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2019-01-15李立功
李立功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天津 30024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职业教育明确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发展离不开现代经济的强大支持,而现代经济的发展,为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对职业教育现代化起到了推进作用;但也应该看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现代经济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助力。
一、党的十九大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描绘了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职业教育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要“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撑,十九大后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要完成十九大报告的建设目标,需要政府和职业院校、企业多方协调共同做好工作。
政府要着力发挥“主导作用”。利用政策引领的作用,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重点解决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激励政策与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发展与专业结构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
职业院校要加强内涵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制定院校与企业发展的具体项目,深化课程改革,优化专业设置,在教学和评价标准上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途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能有效地推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化改革,同时也有利于将职业教育纳入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是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以适应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根本性措施,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发展直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鲜明特色。
二、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中,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从新常态到供给侧改革,再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此期间我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时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道路的阐释层层递进,深刻揭示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一是从对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认识,到探索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部署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二是创新战略的提出,到中央一系列鼓励创新、鼓励创业、鼓励海归、鼓励科技人才等措施的出台。
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新时期我国经济出现了以下特征:
(1)宏观上看,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中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劳动量投入向更多依靠智力创造转变。
(2)微观上看,“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通过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方式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通过“互联网+”来创造新兴产业、打造新业态、创造新需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造新就业机会。“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政府在新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下,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趋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核心目的在于解决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难题,创新是“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要务,中国制造与信息化的联合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手段,绿色制造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服务业智能化是推动“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是中国提出的阳光倡议,共商、共建、共享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黄金法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此过程会为相关各国创造的基建互通、金融互通、资源引入与能源建设带来发展机遇。
三、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可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此期间不断壮大,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1.职业教育取得的成就
(1)职业教育规模占据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25万所职业学校,每年的招生规模达到了950万人,在校学生达到2700 多万人,非学历教育注册学生高达5287 万人,近千个专业开设、多达10万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比1996年分别增加了将近90 万人和300 多万人,就在校生而言其规模增加分别将近340 万人和920 万人。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均占领了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人才培养质量得以稳步提升,受过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其就业率连续十几年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毕业半年之后的就业率超过90%,就业质量稳步提升,高达70%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县市就近就业。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当前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一支生力军,有力助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2)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在我国按照“适应需求、面向人人、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思路进行建设,各种级别以及各种类型职业教育统筹发展,不同的教育类别沟通衔接,高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区分开来,基本构建了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国家层面上先后组建了60 多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我国当前建成了大约1300 个职教集团,通过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模式,形成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共同发展培育人才的格局。坚持多元化办学方针,对分类指导进行了加强管理,统筹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从而民办职业教育得到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度、契合度不断提高,并且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体制机制和培养模式,使办学活力得以持续提升。
(3)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为了体现人才培养的设定目标和培养类型,设置合理的专业能够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学内容与方法、产学研结合等系列的改革,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4)建立相对完善的投入保障机制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全国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在2015年就高达2950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02.1%,增长率每年达到了15.1%。“十二五”以来,中央财政投入的金额高达800亿元,实施了示范性中职、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质量提升计划等重大项目,打造一大批骨干学校、骨干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同时,针对贫困家庭学生建立的资助体系逐步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对免收学费、给予助学金的覆盖率分别超过90%和40%的总人数,高等职业院校的覆盖率达到了30%和25%的总人数。
2.现阶段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体系结构还需进一步完善
职业教育构建合理的层次结构体系,有助于形成劳动力的合理供给,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技术技能人才;反之,就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使职业教育和社会的需求存在偏差,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当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学历层次体系,并且不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的开发都具备了比较完善的衔接方式;然而,职业教育体系却与之相差甚远。主要是职业教育与其他层次类型教育的衔接不够,比如,中、高职之间的上下衔接问题,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问题。我国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能够接受更高层次同类型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同等级的教育训练,即使现在一些省市具有从高职专科升到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的“专接本”模式,但是规模相对来说很小;能够继续“续本”的专业也很有限,很难满足实际需求。更重要的一点是,升本后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其接受的教育被纳入普通的学科教育范畴,与之前的职业教育模式缺少了关联。
(2)社会认同度急需提升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也由于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结构不够完善的原因,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专科层次”的教育,把教育的层次性代替了教育的类型,致使职业教育走不出“终结性教育”的阴影。人们往往把职业教育当成普通教育体系中延伸出来的附属品,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被认为是不入流的非正规教育,是次等的教育,正因为如此,客观上强化了人们鄙薄职业教育,视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的观念。
正是由于上述错误的观念和认知,给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困扰,同时,部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没有正确认识,人为地在就业市场上给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设置了障碍和具有歧视性的要求条件,导致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不具有或者优势不明显,甚至就业难的现象时常发生。
(3)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够完善
在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当中,明显存在着基础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理论课教师偏多,实践课教师偏少的现象。“双师”素质教师严重缺乏,致使教师队伍中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非常缺乏。我们的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重理论教育的影响,致使大部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能力、现场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然而,职业教育的特点是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十分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满足职教的教学要求,会使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缺乏,学校的教学质量也不能得到保障。因此,职业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4)职业教育与与产业互动还需加强
由于存在各种原因,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不适应的状况。在职业院校中,其专业结构的设置同社会经济的产业结构、社会人力资源的就业结构存在不协调的情况,导致“热门专业”变成“冷门专业”;反之,“冷门专业”由于急需专业人才,从而成为了“热门专业”。再由于职业教育人才结构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没有培养出当前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致使严重缺失高级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工的缺失现象更为明显。还存在一些专业的设置没有或不能反映现代的最新研发技术,导致培养的毕业生跟不上科学技术飞快变化的步伐。
四、职业教育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职业教育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同时,我国职业教育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职业教育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培养的人才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强有力的资源供给。
正确认识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1.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具有决定性作用
现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决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现代经济增长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向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决定现代职业教育的终身性,因此,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主动调整发展策略,主动在推动现代经济发展中有所作为。
(1)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决定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2015年,我国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生了明显变化,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到9%、40.5%、50.5%,可见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经济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的劳动密集型向第三产业的知识密集型转化,而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对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而言比第一、第二产业的要求要高。结合第三产业的科技化和高度综合化的趋势,各高职院校开始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突破学科界限,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服务于现代经济。
(2)创新驱动引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驱动、科技驱动、质效提升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职业教育要跟上经济发展,不能单纯培养生产线上的操作工或具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而是要抓住现代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机遇,立足“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平台,培养大量符合现代经济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3)经济的持续发展决定职业教育的终身性
未来,我国重要的产业导向应是以服务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现代产业。产业的升级换代,除制度因素的影响外,劳动力素质是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产业技术的更新,又对劳动力自身技能的不断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的升级换代,决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终身性。
(4)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决定职业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大潮和发展趋势。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其建设过程中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同时涉及众多产业并调动巨量的要素,产业创新、金融创新、区域创新带来不可估量的机遇。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方方面面,其中对职业教育与世界并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决定职业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全球化的经济促进新型职教体系的建立,促进新型职教地位的提升,促进新型职教制度的出台,促进新型产业工人的培养。从当前职业教育现状看,人才培养方面在国际能力培养上仍然是薄弱环节,国际合作交流规模与职业教育规模不相称,合作交流水平尚需提高。面对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大势,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国际能力。
2.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提供助推动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曾说,如果说科技是现代经济腾飞的发动机,人才就是这个发动机得以运转的“燃料”。职业教育要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必须主动融入现代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引领”服务。“引领”服务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质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助推经济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2010—2020)》中期评估职业教育评估报告显示:“职业院校每年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占新增就业人口的60%,开展培训达上亿人次,大面积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从而对现代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职业教育承担科技转化的重任
我国目前科技成果80%不能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或中途弃置,这与劳动力技能素质有很大关系。查阅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能够达到60%~70%,而我国现阶段转化率不足30%,原因在于本科院校、科研院所在科研课题立项的时候是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而非从生产实际出发,而中小企业自身没有研发能力,同时对新科技成果的接受能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产业工人操作能力的不足。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职业教育过多强调服务的观点,树立人才培养服务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理念,打通创新驱动在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3)“产学研”引领现代创新经济发展
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优势,自身的行业背景,主动融入企业,寻找行业需求的技术难点,构建科研平台,解决技术难题。与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和行业联系密切,更能了解企业的需求,发挥自己的科技优势,整合人才、技术、先进管理模式等创新要素,服务地方区域经济。
3.职业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
从内在机制的角度来研究职业教育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会发现这是一种正相关关系。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劳动生产率通常会比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比较高。例如,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水平非常高,同时这两国的职业教育也非常发达,显然这两者存在非常明确的正相关关系,职业教育是这两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数量就从1999年的161 所迅猛发展到2017年的1388 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职业教育与现代经济发展是一种正相关互动关系,体现在产业与专业、人才与市场、知识与技术等三个方面。
(1)产业与专业互动
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吻合与否,直接表明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能否满足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驱动加速了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和现代经济在深层次上进行良性互动,在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调整上能够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从而促使现代经济和职业教育同步健康发展。
(2)人才与市场互动
劳动力市场需求与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之间存在正相关。劳动力市场反馈出的“用工荒”实质上已经变成“技工荒”。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必须是和企业生产需求保持一致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人才与市场互动中,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深化企校合作,在用人需求、岗位标准、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方面要发挥主动性,与学校建立良性合作与互动关系,积极推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职业院校要深入调研,敏锐把握市场,精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市场与人才互动,才能加快产业升级,加速职业院校的发展。
(3)知识与技术互动
在知识与技术互动上,职业院校专业课程要主动增强与经济社会及工作岗位变化的匹配性,专业课程标准建立要以一线技术专家为主体,课程设置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岗位职业需求分析与预测,以保证教育教学知识和专业岗位技术的一致。用人单位或企业也应配合职业教育学校的课程开发,为其提供区域经济与职业岗位发展的相关信息。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时间比较短,其大规模发展的行政性痕迹也比较明显,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仍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之中。随着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劳动力市场体制机制的日益完善,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协调发展,并保持必要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