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魏晋风骨的形成

2019-01-15郑泽坤

西部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道家思想

郑泽坤

摘 要:“魏晋风骨”体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促使魏晋风骨形成的原因,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与动荡的社会环境,以及统治者实行的选官制度等有着重要的关系。当时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风骨”,是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的人格追求。对我国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魏晋风骨 道家思想 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汉末儒学衰落,玄学大兴,社会形成清流般的自然之风,崇尚道法自然的审美观念,构成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文人在立身处世和文学创作中都体现出特有的“魏晋风骨”。

何为魏晋风骨?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 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一己欲在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简练刚健,自然明白而流畅,成为后世诗歌推崇的榜样。所谓“魏晋风骨”,内在的文人的人格和精神追求,外在表现为作品的风格。本文着重探讨魏晋风骨的成因。

一、社会主流意识的转变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东汉末年至两晋两百多年的乱世,朝政混乱,国家衰败。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任何王朝的衰败,其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必然随之衰颓。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学(经学)开始失去了魅力,士大夫对两汉经学的繁琐学风、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普遍感到厌倦,于是士大夫重新寻找新的精神家园,作为"安身立命"之地,风雅名士聚在一起,谈玄论道,称之为"清谈"或"玄谈"。《周易》、《老子》、《庄子》称作“三玄”,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道家思想追求人格的特立独行,儒家推崇建功立业和人格气节,因此魏晋文人秉持特立独行的人格和建功立业追求,使他们的作品弥漫一种慷慨悲凉的风格,同时具有洒脱、飘逸、自由的艺术风范,史称魏晋风骨。

汉代流行的主流文化是经学,文学作品的代表是为帝王歌功颂德的汉赋。一旦主流文化衰颓,便有新的社会思潮兴起。而玄学的兴盛,道家思想成为主流,文学面貌必然的大变,“魏晋风骨”应运而生。

二、魏晋风骨与选官制度

两汉时期选官的标准是人的德行,重人格氣节。至六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虽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族望,但仍然继承了两汉的察举制的精华,即德行第一的传统。

但是,九品中正制恪守血统的高贵,造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贵族家的纨绔子弟“含着金钥匙出生”,即使是一个废品或人渣,也会以血统跻身于高层。而寒门子弟即使才高八斗,也只能沉溺于底层。所以左思《咏史》诗云“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面对这样的社会,才智之士不屑于与纨绔子弟为伍,他们隐逸山林,以人格气节相标榜,对庙堂的权贵们表现了蔑视和反叛精神。典型人物是竹林七贤,例如阮籍将朝廷的官员比作裤子里的虱子,嵇康拒绝朋友的推荐,不仅不肯做官,而且对朝廷冷嘲热讽。其震撼千古的名作《与山巨源绝交书》,表达自己对世俗礼法的蔑视和放任自然,崇尚老、庄无为思想。由此招来杀身之祸。但嵇康临刑之时,“神色阳阳如常”,还潇洒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然后从容就义。

嵇康下狱,有上千太学生为其请愿,可见当时社会崇尚清流,将具有人格气节的士大夫视为英雄。这是时代的精神,所以魏晋人士的作品具有“风力”或曰“风骨”。这种社会风尚,是对魏晋选官制度的否定,也是那个时代文学创作的灵魂。

三、魏晋风骨与文学风貌

建安时期,代表人物是“三曹”和“建安七子”。这个时期的诗歌继承汉乐府精神,一方面抒写民生疾苦,另一方面体现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精神。代表作如曹操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植的“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等。他们的作品有蓬勃进取的大气,也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这是民族的正能量,所以建安风骨一直被后世推崇。

正始时期,也有继承建安风骨的大作,例如左思的“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 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咏史》),嵇康的“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盻生姿”(《赠秀才从军》)。风骨劲键不逊于建安诗作。

但是由于司马氏政权的高压和残暴,而且九品中正制堵塞了人才的晋身之路,所以这一时期的文人采取不合作态度而遁迹山林,于是文学创作寄情山水,山水诗作寄托他们高雅的情怀。典范当然是陶渊明了。

结语:魏晋文学之所以成为历代标榜的典范,在于其“风骨”。虽然是百年乱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绵延不绝,成为激励那个时代士大夫立身处世的精神支柱,成为他们咏唱抒怀作品的“风骨”。

如果深层追寻,魏晋时代社会动荡也罢,政治黑暗也罢,但只要民族精英秉持正能量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且成为社会认同的风尚,那么,文明的火炬不仅照耀那时代的黑暗,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是一面镜子。今天的中国,社会环境安定,物质生活丰足,那么为何文化低迷,社会的道德溃败?因为我们今天崇尚的是金钱和权力,民族文化的精神和脊梁断了,所以才到处可见“犬儒”和“娘炮”,各类作品充斥着“颂圣”的奴才意识和声色犬马的享乐追求。哪里能找到伟大的可以传世的创作?

所以,传承优秀文化,扬清激浊,民族精神健康了,才会有民族复兴。

参考文献:

[1] 陈友峰.魏晋“玄学”的形成与审美观念的转换——兼论魏晋时期新审美范畴的提出和确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01):101-106.

[2] 曾小明. 魏晋名士的身心观[D].湖南大学,2010.

[3] 陈蘅瑾.文化秉性与精神气质的传承——论魏晋风骨与章太炎的精神联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2):7-8+110.

[4] 闫玮. 论魏晋士人的人格美观念[D].

猜你喜欢

道家思想
浅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道家思想
在疏离与冲突的世界中寻找意义
浅谈道家思想对倪瓒书画创作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白诗歌悲剧意蕴探析及其走向
道家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曹操游仙诗的形成及价值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森田疗法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