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从东北起 乐自心中生
——由东北流行音乐勃兴看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科发展

2019-01-15王安潮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流行乐流行音乐东北

王安潮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100029)

近年来,电视选秀节目风生水起,它们在推展文艺人才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节目策划及执行者深知“高手在民间”,将“表达百姓心声,展现大众才艺”的艺术宗旨领悟并贯彻,也将“取自民间,用于民间”的艺术受众理念铺展开来。在“竞唱”类节目中,出现了较多的东北籍歌手和唱作人,观众们在不经意间悄然感到中国流行乐坛渐起一股“东北风”。说起流行音乐风格,人们自然地会忆起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风、80年代的广州风、90年代的西北风。与前述不同的是,东北风以民间的切入点而进入,并以悄然的、“随风潜入夜”的软着陆方式。这种风格来自民间大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持续时间长,影响力较广。而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科恰逢其实,抓住机遇,深挖流行音乐内涵,得以迅速地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学科建构,追赶超越了同类院校,其中的内在机缘值得探究,这一现象值得细细品味。

一、溯源:地方乐风由来已久

回溯中国流行乐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各种地方音乐风格的涌现均事出有因,它或借力外部优势,或发自“内心”。从这一点上来说,东北风也是这种因由艺术本身内因而发起,我们从其源流中可观其发展的内在缘由。

20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风是在外国人聚集地的“夜上海”生成,它由外国人需求而带入,并因市场而触动了中国音乐人的创作,如作曲家陈歌辛、任光、黎锦光等黎氏八骏、贺绿汀、刘雪庵及歌星周璇、姚莉、吴莺音、李香兰、白光等所创演的《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渔光曲》《夜来香》《四季歌》《何日君再来》等歌曲。这些作品有社会环境的源头,有着普适受众的土壤,歌曲取自海外成熟的音乐形式,如英美流行乐、爵士乐、探戈等,深受外国侨民的喜爱,有适合于纸醉金迷的夜总会需要,而浮华的电影再次为其提供了生存空间。50年代兴起的台湾流行乐与前述相似,宽泛一点说,就是上海风的延续及其变异。但由于台湾居于不同文化的汇集地,受日本、美国、旧上海等流行乐的影响,与所不同的是,台湾民歌因素的融入,使杨三郎、邓雨贤、陈达儒、姚苏蓉、邓丽君等逐渐形成了台湾流行乐风格,尤其是邓丽君这一“神童级”的人物,带起了台湾风,之后的苏芮、甄妮、刘家昌、凤飞飞、杨弦、胡德夫、李双泽、齐豫、李健复、蔡琴、陈淑桦、刘文正、费玉清、李宗盛、罗大佑、齐秦、童安格、姜玉恒、张清芳、潘美辰、周华健、庾澄庆、伍思凯等,从70年代到90年代都有人才延续其辉煌,《甜蜜蜜》《橄榄树》《一剪梅》《朋友》等数不清的名曲。台湾流行乐的发展原因是善学美欧的技术,再加上民间音乐的融入,使其获得了外力与内涵,而创作与演唱常是合二为一的优势,使其音乐形神兼备,动人心扉。香港流行乐与台湾相似,所不同的是,它们除了录音制品外,还较多地借助了影视剧的传播途径。

广州风是在改革开放后涌入的港台流行乐首先吹动了广州,催生了广州新时代、白天鹅等音像公司,并由此而聚集了一大批敢为人先、创新力极强的人才,如陈小奇、李海鹰、谢承强、兰斋、朱德荣、捞仔等作曲家,杨钰莹、毛宁、李春波、林依轮、高林生等歌星,《我不想说》《等你在老地方》《涛声依旧》《一封家书》《爱情鸟》《牵挂你的人是我》等风行全国。分析广州风兴起之因,我们发现开放带来的宽松文化氛围与雄厚经济基础是广州风潮兴起的外在因素,而艺术家们对港台音乐的成功借鉴,对古典音乐文化及南方曲风的深切融入是其快速发展的内因。可惜,随着音乐人的进京,广州风迅速衰退。

西北风是在广州风的基础上延伸开来的,首先是在孵化《信天游》为契机,由此而引起一部分民族意识强烈的音乐人的追求,其闯将是“西北风”和魔岩三杰为代表的摇滚风。“西北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较多地挖掘晋陕之地的西北民间音乐的粗犷爽朗曲风,它是反叛80年代“甜蜜蜜”的港台风行的氛围中逐渐成长起来并逐渐透露出强大的原生性的民族生命活力的,这期间,一批学院派作曲家参与其中,如徐沛东、赵季平、苏越、黎夫等,使其民族性、时代性、艺术性得到了协调发展。而较多的出身于声乐专业的歌星,如崔健、毛阿敏、范琳琳、杭天琪、安冬、胡月、刘欢、孙国庆、张伟进、韩磊、那英等,使得一些演唱技术难度较大的作品得以更好地演绎,如《一无所有》《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再也不能这样活》《少年壮志不言愁》《走四方》等歌曲。

从溯源来看,中国不同流行风格的形成既有时代、社会的大环境影响,如外国音乐文化的涌入和市民的“追风逐尚”喜好,上海风、广州风即是如此。但随着大众民族意识需求的增强,民族民间审美的融入,尤其是注重音乐本体特点的风格,使得西北风渐兴。东北是这一思潮下的衍展和深化,它以东北蕴涵的丰富民间音乐为底蕴,以东北人豪情风格为窗口,以东北语言中的歌唱性为内在,尤其是东北文化中兼容并举、善于吸纳融会的气度为突破口,从而带动了东北流行音乐的逐步兴盛发展。

二、本位:东北风尚由来有源

东北风渐起也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在此后的发展中不断有影响深远的歌星出现,将东北人的豪爽气质与善唱技艺持续展现。1989年,沈阳人那英以《山不转水转》《心愿》而获奖,并从此名声渐起,其后的《白天不懂夜的黑》(1995)、《东方之珠》(1997)和《征服》(1998)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她也在各种场合表达对东北人的偏爱,她说东北人对音乐艺术有种特殊的“劲儿”,可能是东北风持续推陈出新的内在原因所在。1991年,哈尔滨人李文岐作词、沈阳人张千一作曲的《赵尚志》中主题歌《嫂子颂》经李娜演唱而迅速串红,东北黑土地特有的憨厚朴实音调发出了触动心灵的震颤之音。1992年,大连人孙楠在新加坡参加“首届亚洲心连心音乐节”后名声渐起,他经沈阳音乐学院毕业的作曲家谷建芬挖掘并举荐,在不断推出《红旗飘飘》(1996)、《不见不散》(1998)、《你快回来》(1999)、《缘分的天空》(1996)、《拯救》(2002)等歌曲后而为全国爱乐人所熟知。1994年,哈尔滨人孙悦发行的《祝你平安》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年度十大金曲奖而为人所知。1996年,沈阳人火风(原名霍烽)凭着《大花轿》而成为广东省年度最受欢迎歌手,其后的《开门红》(2002)、《老婆老婆我爱你》(2006)逐渐使其为全国观众所知。1997年,沈阳人金学峰以《是不是因为我不够温柔》而为人所知,其《笨鸟先飞》《老乡》《友爱》逐渐奠定了他在全国的地位。

2012年,长春人梁博在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获得总冠军,并因其出身于流行音乐专业院校的经历而受到大众的关注,他的导师那英也多次盛赞并推荐。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执着的追求精神使他唱作技艺不断精进,其作品《因为》获得第20届中国歌曲排行榜年度最受欢迎新人奖。他深耕广种,发行专辑《梁博》,两开《新的》演唱会(2014),获邀亚洲顶级音乐节Summer Sonic压轴表演(2014),获2015QQ音乐年度盛典“年度最佳唱作专辑”奖,第15届音乐风云榜“最受欢迎唱作人”奖,发行专辑《迷藏》(2015),近年来发现的《给我一点温度》《喜剧》《鬼》《灵魂歌手》《男孩》《日落大道》不断吸引大众的关注,他将欧美经典流行乐手法与自己的个性进行了较好的融会,显示出学院派流行乐的艺术性、技艺性、大众化的全面兼顾。其师孙大峰、庞中海等教授持续地帮扶、引导,使其始终在高品位的规格中钻研,代表了当下流行乐学院派水准和品质,是东北人执着的“劲儿”之体现。

2014年,火风的儿子霍尊以《卷珠帘》在《中国好歌曲》选秀中拔得头筹,此后,他以唱创人而推出的《天行九歌》《东风引》《不送帖》《木棉》《惜春词》《春宴》《离思》《素颜》《梦诛缘·夏聚》《少女与海》《之子于归》《时光不忘》《花雅禅》《孤芳不自赏》《恰好》《伊人如梦》《粉墨》《桃花雨》等,都因古典韵味而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有标志性的作品,有持续的新作,都是霍尊这样的东北流行乐歌星不断受人关注的内因。

后来,吴莫愁、张欣奕、萱萱、权振东、金润吉、金志文等也参加了电视竞唱类节目选秀并以其特色而涌现出来。不断地人才辈出,引人思考,看来东北流行乐的渐兴风尚并非个案,必有其原因。我曾就此撰文分析,主要内容如下(详情请见《音乐周报》2018年2月10日A2版):

第一,东北有大众音乐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基础。“鲁艺”移师东北,其传统也在沈阳音乐学院等很多院团得到传承发扬,养成了既重视民间音乐的挖掘,更注重现代西方音乐的吸纳,如培养出的歌星庞龙、王野、陈骁、吴莫愁、张赫、祁汉、巩贺、丁爽等。像新兴的哈尔滨音乐学院以地理优势而较早地接纳了俄罗斯等西方音乐,哈尔滨的中央街和酒吧到处能感受到异国情调和多元的流行音乐空间。这里要突出强调的是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专业的贡献,他们专业发展的开始就与国际最先进的水平接轨,从引进人才及设备上都力图做到最好,从学校领导郭春方教授到专业领航人孙大峰教授,都为新专业的发展竭尽所能,办学秉承“不拘一格,继承创新”的理念,从而使其在金钟奖、国际流行音乐大赛中获得大量佳绩,成为地方专业院校中异军突起的代表专业之一。

第二,持续的专业人士的参与。东北流行音乐的创作者有谷建芬、张千一、徐沛东、王黎光、雷蕾等享誉海内外的大作曲家,他们的持续参与使得佳作不断,如谷建芬的《歌声与微笑》《妈妈的吻》《绿叶对根的情意》《思念》《烛光里的妈妈》等,张千一的东北题材作品《嫂子颂》《长白颂》《阿拉哩哟》等,徐沛东的《我热恋的故乡》《篱笆墙的影子》等,王黎光的《天地之间有杆秤》《故事里的事》《天上有没有北大荒》等,雷蕾的《好人一生平安》《少年壮志不言愁》《重整河山待后生》等。专业人士的参与,能始终保持创作的前沿性、引领性,这是流行音乐专业发展与扎实人民的可靠技术支撑,如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专业在孙大峰院长的主导下以新的机制率先规划,建立学科框架,深挖基础,从立足东北的点滴学科积累开始,以开放的视野关注国内外前沿发展,搭建基础设施,从而使其能辐射全国、走向国际,他们从教育的人才为突破口,研究了流行音乐人才辈出的发展路线图,为其光荣绽放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为学生如梁博、金志文、黄笑迪等快速成长提供了艺术实践的教育支撑,为教师如庞忠海、权振东、罗蕾莱(Lorelei)、解明鑫等快速成长并能与国际接轨做好专业铺垫,这使吉林艺术学院的流行音乐专业迅速建设为全国特色品牌而探索了一道量足、味重的“东北菜”。

第三,顺应时事的发展而灵活应对。其实,在上海风、广州风、西北风盛行之时,也一直有着东北流行音乐的潜流,只不过他们隐藏在诸风之中,并终因顺应了各个时期的社会需求,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借助了影视剧、电视选秀等媒介,在时机成熟之际起势。如对大众欣赏需求的应时对待,对民心的重视,创作了像《好人一生平安》《嫂子颂》等歌曲,对时尚型流行乐的紧密关注,尤其是欧美流行乐高端技术发展的密接,使其在适应专业教育发展中获得了学术性支撑,使得社会流行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得以发展,为人才辈出搭建平台。正如孙大峰教授所感,借助于精英教师团队使其流行乐教学实现了短期的追赶超越。

三、学科:吉艺流行由来如斯

东北流行音乐发展的大背景下,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是发展最为成功者。从学科建构上看,它是东北最早建立的专业流行音乐教育机构;从学科成就上看,它是近来成绩斐然之地;从教育模式上看,它的灵活多变给人印象深刻,其中,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辈出的激励机制,关注自身潜力与引进世界前沿学术的应对机制,这样的双轨发展模式是其快速发展的内外原因之一。因此,它的学科发展值得以此为例展开来谈。其实,从其成立的2010年来看,发展周期并不长,可能前期积累是在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下较早设置的流行音乐系。但它在新世纪,尤其是近十年来“不拘一格,继承创新”的大胆发展理念下,以孙大峰教授为首的学科队伍,在外引、内挖的资源利用上巧下功夫,从而用较短的时间就完成了专业上的追赶超越,在业界有了较好的学术影响。

我们从其学科发展及系列数据中可见其追赶超越的身姿,如2007年在首届金钟奖全国流行音乐大赛中,孙大峰教授带领学院教师乐团一举斩获乐队组的银奖,学生组合获得演唱组的铜奖,在当时就引起了同行的艳羡。2010年,在成都国际流行音乐教育高峰论坛暨流行音乐大赛中,吉林艺术学院积极参赛并以优异成绩而获得演唱组银奖、最具人气歌手奖和原创组银奖、铜奖、最佳演唱奖、最佳编曲奖六项大奖,“获奖大户”的全面开花,展示了学科整体发展上的强劲势头,比之前述的单项奖要更有学科发展意义。正是由于这一学科整体构建上的优势,从此之后,其影响与日俱增。

从学科发展的宏观机制来看,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的办学格局大,视野宽,立足东北又不拘泥于本土,向流行音乐发展良好的上海等兄弟院校乃至海外前沿学校取经,引进世界上最好的器材设备和教材、教师,笔者曾在其罗蕾莱独唱音乐会后感叹其乐器及舞台器材的高端,而学校专门为流行音乐学科发展装修了演艺剧场,为艺术实践搭建高规格平台。除了硬件优势外,软件的教学实体也科创有度,他们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交流途径,有时是教师的短期进修,有时是学生的长期访学。面对流行音乐专业化发展新的机制和新的挑战,学院抓住社会新视点及学术新拓展的机遇,不拘一格用人才,不遗余力促发展,像罗蕾莱演唱人才的引进,为其学生辈出引进了软件的学术高台。在人才的培育上,空间的建构是专业发展腾飞的基础,笔者曾临观孙大峰、罗蕾莱、权振东、庞忠海等教师的演出现场,甚为其专业精神所感动。

从人才培养的具体成效来看,前述所言的2012年首届《中国好声音》使学校流行音乐专业受到关注,学生梁博一举获得冠军,教师权振东进入全国八强并获得“实力的绽放”单项奖,学生金志文获全国第四名。这一成绩羡煞兄弟院校,学院也因此而成为《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教学与实践基地。抓住这一契机,学科建设又引进业内高端音乐人才组建爵士音乐专业。笔者曾观赏过其中的演出,对其师生的高超技艺及敬业精神所感动,他们也在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演出活动中征服了像我这样的一些挑剔观众。

从教育教学的多维层次构建来看,技艺并非学堂式的单线发展,而是多轨并行机制。2014年,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的音乐与舞蹈学科入选吉林省“高校重中之重立项建设一级学科”立项建设,一级学科数量居国内省属高校前列。正如教务处处长庞忠海副教授所言,从顶层设计的宏观规划而来统筹流行音乐学制的部署,是专业发展规避盲目性的有效措施,是地方院校流行音乐专业快速的科学性显现。他们于2016年主办“中英爵士音乐周”、承办“长春市首届爵士音乐周”、第二届“2017爵士长春音乐周”、“2018年研究生音乐会”等活动,都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他们还发挥了社会服务的功能,与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合作,将专业的影响辐射到业内外。

四、结语

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科尊重流行音乐本体发展规律,注重音乐文化的水土相融,推进中外艺术的交流融合,追求技术与艺术的创新与前沿,是当下流行音乐教学发展的典范。它将流行音乐在东北黑土地生根发芽,挖掘创作者、歌唱者、编配者的才华,并形成集体科创机制下的凝聚力整体提升,并以持续不断的新法而保持着科创的新鲜度,为流行乐一时之风尚添砖加瓦,铺锦添彩。不同于京沪之地流行音乐发展良好的氛围和技术,像吉林艺术学院流行音乐专业在同类院校的学科发展中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中,它在发展中找准了契入点,从实践技艺的扎实训练入手,加强对外交流,保持前沿性发展意识,实现了短时间内专业发展的追赶超越,是其他院校可资借鉴的成功案例。

猜你喜欢

流行乐流行音乐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流行乐的过往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