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遥现象”与文学史中的“农民”问题

2019-01-15黎茂吕婷

西部论丛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学史

黎茂 吕婷

摘 要:所谓的“路遥现象”是指在读者视角中路遥作品一直被认作为严肃文学,并且在主流文学史中并不十分受欢迎。如果从八十年代文学史的先验自足标准来对路遥进行评价,是一种缺乏文学史自省的思维。路遥作品在八十到九十年代的创作核心为“农民问题”。在这一时期路遥的作品不仅仅表现在创作方法,同时在自我意识等方面和八十年代的主流文学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向八十年代主流文学提出挑战,对该现象的研究并不是为了为路遥的作品进行平反,而是针对八十年代文学史基本叙事转型的揭示。

关键词:路遥现象 文学史 农民问题

引言

路遥在其所处时代的作品如何评价一直是一个难题,在八十年代的主流文学史对于路遥作品的评价始终不高甚至是避而不谈,但是这些作品却有广大受众,并且对于其作品也并不是作为通俗的文学作品来进行研读,而是作为八十年代经典的严肃文学备受推崇。所以说就这一现象,批评界提出了“路遥现象”。造成“路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路遥的作品不被正统学院派所认可但是却有众多读者,作品有着极高的发行量,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创作方法单一,没有具体流派,但是作品却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文学理想热情高涨,文学写作艰苦扎实。

1、重申农民主体性

1.1 以农民的情感立场与问题视野进行写作

在路遥的作品中农民与农村问题几乎是其作品中全部主题的体现,而这也是其评价历史、想象未来以及表现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基石。路遥在作品中对于历史性质的判断同样是基于农民的视野,而不是知识分子的视野。换句话说在路遥的作品中展现出的历史与现实就是农民的历史与现实。比如在路遥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平凡的世界》中所表现核心视野始终聚焦在农民孙玉厚一家。而历史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因为知识分子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而是农民在付出努力之后却无法得到回报所衍生出的悲剧。像孙少安一样凭借着自身智慧、努力摆脱父辈贫困,创造新的生活是对八十年代主流文学作品在历史主体的选择上造成的最大冲击。

1.2 赋予农民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路遥作品中所描述的农民其自主性比较高,并且拥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在一贯的作品中农民始终扮演着传统、愚昧甚至是麻木的角色,但是在路遥笔下的农民更多的是向孙玉厚这一类虽然被生活磨掉了棱角,但是却依然有自己的风骨以及明确的世界观,依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路遥众多作品中对农民的描述虽然精神世界各有差异,但是来自于主体意识的尊严感贯穿始终。而强烈的自尊感以及丰富的精神世界使得路遥笔下的农民形象愈发显得鲜活、生动,同时也展现出农民在历史进程中的另一种形象可能。

1.3 逆进城文学之潮流,将返乡作为农民获得主体性的方向

在路遥作品中客观呈现除了城乡物质生活巨大的差异性,也表现出了农民在感受到城乡物质生活的差异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欲望。在八十年代众多作品将城市文明的优越立场展现的淋漓尽致的时候,路遥却反其道而行,充分展现出农民丰富的精神世界,而不是一味的将农民放在历史的落伍者甚至是对立面。

2、农民主体性的观念依据

2.1 普遍从劳动中获取主体尊严感

在路遥笔下即使是像孙少平、高加林等青年农民在想要摆脱艰苦的劳动寻找新的出路的时候对于劳动绝没有半分的轻视之心。哪怕高加林被取消教师资格之后虽然在路遥的描述中十分明确的显示出高加林离开农村的渴望之心,但是始终在其内心对于农民没有丝毫轻视之心,只是自身没有作为农民的准备而已,而这也是其备受批评的同时还能够被同情的道德底线。在其描述中虽然农民对于生活现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是为了摆脱农民身份不择手段,但是始终对于农民身份心存敬畏之心,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这也充分表现除了农民从劳动中获取主体尊严感,表现出了对农民、对劳动的尊重和认同。

2.2 真实再现八十年代歧视农民现象

虽然在路遥的作品中真实再现了八十年代在社会上对农民的歧视现象,但是路遥并不是站在居高临下的角度来表现农民卑微与屈辱的弱者一面,而是展现出农民在重申劳动的合法性借此来对抗歧视。在路遥小说中所描述的高加林虽然一直渴望着城市生活,甚至是站在城市的角度嫌弃自己所生活過的农村,但是在受到屈辱的时候本能的认同自己劳动者的身份,在其反抗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仅是其想要出人头地的野心,更加明确的是捍卫劳动者主体尊严的意义。这也表现出了在路遥笔下所展现的是更加真实客观的社会事实,并不带有主管个人色彩,更加客观的表现出面对农民的社会歧视现象,农民所表现出来的风骨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

2.3 重申劳动创造生活

以劳动者的身份建立农民的主体性充分表达出了路遥对乡村对土地的赞美,最终想要表达的是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仅仅是表现出恋土情节。在路遥小说中所描述的乡村并不是为在现代生活中备受挫折的年轻人提供避世的港湾,逃避现实,而是为年轻人传播一种更加积极正面的方式进入到现代生活,让年轻人可以更加踏实的面对现实生活。其所表达的是对农民的肯定以及乡村的赞美,但不局限于此,还有作为劳动尊严以及劳动者的主体性。

3、总结

“路遥现象”在八十年代为以后文学史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道路,只要路遥的作品能够在读者的心中持续不断的提供能量,引发读者的思考,那么这个道路将会一直延续下去,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角度对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构建进行了标准且理性的分析。本文主要针对在路遥作品中的核心表达思想“农民问题”展开,这仅仅是众多分析角度中的一个。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是在路遥的作品中所反映的是在八十年代最真实、真切的社会历史事实,而这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现实的意义,充分说明了“路遥现象”所延续的不仅是文学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卢燕娟. “路遥现象”与文学史中的“农民”问题[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3).

[2] 王俊虎, 高慧. 新时期农民形象谱系的改写与重塑--以路遥的文学创作为中心[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7(1):66-70.

[3] 张振亭. 在最底层经历历史的人们--路遥笔下的老一代农民形象[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9(6):19-21.

猜你喜欢

文学史
文学史的语言学模式与“话语”的文学史
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关系简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史课程间性研究
“十七年”散文创作文学史价值略论
华语文学对中华性的接受与颉颃
文化互文性视域下台湾文学史的书写
重写中国文学史的三大困境
百年后的文学史“清算”
写“活”当代文学史
《文学史》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