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以铜仁幼专为例
2019-01-16彭爱桃
彭爱桃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铜仁 554300)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会感恩既是时代要求、民众期盼,也是提升自我修养,完善人格,促进发展的需要。将感恩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想的感恩教育,同时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感恩意识、行为养成,促进其成长成才。
一、铜仁幼专学生感恩教育现状
为了充分了解和掌握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对于感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情况,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共计向学生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73份。通过对有效问卷进行现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学生感恩教育成效显著。近年来,铜仁幼专在思政教育和思政工作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板块中成效显著,大多数学生充分肯定了学校将感恩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做法,对其重要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学生感恩教育还有差距。一是识恩感受不深。如在问到“在听过《感恩的心》后你有什么感受?”的问题时,64%的同学认为感触颇深,还表示要衷心地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但仍然有6.2%的同学认为刚开始听的时候会有点感动,现在已经麻木了。二是对知恩理解不准。一些大学生对父母的艰辛付出不理解,只强调索取与权利,不懂得奉献与义务,只强调与父母间的物质关系,而忽略了情感与精神交流,甚至还有些学生在学校里盲目攀比、摆阔,沉迷于网络游戏难以自拔,忘记自己作为学生应该好好学习这一“本职工作”。三是感恩行动不实。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知识能力素养、教育资源分配等不利的客观条件,加之一定程度主观上身心脆弱、敏感等,易产生自卑甚至敌视社会心理,导致感恩行动无论从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上都出现不实的现象。
二、铜仁幼专感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存在问题
(一)学生感恩意识淡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接受感恩教育的对象。一方面自我感恩意识存在偏差。当前部分学生依赖思想比较严重,有些学生心安理得地享受社会、学校、父母和他人提供的帮助。认为理所当然,不但没有感恩之情,反而抱怨社会不公。另一方面感恩他人意识存在差距。很多学生自身存在道德品质修养不足,不重视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不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只是一味索取不懂得付出。问卷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对父母亲情、他人、社会责任感不足甚至缺失现象;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立、冷漠无情、只图索取,不懂回报、更不知道如何关心他人,认为任何事情都“心安理得”,导致感恩意识与能力逐步丧失。
(二)教师自身理论水平有限
思政教师是感恩教育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主力军,思政教师理论水平的高低将影响到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知。首先,铜仁幼专思政教师队伍规模小、工作量巨大,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工作压力,有些思政教师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行政工作,而且还担任班主任职务,造成精力不足;其次,教师在完成大量的工作量之余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书本以外的知识,更是缺乏对感恩教育的深入研究;再次,思政教师继续教育,尤其是外出学习、培训机会较少,教育教学理念有待更新。若教师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及时更新,不仅阻碍教师个人发展,还影响到学生接受新知识。
(三)学校感恩教育内容和方式偏形式化
学校在学生感恩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学校感恩教育内容和方式偏形式化。一方面,学校感恩教育内容形式化。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前大学教育的就业化倾向等,大学教育更侧重其功利化一面,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德育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学校感恩教育方式形式化。例如感恩教育的形式也无非主题班会、感谢信、观看各种音视频资料、学院官网、宣传栏、主题晚会、社团活动、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难以形成一种常态化、长效、特色机制,真正在入脑、入心、入行上缺乏实质性的举措。
三、感恩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逐步识恩、知恩,感恩。在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感恩活动丰富第一课堂的感恩教育内容与形式,同时将“第一课堂”和“第三课堂”有机融合,让每位学生能全面识恩,科学知恩,逐步感恩。
另一方面化为感恩行动。一是利用校内外实训和实践基地,学雷锋、五四、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实践平台,在重要时间节点和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将感恩意识化为一点一滴的感恩行动;二是可以通过各种校内公益性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学会帮助他人,关怀他人;三是利用社会实习,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回报社会,感恩社会。总之,感恩教育需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且要不断地去践行。
(二)提高思政教师教学应用能力和教学水平
按照“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的要求,立足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文化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做好“三进”工作的同时,需有意识的加强学生感恩教育。一是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推陈出新,使得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接地气,扬正气,真正入脑、入心、入行。二是构建起“课程思政”的感恩教育教学体系,使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三是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在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上狠下功夫,构建起与“三全育人”体系相适应的感恩教育体系。在此过程中,尤其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使得其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真正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学生一生一世,让其学会感恩,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三)强化学校感恩教育内容与形式
一方面,丰富感恩教育内容。将感恩教育纳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丰富感恩教育内容,将感恩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强化。一是加强硬件环境育人功能。如利用校园中的特色建筑、一草一木、以及校史馆等来传递感恩情怀。二是加强文化育人功能。通过身边的先进事迹、榜样人物等内容及校园广播、板报、学院官网等各种媒介,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传播正能量,实现以文化人。
另一方面,创新感恩教育形式。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种公益活动。真正让学生在深入社会、奉献社会的同时,将自身所学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真正学以致用,体会感恩教育的真谛所在;二是利用重大节假日营造浓厚感恩氛围。通过社团组织、主题活动、重大节庆等营造感恩教育的浓厚氛围;三是举办特色感恩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育人目标及学生专业特点,举办特色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成果展示,体现特色感恩教育效果。
总之,感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是一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历史性过程,要在第一二三课程融合发展,课程思政体系和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等方面重点着眼,形成良好育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