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及评析
2019-01-14余耀清严华银
余耀清 严华银
[摘 要]
以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探讨了文本资源“细读点”的发现、课堂教学“细教法”的預设等问题。这里文本解读更加细致、全面,更加深刻、准确,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并且教学环节设计精细、自然而有创意,顺应学生的思维生长规律,凸显2016年部编新课标的理念,为古诗文的细读细教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和依据。
[关键词]
中学语文;文本细读;细教设计
一、文本细读
(一)诗境、心境的细读点在壮美的画面中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的开端就将读者的心境和视线带入了茫茫瀚海的冰天雪地。本来描写的是塞外寒风的劲猛,但作者却动用特有而灵动的感觉,巧用比喻和想象,将卷折白草的北风想象成不期而至的春风;本来描写的是大雪压枝的沉重,但作者偏偏抓住色彩的洁白,将压满枝头的雪花看成是万树盛开的梨花。作者创设这个别样的意境,为边陲寒冷孤苦的生活注入了无限暖和的春意,为送别渲染了奇特而和谐的氛围。这里,诗人不仅把想象留给了自己,也留给了读者。诗歌的最后两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送别的画面也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山路弯弯,一行蹄印踽踽独行,还有朋友远去的背影。这些可以让读者单层次地理解为这是对友人的牵挂与不舍,但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两句的灵魂全在一个“空”字!试想:武判官回京之路虽然艰难,虽然还要面临一个个未知数,但毕竟还是有希望的,而岑参却还要留守塞外,和白雪做伴、与瀚海为伍,其内心是何等的失落、凄迷、惆怅啊,这便是超乎“牵挂与不舍”之外的别样的心情,教学中应关注这种另类的创意性的解读。
(二)基调、主题的细读点在多维的思考中
这首诗的格调是凄凉的还是豪迈的,学术界广为争议。普遍认同的观点是,诗人描写边塞气候的极度寒冷,隐含着一种凄凉、幽怨的心境,描写送别的场景,也流露出对朋友惜别与不舍;但另一说是,从他对景物的奇特的想象及感受来看,其心情是豪迈的、旷远的,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试想:心似梨花、情寄春风,这绝不可能仅仅止于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吧。至于岑参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呢?是否还有对未来心情“春天”的憧憬与期待呢?这就需要我们立足文本,结合背景及作者的生平,在多维的思考中深入地探究了:表面上他把自己看作是塞外的一面坚守的旗帜,看似豪迈、想得开,但细想起来,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他是在借送武判官归京的机会,“伪装”自己的心情、在送别时强颜欢笑而已;其内心的凄凉、幽怨与期待,恐怕是正在归京享受浩荡皇恩的武判官所无法感受到的。因此,这首诗展示的恰恰是一种生长在凄凉心情之上的无奈的、无助的豪迈,是一种隐含于凄凉、豪迈格调之外的矛盾的、多维的情感。教学中也需要关注这种多维度的理解。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课文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表达感情的。
2.理解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在景物描写中的妙处。
3.能通过情感化的朗读、背诵,表达诗的意境及作者真实而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依据景物特点,探究文本的基调、作者的情感。
2.通过情感化的朗读、背诵,表达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教法设想
将文字转化为画面,以画面为载体,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对诗句、文字的感受力及对主题的挖掘力,生成学生创意理解文本、创新思维视觉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走进文本
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获取作者、背景等相关信息。
(二)导读文本
[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
关注“折、散、薄、着”等多音字的读音及“衾、瀚、掣、琵琶”等字的音、形。
2.基础性阅读
由4—6名学困生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3.个性化选读部分诗句
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诗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关注节奏及熟练程度,先不必太过关注情感。
[提炼概括]
通过默读,培养学生在整体阅读中理清层次、感知语言、感知内容的能力。问题牵导:从内容上看,始终围绕一个“雪”字统领全篇,并且紧扣一个“送”字,将雪景融合在送别的每一个时段。让学生概括说说:描绘了哪四幅雪景图?
[深入赏读]
1.欣赏“八月飞雪”的奇丽
(1)用多媒体展示北风卷地、白草折伏、八月飞雪、雪落枝头的画面,让学生融入塞外奇丽壮美的画面之中,感受作者的心境;借助画面并通过“卷”“折”“飞”等动词,形象地感知雪的姿态的美、色彩的美。
(2)学生自主鉴赏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里,学生要在阅读鉴赏中,感受用比喻创设的新奇意境,领略大雪奇丽的风采。依据送别场景并结合作者生平,以写景的原因、景物的选择、写景的方法等作为问题探究的起点,引导学生多维度地感知、理解作者的心情。
(3)情感化朗读(比读、分组读)
2.感受“奇寒凝冻”的壮美
(1)学生默读、轻读第5—10句,结合文本用个性化的语言描述帐内帐外、大漠长空的奇寒壮美的图景,体会诗句中的凝重心情。
(2)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从哪些语句、哪些角度可以看出天气的奇寒?描写了哪些特有的景物?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学生分组合作,从手法、内容、思想三个方面任选其一,对这几句中精彩的诗句进行鉴赏。
(4)情感化朗读(比读、分组读)
3.理解“雪满天山”的意境
这里作者虽然也写了雪景,但更注重以景传情,他是在用无声的语言传达离别的情感。所以教学中宜借助对“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君去”“雪满天山路”等词句的理解,在朗读中领略送别时对老朋友的牵挂、不舍的心情。
(1)学生轻读、默读,评析重点词句,说说作者此时的心情。
(2)激勵学生走进送别画面的情境,用个性化的朗读,表现对朋友此去的牵挂与不舍。
(3)情感化朗读(比读、分组读)
4.体悟“空留雪痕”的心情
诗的最后两句,学生容易单层次地理解为对友人的牵挂与不舍。实际上,这首诗不仅是送给武判官的,更是旅居边塞的诗人写给自己的心情!在作者看来,武判官回京之路虽然布满艰难,但毕竟还有希望;而自己却还要留守塞外,与白雪做伴,和瀚海为伍,其潜在的情感是——你们都走了,我呢?我怎么办!?由此可见他的内心是失落的、凄迷的、惆怅的、失衡的,教学中更要关注这些生成点的开发。
(1)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画面,感受多种复杂的心情;然后走出画面,结合“空”字,理解诗句的意境,生成对主题的多维的、创新的理解。
(2)将这两句诗与作者的边塞经历及作者同类的作品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空”字背后的复杂心理——一方面是对朋友的牵挂与不舍;另一方面是自己内心的失落、失衡与伤感。
(3)指导学生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朗读展示这种复杂的心情。
(三)描述画面、指导背诵
1.情感化的朗读是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的高位阅读,这里将通过营造整体的画面情境,促使学生通过分组读、生生比读、师生比读等形式来感受景色的壮美及复杂的情感;训练的重点是情感的表现力。
2.依据画面,要求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八月飞雪”“奇寒凝冻”“雪满天山”“空留雪痕”的图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为背诵做准备。
3.学生背诵课文。
三、教学评析
(一)清晰的阅读梯度
情感化的、具有表现力的朗读是古诗阅读的较高境界,它需要经过一定的阅读过程才能达到这一层度;没有前期的文字理解和情感储备,这一层度是很难实现的。这里,先后经过学生自读、基础性阅读、个性化选读、深入赏读等诸多环节,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梯度有序,“读”的环节几近无缝链接;并且在“深入赏读”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也都局部穿插了情感化的朗读,这样就很容易轻松地达成阅读教学的较高境界。
(二)巧妙的诗画穿插
这首诗具有较强的画面感,设计者也充分关注到了这一点。这里将枯燥的诗句及送别过程巧妙地转化为直观、有趣、有序的四个画面,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以诗配画、以画解诗,融入画面、解读诗句,语文教学在诗情画意中间穿行,理解的深度自不必多说。
(三)多维的动态预设
古诗中的关键词、句是诗歌教学的抓手及核心。设计中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写景的原因、景物的选择、写景的方法等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多维度地揣摩作者的复杂心情,其思考就会产生别样的新解。以对“空”字的解读为例,学生通过对其多维地揣摩与探究,就有可能明白:这个字既有对朋友的“不舍、留恋、牵挂”等原发性的情感,也有为自己的处境而空落、凄迷、惆怅、失衡的心境……
[参 考 文 献]
[1]温儒敏.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霍松林.唐诗举要[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李惊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7).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