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疏离与冲突的世界中寻找意义

2017-02-22刘海荣

文教资料 2016年26期
关键词:天和道家思想

刘海荣

摘    要: 当今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疏离与冲突不断加剧,传统道家哲学提倡的“天和”、“人和”与“心和”观念为亟待解决的冲突开出了一剂切实可行的心灵药方。

关键词: 道家思想    天和    人和    心和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罗素就在《变动世界的新希望》一书中着重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及人与自己的冲突①。当今社会,这些冲突仍然不断扩大并加剧。虽然经济和科技不断发展,各种网络通讯技术突飞猛进,但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而越来越疏离,孤独、焦虑、抑郁症侵袭着越来越多的人。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田立克曾指出,人的疏离有三个层面:和自己疏离、彼此疏离和存有本源的疏离②。这些日益加剧的冲突和疏离导致的问题已威胁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如自然环境与气候恶化、资源匮乏,文化、宗教与种族的冲突等。

先秦时期的道家已注意到社会和人生的种种冲突,但是他们同时透过冲突看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性。道家用自己广阔高远的宇宙视野描述出天地间自然万物生生不息、和谐共存的景象,并提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主张。“道家关注的人间和谐是由宇宙的和谐推衍而来的,道家关注的社会秩序是由宇宙秩序推衍而来的”③。陈鼓应教授把道家的和谐观总结为“天和”、“人和”、“心和”④。道家这种和谐观为这个时代不断加剧的冲突与疏离指出了一条出路。

一、个体内部的和谐——“心和”

盛行于20世纪中叶的存在主义哲学已指出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的孤独、焦虑、荒谬与虚无的处境。而今虽然经济、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物质与资讯的极大丰富,但是这种存在于个体内部的焦虑与冲突并没有减轻。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活动和愈来愈膨胀的物质消费虽然可以一时缓解这种焦虑和压力,但是从长远看,只会让整个社会越来越陷入物化的深渊。《道德经》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防。”前秦时期的老子已指出,过于物化容易让人迷失本性。

在道家看来,人真正的快乐来源于“心和”,要达到内心的和谐,首先要学会“贵身”、“爱身”,认识到生命本身的价值远远胜过身外之物。“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四十四章)。如果能把生活的重心从身外的物质名利转移到自己的身心,“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道德经》十章)针对因追逐物质名利而迷失的人,老子指出:如果能够时时刻刻将身与心合一,以婴儿般专一柔和的态度,清除心中的杂念与成见而深入观照,用这种祥和宁静的心态与外界接触,通晓四达,而不用任何心机,这样才能达到内心的稳定和谐。

为了实现内心的和谐,道家强调“真”,“真在内者,神动与外,是所以贵真也……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渔父》)。前秦时期的道家已看到外在世俗的“礼”对人性的束缚压抑,使得人性分离割裂,因此倡导随顺本心本性、表里一致地生活。在道家眼中,天地间的一切人与物都是平等的,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因此不需要扭曲自己的本性以获得世俗的认同。

达到“心和”的最高境界,则是體悟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道家跳脱出狭小的个人视野,看到自然界一切人事物的相互联系,看到个体生命是整个宇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破除狭隘的自我观念而融入整个宇宙大化。

二、人与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和谐——“人和”

由于在物化过程中不断迷失,人无法活出本真的自己,这种与自己的疏离导致人际关系中的冲突与疏离。庄子《齐物论》中描述了自然界种种和谐的“天籁”、“地籁”之声,因天地无心,所以各种千变万化的声音可以融合为一曲和谐的交响乐。而人们却习惯于从自己的成见、机心出发,“与接为构,日以心斗”导致“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庄子借“天籁”、“地籁”而提出“人籁”,即如风吹各种孔窍般没有主观成见、没有机心的言论,如此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道家肯定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齐物论》),因此万物虽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却都是“道”生成,都有共同的本质,可以相互会通,“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道家的这种精神不仅可以应用于人际关系中,帮助人们在自尊与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在当今世界不同文化、宗教、种族的冲突、隔阂与对抗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可以为人类提供解决冲突的全新视角。

纵观人类历史,不同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的冲突与战争从未停歇,极端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仍然威胁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和信仰都应该得到尊重,不同文化、种族都有自己的价值,都可以共荣共存。“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罗素指出:“信仰不同未必就是冲突的原因;要信仰的争执和狂热的不宽容结合时,才会如此。”⑤在当今世界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不同的文化、民族若要不断发展进步,就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一味排斥其他与自己不同的文化,而要学习保持开放的心胸,在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对话与沟通。

三、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天和”

如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气候恶化等问题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方文化中征服自然的观念导致人类中心论,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此种观念造成的后果已经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道家哲学中,一向将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将个体的人视为“道”或者“天”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仰赖自然而存在:“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道家认为人的生命是与整个宇宙生命贯通合一的。对自然的过多榨取和掠夺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根基,也让人类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目前,蔓延全球的孤独、焦虑、紧张、抑郁等精神危机跟人类与自然疏离、与生命的源头疏离有直接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道家哲学的一个重要内涵,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天道》篇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明白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与特性,顺应自然而与天地合一,这样就将个体的生命融入整个天地大化的运行之中,生命就有了根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道德经》十六章)。这种参天地之化育的人生,就会带有一种豁达与从容,“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庄子·天道》)。个体的生命与整个天地节奏相合,与天地一同起舞而获得最终的逍遥自在。

四、结语

当今社会,不断向外追求物质、名利、成就等外在目标的价值观使得人们不断奴役自己的身心和整个地球,不但使人失去了内心的平衡与安宁,还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道家关注天、地、人的平衡,主张珍视生命,节制物欲,提倡自然的、本真的生活方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这种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让整个地球生态得以平衡永续,也使个体有了真正的归属感,个体的生活获得了终极的意义,因此可以“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注释:

①③④⑤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5.10:191,23,23,195.

②麦基卓,黄焕祥.存乎一心:东方与西方的心理学与思想[M].台北:张老师文化事业,2014.01:191.

参考文献:

[1]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5.10.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麦基卓,黄焕祥.存乎一心:东方与西方的心理学与思想[M].张老师文化事业,2014.01.

[4]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猜你喜欢

天和道家思想
答案
科技馆里看“天和”
“天和”核心舱升空山西智慧再发光
多项新材料技术用于“天和”核心舱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简论李白诗歌中的道家思想与人格力量
关于两汉时期的道家思想社会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