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育人的理论蕴涵、原则与实践探索
2019-01-15潘锡泉
潘锡泉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引 言
班级作为学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单元,其建设好坏直接关系到班级班风、学风和学生的精神风貌,甚至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相对中小学班级管理主要依附于教师(主要为班主任)为主导的模式,大学生班级管理更多地体现为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为辅助,更恰当地讲应该属于自主“治理”或自主“经营”的范畴。大学生如何做好班级自主“治理”,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文化。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个体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和塑造功能,往往无形之中给班级建设带来质的提升。所以,班级建设和治理中需要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通过班级文化引入,构建具有学生认同感、归属感和富有生命力,且又能够契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并服务于大学生自身发展诉求的班级文化育人理念和方案,对于实现班级的自主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也必将成为助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创新和实践手段。
一、班级文化育人的理论蕴涵
1.班级文化的内涵
“文化”一词首次由爱德华·泰勒提出,他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作风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那么,何为班级文化呢?如何将文化根植于班级治理中?不同的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理解,“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学说派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意识形态学说”派则认为,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的价值观、处事态度等精神层面的东西;“物质——精神说”派则认为,班级文化是由班级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共同构成的系统文化。
尽管不同学派对班级文化的理解有所差异,但毫无疑问的共性点在于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全班同学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共同参与营造。所以,笔者的理解是,班级文化就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营造的、经过长时间的持续积累所形成的、能够对班级全体成员的日常行为习惯、价值观、心理倾向等产生深刻影响,并使之上升为能够被大家所认可和追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机融合体。简单来说,就是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班级全体成员在精神上、物质上得到升华,实现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有机融合。
2.班级文化育人的特点
(1)文化育人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大学班级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班级成员之间往往存在着地域差异、性格差异、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但进入大学以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参加活动,同学们都是在一起完成,同学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无论有多大都可以得到相互包容、相互融合。时间久了,成员之间的各种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和思想,经过时间的磨合能够在无形之中得到同化。显然,文化所具有的求同存异到最终同化的客观性决定了班级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与包容的文化,是可以让各种差异得到同化的文化。
(2)文化育人具有平等性和互助性
大学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是平等的,因此班级文化也应该是平等的,而且还应该具有互助性。从平等性的角度来看,虽然班级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每一位成员所生活的环境、家庭,以及原先固有的社会禀赋(尤其是物质财富方面)和思维方式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但这并不影响成员平等地融入到班级文化中,原因是经过高考筛选之后能够进入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和同一个班级的成员本身就具有相似性(成绩的相似性、行为习惯的相似性),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他们必然处于同一起跑线,理应享受同等的权力、履行同等的义务,并不存在所谓的谁比谁更优秀的问题。从互助性的角度来看,每个同学之间或多或少均会存在一些个体差异性,有些同学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另一方面可能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而通过班级文化的内化与融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互助的功效。
(3)文化育人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
哲学认为,世界上没有静止的东西,万事万物都是动态变化的。文化育人也是如此,班级每个成员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都是在不断动态变化过程中,教师的价值观念及内在期望也会随着认识的螺旋上升而发生动态变化。场域理论告诉我们,班级文化就应该是一种不断动态生成的“生命体验场”。因此,班级文化必然会随着教师和成员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变化而发生动态的调整和优化,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的特点。
3.班级文化育人的功能
(1)凝聚内化功能
班级是以班级成员共同组成的一个群体而存在,相应地班级文化需要全体成员共同来营造。经过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学习,班级成员之间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思想理念,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会在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循序引导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融合下逐步产生共鸣,使得成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思想上高度一致,最终上升为共同的文化理念,形成班级的凝聚力。所以说,文化的首要功能就是凝聚内化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犹如黏合剂,使班级同学之间能够产生一种感情的力量和协调的力量,形成一种组织内化能力,把班级塑造成坚定的实体,给同学以心灵慰藉,最终使同学对班级产生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尽管这种经过时间融合所形成的柔性班级文化,相对于诸如班级制度和纪律等方面的文化而言是非正式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可以达到比强制性制度文化更好的效果。
(2)激励导向功能
班级文化最根本的功能就是能够激励和引导班级成员形成良好的自我约束动能,接受积极、正确的价值观,矫正偏误的思想和行为准则。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会对班级成员产生正向作用,通过知识、情感和精神激发班级群体之间的内生动力和个性潜能,释放班级成员的正能量,激励同学们追求高尚的价值观、树立适合的奋斗目标。因此,基于这一理念,笔者认为,班级文化的激励导向功能对于刚刚处于懵懂且又血气方刚的大学生成长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高尚的价值观,而且还可以通过班级成员所形成的共同理念,源源不断地影响、内化和渗透到每一位成员中,让每一位成员能够根据班级文化的要求自觉地去适应和动态调整,帮助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并能够为他们成为一个自强不息、勇于开拓创新、积极肩负社会责任的有为青年指明方向。
(3)规范约束功能
班级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功能通俗地讲就是指班级成员哪些事项可以做哪些事项不允许做,本质上而言,其育人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形成学生共同价值理念与规范学生行为方面,起到优化和完善群体行为规范的作用。由于高中阶段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的误导,使得长期固化在学生内心深处的“大学自由论”往往会导致同学们的行为习惯在进入大学阶段之后开始放纵,而班级文化可以通过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基于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制订适合班级自身特色需求的班级成员中间需要共同遵守的制度公约、行为准则、纪律规范等),对固化在学生内心深处的错误思想进行矫正,对平时表现出来的“懒、散”等随意性行为进行强制性地规范,引领和要求班级成员按照既定的标准约束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学生刚进入大学之时就明确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逐渐形成正确的认知并为此去维护和捍卫好制度文化的规范约束效力。
二、班级文化育人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需要有原则,班级文化育人亦不例外。班级文化育人就是需要在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发挥好文化育人的凝聚内化功能、激励导向功能和规范约束功能,架构起具有普遍认同感、归属感和富有生命力的文化育人方案。所以,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把握好班级目标的“同化”与个体目标的“异化”相融合、班级制度的“规范性”和个体实践的“灵活性”相融合的两大原则。
1.班级目标的“同化”与个体目标的“异化”相融合
目标是奋斗的方向,每个班级都需要有班级的奋斗目标。只有具备明确的目标,才能为班级每一位成员的奋斗指明方向,这就是所谓的班级目标“同化”作用。但考虑到班级每一位成员因其在人员组成、家庭环境、行为自律意识、对规范的认同度和集体归属意识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在现实中往往会表现出“百花齐放”的现象,所以我们也需要兼顾不同个体目标之间的“异化”,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策略。在实践中,班级文化育人需要处理好班级目标的“同化”与个体目标的“异化”之间的关系,既要注重班级集体目标意识的培养,也不能忽略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在做好班级目标“同化”的基础上,应该依据班级成员个体之间存在的特长、爱好、能力等差异性进行精准定位、合理引导,譬如,在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参与什么类型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承担什么任务、扮演什么角色等等,均需要给班级成员充分的选择权,只要不违背班级目标“同化”的共同基础,就应该充分尊重班级成员的选择,给班级成员创造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帮助班级成员的能力和特长得到最大发挥,继而让他们在对个人天赋、能力和潜力进行自我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精准选择,实现班级目标同化的基础上,发挥学生个体才能的最大化发挥,实现班级目标同化和学生个体目标异化的融合共生,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2.班级制度的“规范性”和个体实践的“灵活性”相融合
面临现如今普及化的高等教育,大学生已不再是什么稀缺资源,读大学也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班级成员之间的素养、质量变得更加参差不齐,学生自律性变得更为不足,尤其是在高职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班级文化育人必须要有完善的班级制度文化作为规范的保障。班级文化育人的制度规范要基于社会法律制度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在班级内部架构起一套更为细致、便于实施的班级自我“治理”方案,包括班级成员的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规范、与人相处规范等等,让班级成员在“规范”的基本框架内,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和任课老师以及班级成员(以班级成员为主体)提醒后的遵守,彼此镜鉴后的自省,奖优惩劣后的触动等,实现从“被动约束”到“自觉遵守”的过程。这种制度规范的目的并非为了限制班级文化育人的创新,而是在既有“规定动作”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自选动作”,既保证创新的合规性和合理性,也更好地服务于班级文化育人的创新外延性,“以生为本”理念、以更有效地方式来回应和满足大学生的积极创意、主动创意和乐于创意意愿,从更好维系和推进班级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制度的“规范性”可以推动班级文化育人的创新,使得大学生更具有新鲜感受,更有意愿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时也让班级文化育人发挥出更多的魅力和凝聚力。所以,班级文化育人需要处理好制度文化的规范性和个体实践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
三、班级文化育人的创新实践
行胜于言,任何理论都需要实践来检验。本文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XX 班级的具体实践为例,围绕该班级文化育人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个”集体、“三好”目标和“六字”行动的班级软文化与严格落实班级规章制度的硬文化双轮驱动之文化育人理念。
1.班级文化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全校学生的抽样调查和XX班级学生的全面摸底调查基础上,发现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较差、精神文化迷失、自我约束缺失、生活能力不足等共性特征与现象。具体而言,身体素质较差、心智幼稚化、心理问题频现,在军训中晕倒,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头痛感冒已是家常便饭,心理抑郁、过度内向,甚至还出现了本不该发生在大学生群体的中老年人群疾病也时有出现(譬如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等);在精神文化上,出现理想信念淡薄导致人生目标缺失、学习方向迷失导致学习动能不足、道德情感缺失导致利己主义盛行、传统美德逐渐被边缘化或被消解等情况在当前大学生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功利主义思想异常突出,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师长的物质和精神给予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在参加班级、学校活动中唯“利益论”,凡是对我有利就参加,凡是对我无利则推三阻四或直接逃避,在遵守校纪校规方面的制度文化上,一些学生出现毫不在乎的行为,表现出自由散漫、凝聚力差,组织纪律观念较弱等现象;在生活环境文化上,大量时间投身于虚拟世界,生活在虚拟世界里,大量的事情都通过网络解决,在虚拟世界里空前活跃,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冷漠紧张,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系变得越来越缺失,交流和互动能力变得越来越弱等现象分外鲜明。现实中,你会发现,身边总是存在大量诸如“你虽用尽心力,我自岿然不动”的“无所谓”派大学生,他们整天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毫无精气神的生活。从本质上而言,这些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困惑,“毫不作为”已成为他们安于现状、毫无追求的“舒适状态”。所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从班级文化理念上去引导和激活学生的思想意识动能,从身体素质、生活和学习上去落实班级文化的育人功效。
2.班级文化育人的实践
文化育人对于班级建设来说至关重要。面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从班级微观单元入手,将文化引入班级建设中,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性作用。在实践中,既需要重视班级软文化的建设,也需要注重班级硬文化的落地和实施,两者缺一不可,共同推进班级文化育人功效的实现。软文化作为班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支柱,能够指导班级不断追求进步,而硬文化可以为班级软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纪律保障,为其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能够对班级文化的营造产生重要的影响。
(1)确立“一个”集体、“三好”目标和“六字”行动的班级软文化建设理念
大学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而这些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处于迷惑状态,不知道大学应该怎么度过的大学生来说,给他们定一个清晰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根据当前大学生的“学情”和成长特点,在新生报到的第一次班会上,就给班级同学们确立了“一个”集体、“身体好、生活好、学习好”的“三好”目标和“勤奋、坚持、思考”的“六字”行动班级软文化建设理念。
一个集体是指班级作为一个整体,是每一个同学共同生活的家园,在实践中需要给同学们灌输班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观念,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班级中的每一位成员均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利益相关者,是整个班级建设、实现合作共赢的推动者。在思想认识上,要特别强调班级利益高于一切,班级利益是与每一位成员的利益息息相关之理念,需要所有成员共同去维护。
“身体好、生活好、学习好”是同学们大学需要实现的三大目标。从目标重要性层次来看,身体好是第一位的。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必须要锻炼好身体,为生活好和学习好铺垫基础;其次是生活好,当然这里的“生活好”是具有特定蕴意的,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认为的“吃好、喝好和穿好”,而是指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如何进行素质拓展、能力提升、人际交往和为人处世能力的培养等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历练,旨在克服价值观缺失、精神文化迷失、生活能力不足等问题。最后是学习好,就是要学会如何进行学习,让自己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成为一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能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
“勤奋、坚持、思考”六字是同学们为实现“三好”目标而需要的行动。俗话说,成功源于99%的汗水+1%的灵感,唯有勤奋才能取得成功。所以,要实现三大目标,首先勤奋是第一位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懂,但难在实践。其次是要能够坚持,有句话说,坚持一会,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难的是每天都能够坚持。最后是思考,光有勤奋和坚持能够实现身体好,但对于生活好和学习好则需要积极思考,尤其是学习好,对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需要在勤奋和坚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思考,总结并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突破学习的静态性,继而更好地实现如何学习。
(2)落实班级规章制度硬文化,全程护航班级软文化建设
落实班级规章制度属于班级硬文化建设的范畴,班级治理不仅需要好的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规章制度得到落地实施,这对于班级软文化建设能够起到保驾护航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围绕学校学生手册,详细制定了适合该班级的规章制度,具体包括班级大小事项的公示制度、班级上课和活动参加的考勤制度、班费公开制度、违规违纪的惩罚制度、评奖评优公开透明制度、班委的公开选拔制度以及班委的动态调整制度等等,在班会上需要全面、系统地向同学们公布和解读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具体实施内容和实施细则。譬如说规定每一个班委的具体职责、班委的差额选举和动态实施细则,等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做好班级规章制度“规范”性的同时,也需要兼顾不同群体的个体“差异”性,譬如,在违规违纪惩罚制度上,班委违规违纪将得到更为严重的惩处,扣分上将会是普通同学的两倍,而遵守校纪校规上不论是班委还是普通同学都是一致的,也是每个同学应有的义务,而且班委应该要做到模范带头的作用,这些事项必须要做好事先说明,以免后续引起同学们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