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危机无感干预防范路径
2019-01-14任颖
任颖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也存在滞后性和局限性。利用新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无感干预防范的路径主要是:系统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数据库;实现校园新媒体的心理危机无感干预。
【关键词】 新媒体;高职生;心理危机;大数据;无感干预;防范路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深受社会、学校及家长的关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迫切需要扩大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职院校将扩招100万人,高职院校和学生将达到空前规模。高职生相比于本科生,其学习基础整体不高、自我控制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同时,随着现代信息科学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的发展,特别是“新媒体”和“大数据”广泛应用于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处于这样一种信息爆炸性时代,既为学生个性化交流提供了交互性和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并存的平台,同时在各种自媒体应用数据的背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特点及存在问题
1、学生身心不成熟,易受不可控信息影响
自媒体网络时代,海量信息正以不同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向人们扑面而来,其传播速度更快、数据信息覆盖面更广,个性化特征更强,高职生现阶段心理是从未成年人走向成年、从不成熟人格走向成熟人格的阶段,其社会阅历不丰富,正处于社会观念养成期,辨别信息的能力较弱,极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虚拟性沟通,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各种各样的自媒体网络应用平台,如:微信、微博、QQ等,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求,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和时间的限制,与他人自由地进行沟通交流,但是虚构的网络里,其沟通交流具有更强的虚拟性,一旦与陌生人建立起信任关系,很容易让学生的隐私安全面临风险,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烦恼。同时,智能手机的使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手机依赖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产生焦虑、孤独和无助感,敏感而脆弱、在意他人看法,但又不会表达,是当代高职生的一个显著心理特征。
3、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冲突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进入大学,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新的同学,有的学生能够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而部分学生则可能不能调整好自己,造成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这样的大学学习方式,感到学习压力大。
4、学业压力增加而产生的焦虑的心理问题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同学可能因为高考没考好而被迫选择高职教育,一部分学生内心充满了自责,而大多数学生在心理则留下了很强的挫败感,他们会给自己心理很大地学习压力,以专升本作为学习目标,来重新改变人生方向,一次考试的失利、课业暂时的吃力、学不懂,都会给这些学生带来心理焦虑和不安。
5、恋爱关系产生的情绪困扰
进入青春期的高职院校学生,对恋爱认识不成熟,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恋爱问题或者困扰。不同的恋爱阶段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情绪困扰,特别是对于高职生来说,本身由于高考失利后的创伤,寻求情感上的安慰,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很容易丧失自我价值,可能导致长期抑郁,产生精神疾病,甚至出现自杀或攻击行为。
二、常态化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滞后性和局限性
1、滞后性
目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处于后期研究,即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我们如何采取措施或者具体的途径去解决这一问题,这恰恰只是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的一种“补救式”措施,常态化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注重事后心理干预,对那些隐蔽性较高的心理问题学生,等发现其问题时,或许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因此,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将“重心前移”,提前积极防范,尽可能避免形成心理危机。
2、局限性
我国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方面有其长期的宝贵经验,常见的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方法和模式,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编排心理剧等,在现代校园里能够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 存在一些局限性。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式的心理健康讲座及角色参与式的心理剧都是一种直接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这样一种直接的、面对面式的教育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和抗拒心理,无法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而更加排斥心理疏导和干预。
三、新媒体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防范机制途径
1、系统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数据库
(1)全方位搜集信息。随着互联网媒介的广泛普及、应用及发展,“大数据”已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落下了“脚印”,每个人生活背后的因果关系,都可以通过有限的样本数据分析来寻求内在关系和规律。在心理学背景下,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研究大学生行为背后的潜在信息,如:可以通过数据库的检索,来发现记录学生的学术专长;通过图书馆图书的借阅信息,来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微博、微信来分析学生的人际关系特点、择友喜好、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情绪波动和变化等信息;这些信息的采集相比于传统的咨询方式更具隐蔽性,集中性和可获取性,借助于这些校园公共设施,对学生信息采集可以说几乎是“无感”的,避免了学生因抵触数据采集而“造假”的可能性,数据更加的真实、全面、有效。
(2)系统化危机评估。系统化危机评估是指在评估学生心理信息数据时,将不同信息进行相互验证,系统根据已设的算法规则自动甄别、筛选出潜在的心理危机易发人群,进而对这些学生进行重点关注。通过数据的分析,在计算机的处理下,可以快捷、批量化的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且此类信息是多角度、多方面、多维度采集而来,信息更具有准确性。因此,建立系统化危机评估系统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前移,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
(3)个性化精准干预。通过系统化危机评估系统筛选出潜在心理危机易发人群,根据大数据剖析此类人群产生心理问题的具体原因,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具有多源性,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个人和环境因素两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学生的日常行为数据挖掘分析,针对个性化问题制定具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进而进行精准干预,有效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4)持续动态化反馈。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个性化危机干预后,要进行干预后的持续观察反馈,根据反馈结果及时调整干预方案,以确保学生消除心理危机,同时避免产生“二次心理危机”。干预后,再次利用学生的行为、心理大数据进行系统化评估,对当事人进行持续性观察、追踪、监控和反馈,持续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持续的时间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动态化的心理体验服务。
2、实现校园新媒体的心理危机无感干预
所谓“无感”干预,即采取一种尽可能减少学生厌烦情绪和行为抗拒的干预方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的情境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和干预的做法。相比于传统的校园媒体,如:板报、广播、宣传栏、校报等,现代新媒体以移动互联网和现代通信技术为基础,如:微博、微信、QQ、贴吧、公众平台、抖音小视频等交流沟通平台为载体,本身在学生群体中的使用就具有广泛性和高度忠诚性,具有天然的学生心理危机无感干预的特质和属性。
(1)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新颖、简洁、精细的新媒体内容,增强学生用户粘度。用户粘度是指用户对于品牌或产品的忠诚、信任与良性体验等结合起来形成的依赖程度和再消费期望程度。微信、微博、QQ、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沟通交流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新媒体在内容上更适合青年大学生的喜好。作为高校应投入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研究开发新颖、简洁、内涵丰富、有吸引力且寓意深刻的内容,发布到官方新媒体上,以此来增加学生的用户粘度。当学生将浏览官方新媒体作为日常一种生活习惯,我们在后台就可以轻易获取大量学生在新媒体的访问、留言、互动等数据参数,“无感介入”获取大数据也就更加自然,更容易分析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建立对等角色深度介入机制,与学生共情、共景、共心。传统的心理危机干预方式主要是以师生关系建立的,学生从内心深处会觉得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有一定的排斥性,那么在沟通、交流过程中难免会过滤掉一些信息,从而造成心理干预过程中的假象。建立对等角色,从心理学角度看,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更容易产生共鸣,即“同病相怜”,与学生共情、共景、共心,让其打开内心世界的大门,引导其主动倾诉。作为心理工作者可以以与问题学生相等(或相似)的角色在新媒体上与其互动,疏导排解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勇于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快速发展时代,新媒体的到来显然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高职生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通过利用新媒体来采集学生日常行为背后的大数据,分析行为背后的逻辑关系和规律,系统地进行危机评估,进而进行个性化精准干预,持续观察、追踪和反馈,使得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前移,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疏导、早见效。
【参考文献】
[1] 史妮,梅其政.基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观调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24.
[2] 李磊,张永臣等.谈自媒体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J].高校论坛,2019(21).
[3] 赵子童.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思考[J].智库时代,2019.77-80.
[4] 邓忠,陈蒂丝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以H学院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2)32.
[5] 王春秀.“大数据”范式与“新媒体”无感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的新路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1.
【作者简介】
任 颖(199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咸阳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教育,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