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编写理念下文本解读的“四重”策略
2019-01-16江苏盐城市大丰港实验学校陈慧君
江苏盐城市大丰港实验学校 陈慧君
上好阅读课的第一步是精准的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从一篇篇教材中,你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读透了什么,关系到教学设计是否到位,关系到学生语文实践的目标与达成,它是我们阅读教学的基础。
以往的文本解读,就内容而言,教师会从课题、作者入手,进而解读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哪些方面进行叙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就语言而言,教师会从本课应该掌握的生字、新词入手,进而解读文章是如何具体描写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这些解读,与我们的语文应试紧密结合在一起,正所谓“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也有一些教师解读文本,采用“拿来主义”,一切依教参而定,墨守成规,几十年不变,造成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还有一些教师充分强调个性,过度解读文本,以至于课堂教学与训练目标完全偏离,造成文本的曲解误读。
统编版教材使用以来,给了教师全新的阅读教学要求。一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并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寓于语文学习、语言训练、语汇积累之中。二是凸显目标意识,课后思考题较清晰地表达出每一课的阅读训练目标。三是重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学习运用,教材中独立阅读策略单元,体现了统编本教材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四是构建了“课内外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将精读、略读与课外阅读统一起来,形成了“1+X”的阅读教学体制。
鉴于这样的教材编写理念,教师需潜心会文,用心品读,准确解读文本,为高效的语文阅读课堂做好铺垫。
一、重文化育人
统编版教材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立足小学生实际,选编了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粹和革命传统类教育课文。体裁多样,文质兼美,覆盖面广,引导学生在读背中培养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同时使学生汲取精神养分、提高人文素养。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精准把握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重视文本内容的熏陶感染,并将文化育人寓于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文道统一”。
温儒敏教授提出“要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和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吴立岗教授解读教材《将相和》时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解读题目时,让学生懂得“将相和”就是将相和好。解读“渑池之会”时,让学生认识到蔺相如在外交场合唇枪舌剑,廉颇带着军队在边境做好抵御准备,将相二人行为“相应”,这是“和”。解读“负荆请罪”时,让学生明白蔺相如想的是“我们”,也就是赵国的利益;而廉颇多考虑“我”,即个人名利,挑起将相不和。好在后来他想到了国家利益,幡然醒悟,于是上门请罪,这是跟蔺相如的另一种的“相应”,是思想上的一致,这也是“和”。精准的解读下,学生读出“和”的新意就是同心协力,这也是“和”的路径。这种美丽的遇见,在学生的朗读、比较、思考、交流等语言运用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实现,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中核心的“和”的理解能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甚至会影响一生。
二、重文体意识
不同的文体显示出不同的写作风格。记叙文注重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来表现事物的特点。说明文则通过列数字、打比方、对比等一系列方法来描述事物的特点。说理文则通常在开头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具体的事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在结尾处进行强调总结。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增强文体意识,并根据不同的文体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获得不同的阅读效果。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短篇小说,它主要记叙了法国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将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并为之与德国军官斗智斗勇的故事。如何引导学生读懂小说的一般方法,提高小说的阅读和鉴赏能力,特级教师薛法根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四个方面进行课堂设计:1.把握构思的奇妙处。教学开始,薛老师由小说关键人物和主要事件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故事内容的概括,并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主要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在初读小说时聚焦小说写法。2.研究叙事的关联处。薛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这篇小说的交替叙事情节图概括地讲述这个故事,并提出相应概述要点。3.感受情节的跌宕处。《半截蜡烛》是通过跌宕的情节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典型范例。教学中,薛老师让学生根据情节地图发现其中的秘密——小说人物的出场次序,这恰恰是形成小说情节跌宕美的写作奥秘。4.体会语言的精妙处。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发现人物的心理描写、修辞手法、环境描写、语言和神情描写等都是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重要手法。如此抓住语言阅读小说,对提高学生通过作品语言深刻理解其思想内容的鉴赏能力大有好处。
三、重一课一得
统编版教材编写时采用的是“双线组元”,一条线索是“内容主题”,另一条线索是“训练要素”,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本体意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双线组元”的教材强调的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强调的是语文训练的目的性、针对性、系列性。我们在解读文本时一定要把握这种目标意识,针对不同的课文探究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训练要点,同时,还要做到重点突出,力求一课一得。
《王冕学画》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篇写人的文章,它根据吴敬梓《儒林外史》的第一回改编而成。这篇课文的人文性非常明显,向我们展示了少年王冕的懂事孝顺、勤奋好学,他的孝顺品质尤其明显。在阅读中笔者除了抓住人文性外,还要思考:学生们学习这一课还需要掌握什么样的语文知识,形成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呢?在反复品读教材中,笔者结合课程标准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把“在初读中通过教师引导,将能概括各个自然段的关键词归类、合并,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作为第一课时的“一课一得”,把“品读并学习课文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把事情写具体的写作特色”作为第二课时的“一课一得”。通过课堂实践中的精读多练,学生们在《王冕学画》的两节课中,在读中练,在练中思,各有所得。
四、重群文阅读
温儒敏教授提出:把单篇教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贯通起来,打通它们之间的壁垒。统编版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一组一组呈现的,以精读课文开头,辅之以略读课文,再加上课后阅读的相关文章,给我们提出了“1+X”的阅读要求,以求在培养学生的人格雏形的同时夯实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要从文本出发,组文成群的思路要多样,要明确主题、议题、训练点等,组成的群文可以是人文主题的,可以是“人文+训练”双主题的;可以是以某一作家作品为系列的,也可以是指向训练某种阅读方法为主旨的;可以在教材体系内进行扩展,也可以将教材的文章进行增减、调换;可以自行组织群文,也可以将各科融合组织群文。主要的目的是在单篇教读和整本书阅读之间建起桥梁,将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
如深圳名师赵志祥老师在2017“千课万人”全国小学低段统编本语文教材课堂教学高峰论坛上,执教二年级教材《狐假虎威》一课时,就采用了“群文阅读”的方式。将课文《狐假虎威》和《狐狸分奶酪》以及课外故事《狐狸的故事》《我喜欢你,狐狸》结合起来,用这四篇内容上具有强烈认知冲突的文本,让学生从“可爱、诚实、善良、聪明、勇敢、可恶、欺骗、凶恶、狡猾、胆怯”十个词中选择一两个送给对应文本中的狐狸,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并让学生在交流、质疑、争鸣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来品悟狐狸的形象,打破了一直以来在学生头脑中狐狸的“狡猾”“欺骗”的概念,既在不同文本中见识了丰富多彩的狐狸形象,又在多元解读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思辨力。
在统编版教材编写理念下,我们教师解读文本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教材语言,重文化育人,重文体意识,重一课一得,重群文阅读,进行深入的解读,进行创造性的课堂设计,并采用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