计方案和所含的知识点等计入理论测试成绩。
技能测试包括作品中技能应用的份量,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方法,作品的创新点。
2.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建立“口头与理论测试+技能测试”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对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全面考核与综合评价,自行命题、教师指导创作一项作品的考试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程改革进程
第一阶段:建设方案的论证制定(课程建设的目标规划与方案论证、教学队伍的构建、教学内容的研究论定等)
第二阶段:课程教学资料的制作(教学大纲修定,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性大纲及授课计划的修订,课程学习指导及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指导书的编写,优秀教材的选用及精品课程教材的编写,电子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制作,课程习题库、试题库建设,授课录像制作等)
第三阶段:教学环境的构建(课程教学用模型及仿真环境的配备,课程实践项目的探索开发,课程校内外实践基地合作共建,课程资源上网与课程网站建设维护等)
第四阶段:教学研究活动与教学成果(该课程校内外调研交流活动,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课程亮点与特色建设,课程教学的规范运作与组织管理文件,课程建设总结或自评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