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循证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影响

2019-01-15向桂花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偏瘫循证肢体

向桂花

(张家港市锦丰人民医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脑梗死具有致残率高、发病迅速、进展快等特点,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瘫痪肢体功能恢复进程对其生存质量的改善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研究显示,脑梗死偏瘫患者若1年内未坚持有效锻炼,身体机能将出现21%-43%的退化,若3年未坚持有效锻炼,则降低58%左右[2,3]。常规康复护理虽能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但在实际实施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临床效果欠佳。本研究旨在分析循证护理模式对脑梗死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10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将10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40岁-76岁,平均年龄(52.48±3.74)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2.88±1.43)年;部分偏瘫36例,完全偏瘫16例;右侧偏瘫23例,左侧偏瘫29例。研究组52例,男30例,女22例;年龄41岁-78岁,平均年龄(52.51±3.71)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2.93±1.40)年;部分偏瘫38例,完全偏瘫14例;右侧偏瘫25例,左侧偏瘫2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经MRI或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存在偏瘫;首次发病;住院期间意识清醒,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2)排除标准:脑梗死病史;脑梗死前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心、肺、肝、肾等功能严重损害者;病情反复;语言不清,无法沟通;合并帕金森病、痴呆、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出血、恶性肿瘤等疾病。

1.3 护理方式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常规进行用药指导,叮嘱患者食用营养丰富、高蛋白的食物,协助患者定期翻身、按摩,避免发生压疮,并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患者抑郁、焦虑等消极心理;常规实施康复功能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行循证护理模式: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责任护士、病区护士长等组成,加强对组员知识培训,使其掌握循证护理方式。经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结合自身护理经验及时归纳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经临床护理病例、网络资料等查询有关脑梗死偏瘫问题的证据,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制定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肢体活动训练等循证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保持病房清洁,防止喧哗吵闹。对患者及家属实施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使其掌握疾病的相关治疗过程、基本知识、发展与转归,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与积极性;指导患者饮食清淡、忌刺激性、辛辣食物并确保水分充足;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叮嘱患者早起早睡,制定良好的作息规律。辅助患者翻身,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肢体长期受压,注意翻动技巧,以侧卧位翻身,1 h-2 h翻身一次,避免暴力牵拉。待适当训练不影响治疗且病情基本稳定后,引导其实施肢体活动训练。针对无自主活动能力的卧床患者,可实施按摩揉捏的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或肌肉组织活性,2次/d-4次/d,20 min/次-30 min/次。待患者病情能够保持稳定,且自主意识完全恢复后,指导并鼓励患者按阶段实施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起卧、自身翻身、行走、站立等。以训练结合按摩,患侧结合健侧,强化患肢肌肉力度,恢复伸展程度。循序渐进地加大训练量、训练难度,视患者情况适当调整。训练至患肢逐渐恢复灵活性、力度后,督促患者每天坚持行走与站立,提高骨骼与肌肉的耐受性,抓住恢复的关键期。

1.4 观察指标 (1)应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6个月后肢体运动功能,包括运动、肢体平衡、关节活动、感觉、疼痛等,总分为100分,其中下肢34分,上肢66分,分值越高则患者运动能力越好。(2)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标准评估两组入院时、干预6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包括穿衣、排大小便、进食、上楼梯、床椅转移、平地移动、洗澡、修饰等,总分为100分,分值高低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肢体运动功能 两组入院时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日常生活能力 入院时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提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FMA评分比较(Mean±SD,分)

表2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Mean±SD,分)(n=52)

3 讨论

脑梗死临床症状复杂,病情严重时会发生语言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瘫痪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死亡,加重社会与家庭负担。加强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锻炼利于降低疾病致残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早期积极、有效的康复锻炼可促进缺血区脑组织与边缘组织建立侧支循环,利于神经功能重塑和神经细胞再生,对降低脑梗死致残率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关键作用[4]。

循证护理模式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是护理人员根据专家意见、患者意愿、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护理中经验制定的有计划性、目的性、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方案[5]。护理人员经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等认真学习专业技术理论,操作技能熟练掌握,提高自身综合技能,尽可能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干预后Barthel指数评分和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高,提示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循证护理模式通过指导护士了解科学的资料与证据,使其充分掌握疾病的治疗措施、发病机制,通过具体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并根据实际护理需求分析护理的可行性,使护士的循证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在护理过程中注重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利于强化患者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可为康复训练做好心理基础,避免大脑功能恢复受负面心理的阻碍,而促进淋巴、血液循环、机体新陈代谢以及神经功能恢复和脑机能的重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而增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此外,通过加强康复训练,可使患肢细胞组织活性激活,通过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等手段建立脑侧支循环,促进大脑功能的代偿与重组,从多方面改善患肢功能,使患者的行动能力提高。实施肢体功能训练可预防关节挛缩出现,促进中枢代偿功能,刺激受破坏的运动反射弧重新建立,进而促进患肢功能恢复[6]。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偏瘫循证肢体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