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审美视角下的岭南舞蹈教材建设
2019-01-15张海龙
文/张海龙
引 言
区域审美依赖于区域文化,而区域文化的形成与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地理自然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等存在密切关系。在特殊的人文环境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文化即为区域内居民思想、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活动的综合体。但是与此同时,区域文化也同样受制于区域内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风俗传统等。在区域文化的折射与影响之下,长期生活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一方面缔造着新的区域文化,另一方面也在区域文化的影响下从事生产生活以及各类活动,进而形成了相对其他区域范围内独特的文化特征与审美表现。岭南舞蹈指的是在岭南区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舞蹈文化类型。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以及审美视域的包容与开拓,岭南舞蹈的教学与继承对于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来讲具有重要意义。而教材建设是当前困扰岭南舞蹈教学,以及继承的重要因素和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以区域审美作为视角,对岭南舞蹈的教材建设展开研究,既能够为岭南舞蹈教材编撰与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同时也能够有效推动岭南文化的繁荣复兴。
一、岭南舞蹈教育现状
(一)岭南舞蹈教育发展历程
岭南舞蹈教育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40—1942年期间,在韶关曲江的广东战时艺术馆和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它们首次将岭南舞蹈列为教育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9年广东舞蹈学校正式建立,并针对岭南民间舞蹈教育,以及理论研究建立了专门的机构,拉开了岭南舞蹈在学校教育中发展的序幕。同时,以专业化教育的形式实施岭南舞蹈教育活动,为岭南民间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注入了新的灵感和活力,岭南舞蹈学校教育逐渐步入正轨,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各个民族、地区舞蹈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岭南舞蹈文化的学校教育却陷入困境之中。由于不完整的学科体系,以及办学层次的影响,广东舞蹈专业始终维持在中专教育的水平,进而导致岭南舞蹈教学止步不前,教材建设也陷入困境之中。2001年至今,广东省共有9所高校开设了舞蹈专业,并先后将舞蹈专业的办学层次提升到了高等教育,实现了广东舞蹈教育在不同办学层次中的衔接与完善,包括中专舞蹈专业、本科舞蹈专业以及研究生舞蹈专业等。办学层次的完善与提升,以及教学开展的专业化,都为岭南舞蹈教材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支持。
(二)岭南舞蹈教材与课程现状
目前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嘉应大学、五邑大学,以及其他高职类院校都开设了舞蹈专业,大力推动了岭南舞蹈教育的发展,既提升了岭南舞蹈教育的办学层次和研究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广东地区舞蹈教育的序列结构。
以星海音乐学院为例,学院2009年开始将岭南舞蹈引入课堂教学之中,2010年时通过剧目排练课程改革的方式,将岭南舞蹈剧目融入舞蹈专业教学课程之中。2014—2017年,星海学院舞蹈专业的学生还积极参与了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作品的录制与演出工作。再如华南师范大学从2006年开始注重岭南舞蹈的校园传承与教育工作,并将英歌动作、瑶鼓剧目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每年3月,华南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还会与南海神庙共同开展“波罗诞”的演出活动。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舞蹈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正式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岭南舞蹈的教学与研究活动。再如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从1959年开始实施岭南舞蹈特色教学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岭南舞蹈的创作与研究。同时,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也是率先将岭南舞蹈引入课堂,并编辑出版岭南舞蹈教材的高校。学院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在民间舞蹈课堂中集中学习岭南舞蹈,包括英歌、瑶鼓、钱鼓等具备代表性的舞蹈类型。2010年12月,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原广东舞蹈学校)和广东省文化馆共同举行了首届岭南舞蹈和岭南文化研究讨论会;2015年12月,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举办了岭南舞蹈专场晚会。
(三)岭南舞蹈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以及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等学校中,岭南舞蹈教材与课程现状的考察可以看出,各大高校对于岭南舞蹈都比较重视,且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都将岭南舞蹈融入其中,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活动,但是与此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 部分学校教材缺失
目前广东省开设舞蹈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校大多具备专门的岭南舞蹈教材。各个专科、高职类院校在岭南舞蹈教学中多采用了《岭南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作为教材,有些则没有专门教材,仅将岭南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作为其他学科内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岭南舞蹈教育活动的开展。
2. 教材同质化
岭南舞蹈教材作为开展岭南舞蹈教学的媒介形式,在教学中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科学化传承岭南舞蹈知识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近年来岭南舞蹈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岭南舞蹈教材缺乏的现象更加凸显,无法较好地满足岭南舞蹈教学实践的需求。目前广东省各高校在岭南舞蹈教学方面所采用的教材主要为《岭南民间舞蹈文化教程》,该教程以系统性、科学性与综合性为基本原则,对岭南各个地区的民间舞蹈历史、发展现状等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其中必修课程包括瑶族民间舞蹈教材和汉族民间舞蹈教材。在瑶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中,主要以长鼓舞作为基础,对课堂训练的方法、流程等进行了编创,同时结合教材内容编撰了一本文字教材与教法;在汉族民间舞蹈教材内容中,主要以潮汕英歌舞、客家采茶舞、钱鼓舞作为基础,编创了三套课堂训练教材。教材顺序由浅入深,从单一动律到单一动作,再到单一动作片段,最后实现训练组合。通过对广东省各个高校岭南舞蹈教材情况的调查发现,各个高校、高职院校等大多采用相同的教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大体遵循相同的流程和方法,出现教材同质化现象,引发了教学重复、同质化的问题,影响到岭南舞蹈教学的优质开展。
3. 偏重专业技能
岭南舞蹈作为现代舞蹈专业教学内容之一,学校和教师在实施岭南舞蹈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注重对学生岭南舞蹈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也应当注重对岭南舞蹈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展。目前广东省各个高校所采用的岭南舞蹈教材,普遍呈现出偏重专业技能的特征与问题,因此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岭南舞蹈动作、组合的学习,而忽略了与岭南舞蹈相关的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与认识。同时,还有部分学校为开展岭南舞蹈教学活动编写了专门的教材,虽然对岭南舞蹈文化的内容有所提及,但是并没有真正将其落实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没有提供具体的岭南舞蹈文化资料供学生展开更加深入的学习。而由于缺乏文化的支撑与教学引导,导致各个高校在实施岭南舞蹈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真正对岭南舞蹈产生兴趣,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岭南舞蹈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二、区域审美视角下的岭南舞蹈文化与特征
(一)区域审美视角下的岭南舞蹈文化
岭南舞蹈是世世代代岭南人思想观念、生活状态的缩影和体现,因此岭南舞蹈不仅能够激发出岭南人民对舞蹈形态、技巧的创作热情,同时也易于引起当地观众情感和审美上的共鸣。岭南舞蹈具备其特有的舞蹈语汇,而受到岭南地区历史、地域、风俗、民族、文化,以及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岭南舞蹈承载着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以区域审美视角对岭南舞蹈文化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岭南舞蹈文化主要蕴藏以下文化内涵:
1. 河流“水动”形态
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珠江流域在岭南地区内河汊纵横,且具备流量大、汛期长、径流量丰富等特征。珠江是岭南地区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我国第三长河,流量位居我国河流第二位。由于这种特殊的水文环境,水成为岭南地区比较具备特征的地域景观。从古至今,岭南人靠水而居,河流为岭南人提供了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同时,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促进岭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优势。因此岭南民间舞蹈在创作的过程中,也将“水”这一岭南人祖祖辈辈依靠的重要资源融入舞蹈元素之中,将其转化为舞蹈的气质、神韵,以优美的舞姿和舞步表现了靠水而居的岭南人对于水的喜爱和尊崇。
2. 崇敬自然与生命
岭南地区全年气温较高,雨水充沛,因此林木茂盛,四季常青。自然赋予了岭南地区优美的景色和旺盛的生命,带给岭南人一年四季美的享受。岭南地区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百花争艳,各种各样的果实终年不绝。同时,森林植物也为动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岭南地区动物种类也相对较多,是我国动物最为繁盛的地区之一。因此,尊敬自然与生命是岭南人民在传统生产生活劳作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思想情感。南粤大地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自然的美景与生命能够唤起岭南人对于远古蛮荒的追思,以及对于生命之源的探索与想象。同时,自然给予了岭南人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空间,自然中无数的生命与岭南人共同生活在岭南土地上,万物和谐共生、共处,使得岭南人逐渐流传下来对于自然的崇敬和对于生命的敬畏。岭南人将这种情感和文化融入岭南舞蹈之中,以此形成了各类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赞美以及对生命的歌颂为题材的舞蹈剧目。
3. 华人思乡情怀
岭南地区是我国华人华侨最多的地方之一,“凡有人群的地方必然有华人,凡有华人的地方必然有广东人”。广东由于其独特的行政位置,使得当地的人口流动性较大,与外国人之间的通婚等往来也十分频繁。在这种多民族、多国家人口聚居之地,使得岭南舞蹈文化中增加了思乡这一重要的主题。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许多岭南人背井离乡,为了生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此过程中,独自奋斗的艰辛,与家人长时间的分离,对无法陪伴家中老人和年幼子女的愧疚,对祖国的思念等,形成了岭南人深沉的思乡情怀。在岭南舞蹈中有许多以思念家乡、想念父母亲人为主题的剧目,这些舞蹈剧目对于岭南人具有独特、重要的意义。
4. 时代的进步与创新
时代的进步与创新是时间的发展和千万岭南人共同拼搏、奋斗的结果。面对现代日益频繁的文化交流和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环境,岭南舞蹈也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近年来,以时代变迁作为主题内容,呈现出了诸多成功的舞剧,这不仅丰富了岭南舞蹈的文化内涵和舞剧种类,同时也体现出了岭南人不断发展、进步的思想,以及对未来时代进步创新的期待。
(二)区域审美视角下的岭南舞蹈特征
1. 世俗文化性
岭南舞蹈的文化十分丰富,且与岭南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息息相关。纵观岭南舞蹈发展历史以及文化特征可以发现,岭南舞蹈不仅具备审美、表达等功能,同时还具备如祭神、驱鬼、劳作等实用功能,而这些功能都体现了十分鲜明的世俗与社会性。随着时间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岭南舞蹈部分实用功能逐渐消失,但是其自身的形态转化为另外一种社会习俗,在舞蹈创作过程中,这种思想和文化上的习俗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舞蹈剧目主题、舞蹈动作和技巧之中。早期岭南民间舞蹈的宗教色彩、游艺形式等,使其具备明显的现实功利性,如在农时节令、婚丧礼仪、祭祀活动、宗教仪式等舞蹈剧目中,在南江流域郁南县连滩镇一带的禾楼舞就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龙门蓝田瑶族少女成年礼的舞火狗就是图腾文化的体现。除此之外,现代创作的岭南舞蹈作品如《三月三》《沙瑶妹》《英歌舞》,以及《走马灯》《娶新娘》等作品,都能够窥见岭南舞蹈中世俗文化的体现。
2. 情景模拟性
舞蹈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岭南舞蹈在对各类思想文化主题进行表现时,常用的方式为情景模拟,因此岭南舞蹈整体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情境模拟性特征。如模拟动物类的舞蹈是岭南舞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舞龙、舞狮、舞麒麟、舞春牛、舞蜈蚣等,同时以对鬼神和图腾的笃信而形成的模拟形态的图腾舞蹈、祭祀舞蹈等也是情景模拟的典型代表。这种情景模拟性特征鲜明的舞蹈不仅形象直观、生动,同时也具备较强的趣味性。
3. 文化交融性
岭南舞蹈文化的源头主要由原生的南粤文化、南迁的中原文化,以及外来文明共同构成。按照地理区位来看,岭南舞蹈文化中既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影子,如瑶族、壮族等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同时还有粤东客家民间舞蹈文化元素、粤东北潮汕民间舞蹈文化元素、粤中南广府民间舞蹈文化元素、粤西北桂东民间舞蹈文化元素、粤西雷州民间舞蹈文化元素、五邑侨乡民间舞蹈文化元素等。随着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以及岭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沟通往来更加密切,各类文化在岭南地区碰撞交融,为岭南舞蹈形态的多样性、舞蹈文化的丰富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从祭祀礼仪到广场游艺再到舞台呈现,不同的文化共生、文化移植都体现在岭南舞蹈的各个层面之中,如潮汕“英歌舞”中后棚游艺队伍中的古服、墨镜、洋装扮相,现代与古代人携手同行等,都体现出了岭南舞蹈文化的交融性。
三、基于区域审美视角的岭南舞蹈教材 建设设想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岭南舞蹈及其相关文化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广东地区部分高校、职业高中等已经对岭南舞蹈教材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但是由于缺乏对岭南舞蹈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导致岭南舞蹈教材出现教材缺失、同质化以及偏重专业技能等方面的问题。岭南舞蹈教材的完善与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充分认识现有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以岭南舞蹈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作为基础和重要依据的基础之上,运用科学方法和教材建设规律实施的系统性、科学性行为。因此,基于区域审美视角下的岭南舞蹈特征与文化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教材建设工作。
(一)深入调查搜集素材
岭南民间舞蹈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积累以及传承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舞蹈作为一种依靠人的肢体动作、姿态以及情感来表达意境的语言艺术,岭南舞蹈同时还与民间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存在密切关联,因此岭南舞蹈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肢体形态表达方式,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时代的发展,岭南舞蹈还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与内涵。在粤东、粤南、粤西、粤北等地区的田间地头的岭南舞蹈,正是存在于岭南居民身边最真实的岭南舞蹈状态,因此,在岭南舞蹈教材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当深入民间调查,搜集相关素材,而不能纸上谈兵。
除此之外,在岭南舞蹈教材建设过程中,还应当通过对岭南舞蹈传承人的走访来获取世代相传、原汁原味的岭南舞蹈素材。如走访岭南地区各类民间、民族舞者,通过对其演绎的岭南舞蹈的形态、技巧等的解读,来获取其独特的艺术理解与表现方法,这些都是岭南舞蹈最珍贵的艺术内涵。
综上,在岭南舞蹈教材素材搜集工作中,首先应当以岭南舞蹈的三大文化渊源作为方向,根据原生南粤文化、南迁中原文化,以及外域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纵向的梳理,对现存的岭南舞蹈形态和样式的历史原貌进行还原,并将其作为岭南舞蹈教材编撰过程中重要的素材和文化渊源内容进行介绍和解读。其次,根据岭南八大舞蹈文化区域,分块进行田野调查和元素搜集工作,通过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民族艺人等的走访调研,观摩原生态的岭南民间舞蹈,并从中获取素材,还原岭南舞蹈最原始和最真实的状态。
(二)合理编排教材结构
在岭南舞蹈教材结构编排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充分结合岭南舞蹈的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结构编排,另一方面也应当充分考虑学习者和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的一般规律。按照从单一到复合的基本原则进行岭南舞蹈教材的编排工作。首先,岭南舞蹈教材应当对岭南舞蹈文化,以及相关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等进行回顾与介绍,按照时间脉络,对不同时期岭南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发展历史以及文化变迁过程的学习,感受到岭南舞蹈文化独特的魅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了解相关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之上,进行舞蹈技巧和动作内容的编排,以单一动作元素作为基点,循序渐近地增加舞蹈动作难度。充分安排和认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认知规律,对不同教学层次的教材进行区别化。如对小学岭南舞蹈教材的编撰,应当考虑小学生在学习岭南舞蹈时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程度;在大学岭南舞蹈教材的编撰中,应当适当增加教材难度,既要体现出适应性、连续性和梯度性的要求,同时也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岭南舞蹈教学内容与结构,为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三)有效整合各学科内容
岭南舞蹈中蕴藏着丰富且深刻的岭南文化,蕴含着大量的艺术学科知识,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如美术、表演、历史、民俗、生物、地理等,这些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全面地理解岭南舞蹈文化,也能够满足学生在相对广泛的文化情境下对于舞蹈艺术的学习需要。同时,这些丰富的知识内容和学科体系共同构成了岭南舞蹈文化,共同促进了传承岭南舞蹈文化艺术课程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从教材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丰富且循序渐进的教材编撰体系,能够帮助学生从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的双重角度建立起逐渐上升的知识学习、接收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舞蹈文化以及相关知识的主线中,逐渐拓展到更加广泛的文学、历史等不同知识领域,进而令学生感受到文化的立体性与系统性。因此,在进行岭南舞蹈教材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各个专业学科知识的整合和有效利用,不仅让学生学习舞蹈文化,同时还包括其他相关的知识领域,进而增进学生对岭南舞蹈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四)满足教学需要
岭南舞蹈教材的建设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完善我国民间舞蹈课程教学体系,并更加有效地指导民间舞蹈课堂教学实践,因此在对岭南舞蹈素材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之上,应当从教材结构等方面进行适当调整,使其能够满足岭南舞蹈教学的需要。例如,在动作整理以及组合编排方面,可以以表情性、动作性、风格性、训练性等作为标签进行类别划分,形成不同训练功能以及风格特征的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另外,在教学实践应用过程中,岭南舞蹈教材还应当具备灵活性与实用性的特征,元素与元素之间的组合和连接,应当与岭南文化、舞蹈文化、岭南舞蹈发展历史等紧密相连,使教材具备沿袭的历史价值,同时也符合学生客观的认知规律。
从岭南舞蹈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岭南舞蹈教材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地方院校舞蹈学科在舞蹈实践,以及理论研究领域上的地域特征,对现有的学科内容、专业课程、舞蹈理论研究等进行丰富,提升舞蹈专业的学科建设视角,进而促进岭南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特征较强的学科,在时间性、空间性以及身体语言交流方面,都能够实现无国界交流。而教育作为一种知识传承的形式,也需要不同的传授方法和适当的教学技巧。基于此,各院校应当充分依托学校教学特征以及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岭南舞蹈教材的编撰与建设工作,使其更好地为岭南舞蹈教学活动服务。通过科学合理的岭南舞蹈教材在课堂和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最终实现从教学到舞台的有机结合。
四、结 论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岭南民间舞蹈文化,将岭南民间舞蹈的形态研究成果纳入民间舞蹈学理构建体系之中,使具备岭南文化属性、典型的岭南民间舞蹈素材真正成为学生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民间舞蹈学科的发展都具备显著且重大的意义。近年来,广东部分高校不断深入对岭南民间舞蹈文化以及教学素材的挖掘与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肯定了将岭南民间舞蹈教材进行建设与使用,对于地方特色舞蹈教育体系的形成,以及学生文化自信、科学文化价值观的形成的积极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当前岭南民间舞蹈教材建设也存在一些困境与问题。本文以区域审美作为视角,通过对岭南舞蹈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分析,认为应当深入调查,搜集素材,同时合理编排教材结构,有效整合各个学科的相关内容,并使教材符合教学特征与地方特色,以促进对岭南舞蹈文化的有效继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