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河南省高质量文化高地建设路径分析
2019-01-15王艳红
摘 要:高科技裂变式发展的时代背景成为河南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建设中不可回避的课题。“互联网+文化+”的无限可能,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等赋予河南打造全国重要文化高地建设新的叠加优势,河南要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担当历史使命,以新的发展理念打造有态度、有温度、有高度的文化高地,实现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河南文化建设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凝聚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关键词:“互联网+” 河南省 文化高地 建设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统筹谋划,突显了文化建设在引领民族繁荣兴盛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河南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高地建设不仅在于资源之高,更在于创意、创造、品牌及效益之高,等等。河南在高科技裂变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丰富、扩展“互联网+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互联网+文化+”产业新格局,加大力度培育新业态,引导文化建设向高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加快推进全国重要文化高地建设。
一、打造“互联网+”视域下有态度的文化高地,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打造有态度的文化高地,就是要打造有坚定文化自信和高度文化自觉的文化高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引导民众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党的十九大更是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而中国的近代史也以惨痛的教训证明,没有文化自信,就必然民族羸弱、国家衰败。只有培养文化自信,才能增强整个民族和国家的自信。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为目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深入开展价值观建设、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与人文精神建设。
“互联网+”的持续构建与应用重新塑造了舆论生态和媒体形式。如何规避其不利、充分利用其优势来打造有态度的文化高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舆论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命题。目前,河南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以河南日报、河南广电传媒控股集团为龙头的河南新闻媒体, 通过“互联网+传统主流媒体”,已初步构建起一个以传统主流媒体为龙头、融媒体集团为主导、“三微一端”为支撑的多维化、立体式河南主流媒体矩阵。“中央厨房”正式上线、大河网络传媒集团与大象融媒集团闪亮登场,广电融媒新闻岛投入使用等,“两个舆论场”融合发力,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民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为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互联网+传统主流媒体”一方面有利于更加直观、生动地将丰富多彩的文化素材运用于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培养工作中,并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的速度与深度,进而增强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其高度的自由及监管的不力给正确舆论导向的控制和引导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给优秀文化的传播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和监管。一是构建网络平台交流制度,引导鼓励门户网站建立官方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加强与网民的互动与交流,有针对性地引导网民思想和舆论导向,抵制恶意或不健康的文化渗透与传播。二是全面提升网络管理制度与机制建设工作,最大程度地净化“互联网+”环境。三是将党的思想宣传工作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化建设的成效强化宣传工作的实效。
二、打造“互联网+”视域下有温度的文化高地,提供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文化服务
打造有温度的文化高地,就是要打造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高地。文化是人民创造的又是为人民服务的,是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强调,革命文艺是为人民大众的。 2011年,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文化建设是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依靠力量,以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根本途径,并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尺度的。 文化的人民性决定了河南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的核心目标是人,必须坚持“植根于人民群众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路线。
2015年,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强调要开展菜单式、订单式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指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转型升级方向。 “互联网+”以其高联通性、高知识性和高增值性等特征,契合了国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一是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手段方面,通过搭建各类互联网平台,拓宽了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渠道,丰富了各类公共文化服务的可知性和可选择性,如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等的建设。同时,还提供了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让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如发端于焦作、在全省铺开的“百姓文化超市”,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真正打通了文化惠民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延伸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半径。“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打破了区域空间的限制,构筑起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5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如目前正在运行的 “中原文化云”,以“一个总平台+若干个子平台”的模式,可以为每个市县建立一个独立的APP;漯河市正在推进“百姓文化云”建设,包括省、市、县三级平台,设置有《文化活动》《文化下乡》《文化直播》等欄目,将不同层级的公共文化资源通过移动终端等跨越时空有针对性地输送到需求方,有力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效率。
“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但其在服务产品的质量及平台监管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完善。一是以群众的文化服务需求为核心,让公共文化服务更接“地气”。在巩固文化服务“走基层”路线成效的同时,积极构建政府支持、市场和企业提供服务、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供给主体。各服务供给主体通过互联网促进服务的有效链接、互相补充、融合创新等,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社区、街道等开展文化共建活动,并通过深入基层一线或借助互联网广泛征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建议,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二是创新服务形式与方法,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加准确多样。通过“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使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以数字产品的形式,由在场服务转变为在线服务,并积极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可选择性。三是重视主阵地建设,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文化服务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互联网本身的平等与开放等特征,要求“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实施过程中,必须更加突显公共文化服务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功能,在文化作品的创作、演出、管理等环节,要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监测平台及管理制度、机制,坚决抵制错误价值观的传播,坚决淘汰粗制滥造的作品,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公共文化服务环境,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
三、打造“互联网+”视域下有高度的文化高地,彰显河南文化建设的实力和水平
打造有高度的文化高地,就是要打造文化品牌、营造文化亮点,扩大河南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话语权,提升河南文化的较实力。“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从夏商周到汉唐北宋,河南一直都是中国的文化高地,其根亲文化、姓氏文化,均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河南还拥有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影响全国,憾动全民;河南还有“愚公移山”“花木兰”等文化旅游品牌,以及《武林风》《梨园春》等现代文化传媒品牌,等等。如何传承、发展好这些文化资源与品牌,做大做强河南文化产业,让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更加出彩,是河南打造有高度的文化高地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南以文化品牌为重点建设的文化产业大繁荣,开始于2008年实施的文化改革试验区建设。2008年以来,河南的文化产业经历过一日千里的盛况,但目前河南文化品牌的传播效果、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均与河南的文化资源份量不匹配,需要在互联网时代借船出海、弄潮直上。
一是构建文化信息网络资源库,打造文化产业综合交易平台。以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平台,以特色文化信息库为核心,以互联网为载体,针对用户不同需求,合理配置和重新组合各种文化资源,构建文化产业综合交易平台。首先要以突显河南文化特色为主线,科学制定入库标准。相关的文化管理部门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文化产业入库的标准,如洛阳为代表的古都文化,新郑、固始、淮阳的根亲文化,登封的功夫文化,安阳的殷商文化等,都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河南文化信息网络资源。其次,要梳理整合现有的文化信息网络资源,构建“一体多翼”的文化产业综合交易平台。该平台要以河南文化产业网为主体,以文化市场网、品牌文化网、戏曲文化网、武术河南网等网站为子网站,同时,与各地市的文化产业网互联互通,实现河南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高度集成,以及与文化市场的实时互动,健全完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文化产品或服务的销售
渠道。
二是成立文化“航母舰队”,促进文化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互联网使空间阻隔几乎不复存在,加上文化产业本身具有超强的渗透性,“互联网+文化产业”及“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无限可能催生出大量跨产业融合、跨行业协同、跨地域合作的文化产业新业态,打造出一批文化航母业态。如保利集团旗下的保利文化集团是央企中唯一的专业文化产业企业集团,着力在演出与剧院管理业务、影业投资与电影院线管理、艺术品经营与拍卖等多个领域拓宽产业链,完善“渠道+内容”的产业链条,并积极尝试主营业务与IT、手机新媒体等新业态的对接。 目前,“保利模式”已成为政府部门研究和推广行业管理规范以及文化企业借鉴和引进管理模式的参考依据。此外,腾讯入股京东 ,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等,巨头跨界融合,建构起多品牌集群的“航母+联合舰队”。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可借鉴这种模式,在中原文化创意产业联盟等的基础上,进一步跨界融合,催生出更多更新的新兴文化业态,释放巨大的文化生产力。
三是实施国际化战略,增强河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一带一路”建设及“三区一群”国家战略的聚焦效应给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河南应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最大限度地利用相关政策与环境优势,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大力发展 “文化+旅游业”“文化+制造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文化产业+融合”“文化+文化产业+创新” “文化+文化产业+市值”等创新发展模式,增强河南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努力让河南文化与世界共享的同时,增强河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打造河南文化品牌“国际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 杜启蓉: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思想研究[J].文化建设,2015(3)
[3]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 党建,2011(11)
[4] 刘敏.“互联网+”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转变[J].中国国情国力,2016(12)
[5] 李凤亮、宗祖盼.科技背景下文化产业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J].學术研究,2015年(1)
作者简介:王艳红,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软实力研究等。
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加快构建全国重要历史文化高地的短板和对策研究》(2017B356)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