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周年质量保障体系的作用变迁与展望
——基于学生在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2019-01-15宋璐瑶陈中耀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教学质量阶段

宋璐瑶 陈中耀 徐 伟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重庆 402160)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从稀缺到繁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确立“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五大职能、“双一流建设”、内部质量保障工程等战略,使中国的高等教育稳步走出“中国模式”。如今的高等教育,已经远不同于那种处于“象牙塔”只讲究“学术自由,教师自治”,追求“学术纯粹”的时代。各种文化、需求、理念相互碰撞与融合,赋予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扩大的内容与内涵。经过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40年,学生在高等教育领域和内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合理发挥学生的作用是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也是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石,本文以改革开放40 周年以来,学生作用变迁为视角,为内部质量保障的未来发展提出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到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类型与层次、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科研水平、国家交流等方面逐渐实现繁荣,走出了中国特色。在这四十年的改革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经过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后大众化教育三个阶段。

传统划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方式是以马丁·特罗的三阶段理论为支撑,按照国家毛入学率,将高等教育分为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低于15%)、大众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15%-50%)、普及化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然而,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传递,出现适龄青年入学率未达到普及阶段要求,但整个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显现出普及化特征,后大众化阶段应运而生。我国高等教育自改革开放也经历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生资源稀缺的精英教育阶段(1978-1999),高等教育主要任务是奠基与改革,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位,推动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扩招后的大众化阶段(1999-2015),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扩招,大批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规模得到保障后,开始思考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功能;后大众化阶段(2015 至今)终身教育理念下,社会学习需求扩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40%,后大众化时期的高等教育与党中央提出的“内涵式发展”方针紧密结合,后大众化阶段也可视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系统实现了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转变。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前阶段以规模扩张为典型特征的外延式发展,高等教育保持了基本秩序稳定,守住了高等教育的底线,但高等教育系统办学水平和质量提高并没有同步实现,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不再适用于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国情,必须走出“内涵发展”的“中国模式”。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宗旨在于从提高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出发,改革宏观和微观层面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各种体制机制,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受教育者的需求相吻合,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高等教育在推动文化传承与促进国际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内部保障中学生作用变迁的意义

1.内部质量保障建设需要

构建科学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强内涵、谋提升的必经之路,如何有效改善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实践,建立适应质量发展需求和诊改现状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把握的命题。在质量保障中关注学生角色变迁既是学生作为核心相关利益者,参与学校管理、质量保障的权利的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倾听不同利益群体意见、提高决策可行性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主体,作为一切教学工作开展的中心地位的实现。

2.国外质量保障的经验

近年来,欧美国家将“学生参与”思维运用于高校治理和质量保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欧洲各国通过推行博洛尼亚进程,设置司法与行政保障,吸纳学生加入高等教育决策管理机构、选拔学生参与内外部质量评估机构、充分听取学生组织和学生代表的意见等策略,发挥“以学生为中心”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美国大学在学校自治中通过学生组织和学生代表行使治理权利,听取来自学生群体的声音和需求。在质量评估中注重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学生在校的实际成就和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欧美国家关注“学生参与”的治理模式使高校在改革与提升中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群体作为学习者意外的其他身份,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提供了新视角。

3.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的需要

根据第四代评价理论的观点:评价的意义在于改进,为了使评价有利于服务对象,评价者应该首先关注服务对象所关注的问题、兴趣和焦点。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质量提升理念下,需转变理念,废除单一依靠考试与水平测评而形成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角色转变,重视学生在课堂教育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状态、投入程度与增值程度,重视在校期间师生互动、同伴教育、校园环境等对学生的发展影响。从本质上看,质量保障最核心就是学生学习质量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对学生角色的准确把握来实现。

三、改革开放40年来学生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中作用演进变革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学生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中角色和作用发生深刻变化,呈现出了质量角色由单一到多元、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由单一到多维、管理方式由被动参与到共同治理、质量保障关注点由高校自身到学生发展等特征。

1.学生质量角色由单一到多元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奠基阶段、改革阶段、大众化阶段和内涵发展四个阶段。197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88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7%,201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随着在校生人数和毛入学率的急速增加,高校急需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学生在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角色逐步由单一的就业者转向消费者、参与者和承载者。

在奠基阶段和改革阶段,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校数量和招生数量少,高校在校学生数量和毛入学率相对偏低,属于典型的精英教育。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校在校学生数和毛入学率大幅度增加,中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学生具有报读院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学生是教育质量的消费者,表现为学生作为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有权利从高校获得按照合同所规定的教育服务内容,有权利对高校教育服务是否满足自我要求和期望的能力进行评价。学生是教学质量的承载者,特定周期教学服务结束时,毕业生接受就业市场挑选的教学产出质量的承载者,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及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被用人单位作为间接判断教学质量的现实依据。学生是教学质量的参与者,表现为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态度、方式、成效将对高校教学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2.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由单一到多维

评价是判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发展的40年,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经历了从单一到多维的发展方向。早期的教学质量评价重心是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重结果、轻过程;重课程考核、轻素质评价;重理论、轻实践。随着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崛起,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唤醒,以及学生质量角色多元发展,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呈现多维性特征,具体体现为:基于学生作为参与者,在质量提升和质量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教学质量评价由关注学习者学习成绩和学习结果到关注学习者生源质量、学习投入、参与环境,关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基于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消费者,教学质量评价开始关注学生从教学策划、教学条件、教学实施到教学结果的需求和满意度;基于学生作为高等教育主要质量承载者,教学质量评价由单一关注学生学习成绩拓宽到关注学生就业质量、社会声誉以及学生综合素质。

3.管理方式由被动参与到共同治理

改革开放40年,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实现了巨大转变,由学生被动参与学校管理到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共同治理的转变。传统的高校将管理视为教学行政部门和教师职工的任务,将学生视为管理对象,未给予学生一定的管理主动权,严重忽视学生群体的需求与期望、个性化发展得不到满足、教学改革远离学生实际需求、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权利,造成学生学习参与度低、学习投入差、教学质量未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出现信任危机等问题。随着共同治理和相关利益者参与理念渗入高等教育界,学校开始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参与目标构建、参与课程与教学评价、参与教师评价、参与管理需求与满意度测评;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管理方式转向共同治理,代表学生作为学习消费者,具备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和评价教学服务的权利得到肯定;代表学生作为学术共同体,积极参与课程质量建设、积极参与学术科研发展的权利获得肯定;代表学生作为教学质量参与者,学习参与度与认知、行为、情感投入度得到满足。

4.质量保障关注点由高校自身到学生发展

高等教育由精英、大众化阶段走向后大众化阶段,也带来了质量保障关注点的变化。即由关注高校自身的发展、荣誉的提升到关注学生的发展,这也与国际经验有异曲同工之处,由强调“院校资源、声誉和产出”转换为强调“大学教育给学生带来哪些变化、提高和收获的学生增值质量观”。长久以来,高等教育在谈论质量时,侧重于以整体质量为视角,重视大学的声誉、大学的排名、大学吸纳资源量等指标,“985”“211”工程,包括各类大学排名榜就是关注高校自身质量的衍生品,大众化教育带来高等教育规模量的飞跃,却并未带来对等的质的飞跃,至此,越来越多大学开始意识到,质量保障不能脱离最根本的质量主体——学生。在欧洲,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欧洲各国通过立法,设置教育法规和组织,规定学生需参与质量保障;在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重视大学周期内学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增值发展度。国外高等教育对学生参与和发展的关注与探索,激励国内高等教育将学生增值发展逐步视为质量保障的关注点。关注学生发展的内涵包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视角、以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投入为教学改革重点、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最终目标。

四、学生在内部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展望

学生是大学的希望所在,一所大学如果没有良好的学生质量,最终将会走向枯萎。改革开放的40年,是高等教育从规模教育走向质量教育的40年;是模仿、借鉴到思考、创新的40年;是政府控制到协同共治的40年。4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逐步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步认识到了学生作用的变迁:从服从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接受质量到创造质量,学生群体在内部质量保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必然也是沿着重视学生作用、发掘学生潜力的道路前行。

1.提高质量境界,从满意走向忠诚

党的十九大提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指导着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调高等教育质量以满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提高利益相关者的满意度为目标,只有政府、学生及家长、社会、工商界等各方满意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学生是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相关者,高等教育质量必须首先使学生满意,才能称得上有质量的教育,仅仅满意还不够,还需达到令学生忠诚的教育质量。从满意到忠诚理念始于经济领域,其内涵是: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组织及服务的满意,逐渐转为企业忠诚的拥护者,自发地选择并宣传企业,才能称得上企业获得了成功。折射到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也必须逐步提高质量境界,推动学生从满意走向忠诚。学生的忠诚主要体现在:将学校推荐给亲朋好友的可能性;重新选择就读本校的可能性;在本校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学生的忠诚度受以认知、情感、意志为核心的态度和行为影响,高校应切实感受学生的行为特征及态度表征,抓住学生的需求与期待,促进学生成为学校忠诚的拥护者。

2.深化教学改革,从参与走向创造

学生作为学术共同体和学习参与者,具有主动参与活动的权利和需求,只有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产出有质量的教育结果。学生应该如何参与?应参与到何种程度?学生参与的的方式是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评价,在教学策划(课程设计、教学设计)阶段,学生参与并未占领一定话语权。未来的学生参与不但是教学质量的参与者,更是教学质量的创造者,学生创造教学价值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学策划到教学实施与教学条件,再到教学结果,秉承质量由学生创造这一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吸收学生创造教学价值。

猜你喜欢

大众化教学质量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