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构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019-01-15李长福
李长福
(阜阳师范学院,安徽 阜阳,236037)
地方院校的育人实践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从而创建出良好的实践育人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化的实践教学中融汇专业理论,发现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让教学过程和内容贴合实际需求。[1]
一、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一般的高校课堂教学中摆脱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即便是倡导实践教学,但在教学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多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等情况,在课堂上学生听的多,说和做的机会较少。课堂首要任务是让课堂的理论知识 “着地”,即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尽管设计教学“实践”过程较之其他专业很多,学生在设计作品制作中“动手”的机会很多,毕竟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决定课堂中必须要以设计作品支撑课堂。但支撑设计的理论知识是教师统一梳理、归纳和总结之后灌输给学生,学生所有的知识系统都建立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并且,大多数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任务是虚拟设计,是所谓的“假题真做”。无差别的理论支撑、相同的案例、一样的设计要求和目的,导致学生学习和操作行驶在同一条轨道上,课堂上的实践性所剩无几。
人才培养需要体系的完整性,课程之间也要有一定的链接,但由于不同的教师强调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进而让多门课程理论有所重叠,相同或相似的知识会存在于不同的课程中,被不同的教师反复地阐述、讲解和剖析。如点线面的基本知识理论,在平面形态构成、版式设计、招贴设计等课程会被提及。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反复、繁冗的理论授课中被消磨殆尽。在课堂上,设计项目相关信息是经过任课教师研究、消化后教授给学生的,且在无形中早已设定了项目的设计程序、设计效果。学生在所谓的“规范”中设计出的作品会呈现出相同的面貌。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按部就班的、模块化的,学生创造性和能动性被压制,都是在按部就班地做符合课堂要求的“作业”,其课堂成果只仅是作业而不能成为社会需求的设计作品。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让学生不断地去考量和审视自己,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优势,也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未来就业后的设计团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但现实中,很多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很迷茫,自身的业务能力水平和层次并没有清晰的认知。课程作业成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设计能力和水平,但是班级内小范围(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决定每个班级的人数一般都是在三十人以内)的对比不能全方位地客观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设计水平。课程作业的分数掺杂着课堂考勤、讨论、平时作业以及教师的主观因素等影响。而且课程结束、作业提交就意味着学习过程的结束,通常不会有对设计创作实践的反思和反刍环节。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赛教融合的优势
在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实践性一直被强调,其目的就是让学校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将专业学科竞赛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是一种已经被人们所认可的实践教学模式之一。
以课堂教学融合专业赛事进行,专业学科竞赛中的设计任务能够让课堂作业有了明确的设计要求、设计规范、设计目标。[2]专业赛事的氛围营造也让学生积极爆棚,能够主动而积极地去做设计任务。学生则会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形式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搜索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获取知识。同学之间的知识点都是按需而得,目的明确且针对性较强。不同知识体系的构建自然能够让设计作品的切入点、视觉形式突显新意,进而产生不同的创意作品,避免了设计作品的呆板单一。学生为主导的教学也能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将艺术设计课堂与专业赛事融合, 专业课堂教学中的“教者”不仅仅是任课教师一人,同学、学长、团队成员、朋友、赛事宣讲者等都是解惑人和授道者。赛事的策划书、赛事的巡讲、企业的宣讲等活动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赛事流程、设计项目,还能够让学生了解社会对设计的需求,认清设计动向,以保障自己的设计出发点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也让学生对社会中的设计需求和设计趋势有一定的认识。在通常的艺术设计教学中互动关系单一,仅是教师面对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甚少。而将赛事融合到设计课堂教学则让学生之间的切磋成为常态,让团队成员发挥了各自优势和长处。学生在团队中发挥了自己的特点,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作品参加专业赛事,不仅能够让作品得到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判,专业的评选和点评让学生能够在参赛之后清晰的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赛教融合能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沿着正确道路前行。也能够弥补常规课堂中因课程结束而让学生对作品的研究戛然而止的遗憾。通常的艺术教学一般会因课程完结而结束所有的教学,而缺失必要的设计后期的反馈和反思。这样的反思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认清不足,也让学生获得信心,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及专业业务打下基础,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赛事知己知彼,立足于当今社会,为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
三、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探索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1.赛教融合让教学形式多样,多方协同构建实践教学
在赛教融合的教学中要围绕个案进行理论分析,以点带面,形式多样。在课堂中以赛事项目进行教学,通过针对性分析赛事往届获奖作品,分享往届作品中成败的小故事,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生动传递,还能让学生熟悉赛事要求、参赛流程、命题内涵,也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设计层次。各种不同渠道、方式获得的理论支撑能让设计作品的切入点、着力点及视觉呈现方式有所不同。虽然支撑设计作品的前期设计理论基础相同,但是由于后期各异的学习形式和协同方式让支撑设计作品的理论知识构成又有所差异,进而让设计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异彩。学生是课堂主角,就有了主动性,并围绕设计作品主动地去找寻支撑自己设计的理论知识,不仅保证了学生设计作品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同时具有各自的个性,产生不同侧重点的创意,在共性上产生差异性,打破了常规课堂的趋同。
在赛教融合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做专业赛事的设计任务,由于时间短,任务重,需要组建设计团队,且不同的设计任务需要不同的设计队伍和成员。这样的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会产生大量的交流和沟通。协同合作中的交流能让不同成员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让不同成员个体的差异和特长得到展现。在协作和交流中有认可,也会有碰撞,个体之间的对接需要成员个体的主动出击,也要相互妥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让设计保证正确性,也必然会让设计作品拥有各自的个性。交流中,成员在尝试表达和展现自己的同时也会尝试接触他人,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而产生。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合学科竞赛,要综合多方社会资源进行教学。专业学科比赛活动中有很多课堂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尤其是各类专业赛事活动中的宣讲和企业对命题解读等活动。这样的社会资源协同教学方式,能够改良“先理论、后实践”常规样式的课堂教学。[3]良好的氛围和专业解读让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将点状的知识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的、能有效指导实践操作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的讲解不再“孤独”,且时效性较好。
2.赛教融合让课堂教学向多维度延展,使教学实践性落地
赛教融合的艺术设计教学在授课方式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重新被定位,主从关系进行了转换。教师已经不简单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知识源”“绝对权威”,学生也不是简单的“听从者”“演员”“ 执行者”。[4]赛教融合之中教师退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背后的推手,是设计项目的管理者、设计结果的评估者、设计作品的合作者、设计方向的引导者、成功案例的研究者。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搜索,书籍翻阅,同学、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多维度的学习方式让知识体系更加立体、全面而具有较强实效性。
赛教融合教学方式的多维度延展让课堂时间得到了多维度拓展。设计任务的完成不再局限于上课时间,大量的课余时间被利用起来。依托现代即时通讯方式(微信、QQ)可以随时进行头脑风暴、案例分析等,使设计中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得到解决,从而保证了对设计探索是连续的,避免了设计创意、制作、完善中的卡顿给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这样的意见交流和讨论要做记录,学生可以进行反复地揣摩、对比、推敲、反思,设计也不会因为课程结束、作业提交而停止。
在赛教融合中,设计任务的完成不要局限于教室空间。授课方式和课堂时间的拓展也让学习空间、场所发生变化。学生因为参加专业竞赛,就势必会关注赛事中的活动,也会积极的参与其中。譬如到活动现场参与启动仪式、宣讲等,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空间,积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和行业动态,在良好的氛围中感受和体味设计。虚拟的交流和讨论的虚拟空间,也迎合了年轻人乐于沉浸于智能手机、网络空间的习惯和兴趣。
3.赛教融合,以赛促教
在赛教融合教学中要注重“解读”。解读命题、解读获奖作品,这样的解读方式能让师生了解企业对设计的要求,了解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解读的基础上审视自我,才能认识到设计作品的需求程度,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合格与否。让课堂中的设计作品和社会需求进行对接,从赛事往期获奖作品或自己的获奖作品中找到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让赛事驱动课程教学中的设计任务,结合社会需求,不断审视课堂设计作品,让课堂教学中的一些“脱线”重新回归正轨。
一般专业学科竞赛都是一年一届,其中信息和资讯具有极强的时效性,能够体现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赛教融合中的交流和多维度的知识构建方式让这些具有时效性的专业信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被师生获得,摸清时代的脉搏和把握自身能力。从而结合最新的设计动态和资讯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教学和所学“落地”,进而做到“以赛促改,因改利教”。
专业赛事中的设计项目必然驱使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将教学从“统一模式”转化为“多维统一”,让学习由“被动地听”转为“主动地做”,从而发挥出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将以参加专业赛事为契机,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和优势不断地调整、改变学习目标和内容,找到适合自己、契合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
四、结语
构建以专业竞赛引导课堂教学模式,能够真正意义上让艺术设计的教学是以实践为目的,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保证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符合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但是在赛教结合的实践性教学中也要处理好教学的循序渐进,不能偃苗助长,忽视了设计的基础能力、基本技能培养和训练。总之,以专业学科竞赛引导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以设计竞赛驱动实践教学方式,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让教学与时俱进,保证艺术设计课堂教学能够落实到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目标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