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19-01-16

山西青年 2019年11期
关键词:医学生校园文化中华民族

黄 兰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广西 南宁 530222)

党的十九大科学地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政治论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这为新时代医学生思政工作路径指明了方向。培育文化自信,强化思政教育,对新时代青年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深远的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对于国家、民族来说,文化是灵魂,只有民族文化繁荣兴盛以及对文化有足够的自信,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4]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了“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自信概念的提出所希冀的是通过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深度了解,转而成为一种实际行动的力量,并借这种力量去构建美好的生活,从而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文化自信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中华5000年文明发展中,在党和人民的伟大斗争中发展出来的,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本质在于以文化来滋养心灵、涵育其品行。回到新时代医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这一课题上,使医学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是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之所在。而医学生养成高尚医德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思政教育的。由此,文化自信与学生思政工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他们最终都是指向于人的发展和价值观的塑造上。具体来看,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主要有内容同源和目标一致性两个方面。

(一)内容同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一直强调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根基,以此来呈现我们的文化自信。对医学生来说,要引导其坚定医学理想、投身医学事业,不断提升“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和使命,思政教育在这之中起决定性作用。医学生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人生价值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以及职业的道德教育等,这就要求我们要对我们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梳理,同时对西方优秀文化要辨证看待与认识,从而使当代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建设得到加强。可以看出,文化自信与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源,都是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躯体、将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作为血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表现出其独特的民族性、先进性和包容性。

(二)目标一致

我们的教育改革所要进行的文化自信教育,最终就是要达到提升人们对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先进的文化上的认同,以此增强人们的自信心,提高全民族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能力,使在未来中国文化发展创新中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引领者和实践者。高校思政工作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5]总体说来,最终是由人来实现文化自信的力量,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就是要塑造有道德、有品行的人。由此,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和文化自信教育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三、基于文化自信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所勾画出来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战略强国的战略蓝图,从而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医学院校的文化自信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做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策略,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使其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守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做好将十九大精神和这一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及时将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进行无缝对接,把大会的最新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准确传递给学生。同时,启发学生围绕医学相关问题进行思考,组织学生对当今的医学热点问题进行较为有深度的探讨。通过此类教育,来帮助和引导学生牢记医者职责。

(二)抓稳社会实践环节

社会实践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医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其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最直接的形式之一。结合医学专业知识,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通过开展义诊活动、为群众讲解卫生常识和健康知识、宣传公共服务项目相关政策,使学生所学的理论能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首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剔除学生思想中不符合实际的想法,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作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从而更好培养其“大医精诚”的价值追求。其次,社会实践活动通常都是以团队为单位来共同完成的,作为团队里的成员,大家都必须紧密配合、互相合作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家共同生活、共同工作,有效的加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再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医学生真正能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将自身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加深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认识,从而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增强学生为祖国医药事业献身的决心。

(三)利用校园文化载体

大学浓厚的校园文化无时无刻熏陶着学生。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通过举办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把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必须具有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神圣使命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以此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医学生的教育和导向功能,培养学生的医德、医风,增强对医学生医德素质的培养以及医学使命感。通过开展医学生誓言宣誓仪式、医学人文讲座、医学学科知识竞赛等系列与医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活动,来培育医学院校的“大医精诚”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具备有良好人文关怀的品质以及奉献精神,激励医学生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医学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责任和使命。

四、结语

医学与教育相结合,关乎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安稳。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我们需要经常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培养医学人才,不仅是使其医学技能精湛,更要使其具备有崇高的德行、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文化自信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底气十足,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为文化自信提供提升的平台。在新形势下,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拓展思路,围绕着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以及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不断的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医学生校园文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