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2019-01-15徐瑞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依赖性类药物抗菌

徐瑞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221200)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经提出:要想使临床的用药合理性提高,就要给出科学的给药间隔和临床用药时间,这也是合理用药生物医学的一个标准。为了准确的判断何时为患者的临床最佳间隔时间和最佳给药时间,将结合抗菌药物的药效与药动参数和药物的后效应划分其为三类[1],分别是抗菌活性持续时间长或t1/2半衰期较长且时间依赖的抗菌药物、浓度依赖性药物、时间依赖性药物。本研究针对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作出了详细探讨,如下为具体总结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2018年1月-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常规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70例开展用药间隔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经电脑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在21岁-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41±2.57)岁;观察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在22岁-4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49±2.36)岁。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实验不控制其用药时间间隔。观察组:该组实验聘请了专家,研究我院具体需求后对用药制度进行科学的设计,然后培训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等方面的技术知识。(1)为了使门诊抗菌素频度或用药间隔的科学性提升,讲解其抗菌素的浓度依赖性、时间依赖性及后效应等具体知识[2]。(2)将医院的网络系统做出应用,按照本院抗生素监督网(320000211010)6年来具体数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参数对给药方案进行设计以协助门诊医生出处方,作为抗菌药物的用量、不良反应、用法、频次等的参考。(3)临床药学室要定期对给药间隔是否足够科学做出研究,定期考核、评价处方,一旦察觉不妥要立即向护理人员或医师等上报,并共同对错误的给药方案做出相应措施[3]。

1.2.1 β-内酰胺类药物 作为一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浓度处于最低抑菌浓度MIC在4倍-5倍范围内,其评价效果参数为MIC<T,杀菌效果已然饱和,此时该药物的状态处于消灭病原菌的关键时刻,它的药物浓度比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时间段远远要高,患者用药24 h以内,体内有40%-60%血药浓度都比致病菌最低抑菌浓度更多,有良好的抗菌能力。假如半衰期不足2 h,β-内酰胺类药物要使用3次-4次的给药次数[4];假如上述要求仅需要每8小时或每6小时即可,则像临床上常见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药物每天用药1次是无法良好改善疾病的。半衰期短一些的药物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例如碳青霉烯类药物,它们的抗生素后效应持续较长时间,每天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给药1次-2次,可适当改变给药间隔。假如PAE抗生素后效应持续较长时间或半衰期超过2 h,要降低头孢曲松、头孢尼西等药物的给药次数[5]。因此对β-内酰胺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就是要确保病原菌始终“浸泡”在有效药物浓度内,才能达到最大临床效果。

1.2.2 氨基糖苷类药物 作为一种浓度依赖性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有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持续时间。文献报道表明,要获得多次给药的峰浓度Cmax,仅给药单次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即可,且其最低抑菌浓度与峰浓度比例较低。另外,单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还可以使致病菌缩短与药物接触的时间,避免出现首过效应,而耐药性不高。肾皮质在摄取这一类药物时,不会受到体内血液浓度的过大影响,具有饱和性,假如多次用药或者持续静脉滴注会造成肾皮质摄取太多药物,从而出现药物积蓄中毒症状,因此为了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抗菌效果,每日仅对这类药物给药1次。

1.2.3 大环内酯类药物 作为一类时间依赖性药物,大环内酯类药物在描述PK/PD特性时无法仅适用特定参数进行,其药物不同,药效学特征和人体内的代谢状况有较大的差别。在为这些药物制定最优方案时,要将其组织系统内的药物浓度持续远远高于最低抑菌浓度,按照最低抑菌浓度小于血药浓度的要求,将药物的间隔时间确定后使抗生素后效应持续更长时间,最后确保给药时间的科学性。

1.2.4 氟喹诺酮类药物 作为一类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能很好地防止产生耐药菌种,抗生素后效应持续时间长,它的抗菌效果与血药浓度呈正比,血药浓度越高药物抗菌效果越好。然而,要严格把控临床用药的药物剂量,因为该药物如果大量使用会导致许多毒副作用。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服用依诺沙星、诺氟沙星等药物,确定其给药间隔时间时要结合这种抗生素的半衰期、最低抑菌浓度和后效应,如果是因为呼吸道感染或敏感菌导致的肺部感染等治疗要使用呼吸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吉米沙星、加替沙星,最好每日2次给药,如果是单纯性肠胃炎时仅需要1次即可,如果治疗结核病而服用氟氧沙星、司帕沙星等药物时给药1次。

1.2.5 抗真菌药物 在临床中,作为一种时间依赖性药物,唑类、氟胞嘧啶类有比较长的抗菌后效应持续时间,而多烯类是一类浓度依赖性药物,它们都十分常见于临床中用于抗真菌。例如,氟康唑药物用于临床时,在抗菌药物血药浓度曲线中,要保证它的面积AUC比最低抑菌浓度比例大于20,其t1/2长达28 h-38 h;并且,临床通常静脉或者口服给药,这是由于口服药物有很高的生物利用率。根据《临床用药指南》,本文用药方案为两性霉素B通过静脉给药,每隔一日或每日一次;氟胞嘧啶通过口服用药,每日4次,静脉用药每日2次-3次。

表1 两组患者的给药频度、间隔合理性差异

表2 分析不同方式下两组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差异

1.2.6 联合用药 要结合联合抗菌后效应和药敏实验结果评估临床联合用药是否有效,以确保抗菌药物后效应能够达到叠加或协同作用,并确保多种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是否合理、正确,可以适当对患者的用药间隔时间做出调整,单一药物用量也可做相应调整。例如,磷霉素在清除大肠杆菌时是浓度依赖的,且在致病性金葡菌中能很好的改善抗菌后效应,所以联合其和环丙沙星,当血药浓度比最低抗菌浓度大3倍-4倍时抗菌效果已经非常明显了。然而,虽然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能提升抗菌作用,但是它也会造成很大的毒副作用,所以要调整给药间隔时间或者将两类药物剂量降低,从而防止毒副作用,且更好的抗菌。联合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和β-内酰胺类药物时要降低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并单独给药。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给药频度、间隔合理性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研究内的数据及本院抗生素监督网(320000211010)6年来提供的数据开展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不同方式下组间患者的给药频度、间隔合理性差异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用药频度、间隔合理性显著比对照组优,不合理性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1。

2.2 分析不同方式下两组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差异 研究显示观察组中患者的药品不良反应率显著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2。

3 讨论

当致病菌进入体内,快速繁殖生长后造成细菌感染产生毒素,使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这一情况称为细菌感染。在细菌感染时,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杀抑病原体,然而,一旦不科学用药或者给药时间不恰当,就可能造成菌种发生改变,甚至强化其耐药性。而对于临床治疗来说,以上两种情况十分不利于治疗。因此,要详细诊断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是否能使用抗菌药物,在治疗效果中,用药的剂量、用药时间和用药种类很大程度决定了疗效如何,所以应用抗菌性药物时不仅要确保安全性,还要确保疗效。医护人员要针对患者个人的身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抗菌药物,要对其身体状况作出详细了解,并协助医师查房等。对于患者而言,不准确的用药剂量、不正确的联合用药、不合适的用药时间、用药品种等不合理用药情况都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加强甚至二重感染,所以要很好的把握抗菌药物的用药是否合理和给药时间是否恰当,为患者的健康负责。

本文详细探讨了常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和给药时间后可知,常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的用药和给药时间,不仅能使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减少,还可以使患者的使用抗菌药物的剂量减少,且其相应的不良发生率也得到了有效降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依赖性类药物抗菌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靓芙康复贴敷料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30例临床观察
舒适护理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