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动态心电图分析
2019-01-15高翀东港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辽宁东港118300
高翀 东港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 (辽宁 东港 118300)
内容提要: 目的:对左心衰竭急性发作老年患者的稳定期、急性发作期的动态心电图相关指标进行分析探讨。方法: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左心衰竭急性发作的老年患者中,选取66例纳入研究,对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的心电图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和稳定期相比,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心率、早搏以及心动过速等各项指标均要高,并且在房颤、房扑、PtfV1发生率、ST-T段缺血性改变等发生率方面,急性发作期也显著高于稳定期,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左心衰竭老年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能够有效辨别患者处于稳定期还是急性发作期,从而根据监测结果给予患者及时有效治疗。
左心衰竭主要是因为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而发生的心力衰竭,该疾病患者往往表现为肺动脉压力升高,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和控制,就会增加患者右心负荷,继而导致右心衰竭,同时,可能引发心源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1]。左心衰竭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对于左心衰竭老年患者来说,病情发展较快,需及时有效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健康[2]。所以为了更好地治疗老年左心衰竭患者,应对其采取心电图检查,并结合患者的病因、体征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本文对左心衰竭老年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的动态心电图进行了分析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的66例研究对象均是本院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人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左心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在66例患者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在62~86岁,平均(72.85±1.24)岁,病程在1~13年,平均(4.38±2.89)年。66例患者左心衰竭的诱因为:感染27例,急性心肌梗死17例,快速型心律失常8例,输液过快或者过多4例,情绪激动导致高血压6例,其他4例。
1.2 方法
对66例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的老年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当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且持续超过2周则为稳定期。在患者进入稳定期后,对患者再次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并配合其他相关检查,比如,肝肾功能、心脏彩超等[3]。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66例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监测到的动态心电图的相关数据。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分析动态心电图所得数据,并进行t、χ2检验,如果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在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的24h动态心电图情况分析
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最高心率为(158.63±20.48)次/min,稳定期的最高心率为(124.53±10.58)次/min,两个时期对比t=1.246,P<0.05;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最低心率为(82.49±13.49)次/min,稳定期的最低心率为(47.30±10.59)次/min,两个时期对比t=10.746,P<0.05,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平均心率(132.48±20.48)次/min,稳定期的平均心率为(85.57±12.33)次/min,两个时期对比t=1.248,P<0.05;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室上性早搏为(437.19±50.22)次,稳定期的室上性早搏为(81.16±13.56)次,两个时期对比t=1.339,P<0.05;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室性早搏为(468.71±45.27)次,稳定期为(86.88±23.49)次,两个时期对比t=4.552,P<0.05;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为(31.53±5.17)次,稳定期为(9.49±2.20)次,两个时期对比t=12.074,P<0.05;急性发作期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为(20.64±6.46)次,稳定期为(6.24±2.49)次,两个时期对比t=11.628,P<0.05,因此,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患者的心率、早搏以及心动过速等相关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的房室传导阻滞等相关指标对比
66例患者中,在急性发作期有32例发生房颤和房扑,3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22例发生束支传导阻滞,63例发生ST-T段缺血性改变,34例发生PtfV1,在稳定期有19例发生房颤和房扑,6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18例发生束支传导阻滞,24例发生ST-T段缺血性改变,22例发生PtfV1,以上两组的各项指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左心衰竭容易导致心肌舒张和收缩功能不全,继而使患者发生左心室代偿性功能不全,临床症状主要为咳血、呼吸困难等,按照病情可以将左心衰竭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4]。我国老年人左心衰竭的发生率较高,这和老年人存在基础性疾病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增大患者心脏阻力负荷,降低其心肌细胞内线粒体酶的活性,继而增加了心肌间质弹性硬蛋白数量,从而使得患者心脏瓣膜发生退行性变化[5]。
24h动态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测仪器,其可以连续记录患者24h内心脏的活动变化情况。和常规心电图相比,24h动态心电图由于能够连续24h监测到患者心电信号,从而可有效检测到患者的隐匿性心律失常以及其他变化情况,为给予患者有效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6]。在本次研究中,左心衰竭患者在急性发作期的心率、早搏、心动过速、ST-T段缺血性改变等指标均高于稳定期,则可提示左心衰竭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如果心律失常严重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患者猝死;但在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方面,稳定期要高于急性发作期,这可能是因为在稳定期患者多为副交感神经兴奋,而急性发作期则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7]。
因此,对于左心衰竭急性发作期老年患者应给予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以便医师能更好地了解患者心脏状态,并根据监测结果和患者临床症状为患者制定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