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本修辞学著作的中国传奇*
——中国现代修辞学史研究的新发现

2019-01-14霍四通

当代修辞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北洋学报

霍四通

(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433)

提 要 中国现代修辞学是以对演说学的探讨而拉开帷幕的。1904年《北洋学报》发表的《演说美辞法》(单行本)可称得上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中“最早引进外国修辞学说的论著”。虽然是一本译著,但无论是从论著的完整性、体系性,还是在对外来学术的消化和吸收方面,对当时及后世的社会影响上,它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从此,现代修辞学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踵事增华,直至开花结果。

一、 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端

当代修辞学的研究不能完全和历史割裂。只有认真挖掘修辞学的历史遗产,才能在此基础上,深化对修辞学的学科属性的认识,将历史的研究和当代汉语修辞学的现实课题结合起来,改变“为写史而写史”的局面,对汉语修辞学的发展做出切切实实的贡献。

中国现代修辞学史应从何写起?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应以1905年为起点。如《中国修辞学通史》(近现代卷)第四章“最早引进外国修辞学说的论著”说:“1905年在我国现代修辞学史上可大书一笔,因为这一年同时有两本现代修辞学著作问世。于该年5月出版的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是最早的一本。”(宗廷虎等1998:142-143)《20世纪中国修辞学》(上卷)第二章“草创期的修辞理论”第二节“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的两本开创性著作”也说:“1905年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上非常值得纪念的年份。因为这一年迎来了我国现代修辞学史的两本开创性著作: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卷》。”(宗廷虎2008:94)

《修词学教科书》和《文字发凡》的确极为重要,但是,它们也并不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起点。如果换一种视角,可以说,中国现代修辞学是以对演说学的探讨而拉开帷幕的。

按照西方修辞学的传统,修辞学本身就是说辨之学;可以说,西方修辞学萌芽于政治自由活跃的古希腊对演讲术的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主要就是在讨论演讲的技巧,本身就是一本“演说学”著作(鞠玉梅 2014)。一定意义上,所谓的“演说学”几乎等同于“修辞学”。而这么重要的一个领域,在过去的修辞学史研究中多被忽视。实际上,在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出版前,中国确实早已有多部“演说学”和“演讲学”著作行世。但遗憾的是,中国的修辞学史著作对演讲类著作中的修辞论述的总结几乎到了忽略的程度。这显然是不妥当的,对于今天的修辞学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演说修辞是当代修辞学史应该弥补的一个研究盲区。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考察了清末民初国内演说修辞的研究(霍四通2015)。我们看到,在日本近邻的影响下,演说这种古老的传播形式在晚清特殊的政治气候下迅速崛起。相应的,演说修辞学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功不可没。经过进一步的资料爬梳,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1905年之前,中国现代修辞学已经开始了对演说修辞学的译介。1904年《北洋学报》发表的《演说美辞法》可称得上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中“最早引进外国修辞学说的论著”。虽然是一本译著,但无论是从论著的完整性、体系性,还是在对外来学术的消化和吸收方面,以及对当时及后世的社会影响上,它都有一定的开创性。说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从这本小书开始,并没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图1 《北洋学报》发表的《演说美辞法》

二、 《北洋学报》版本

《北洋学报》的《演说美辞法》为一卷。主要内容如书中所列目次:

大意第一 声音第二 态度第三 手仪第四 足式第五 容状第六

台戒第七 演法第八 纯熟第九 研究第十

该书首先阐明了演说的重要性,并说“急译一通,以告吾国之有志于修辞学者”,这就指明了演说和修辞学的关系。然后又简单介绍了古代雅典演说家狄摩西尼的生平事迹,以此传略作为序言。

第一章“大意”首先对演说学进行了界定,是“美妙其言语之法术也”;还论述了演说所应注意的“三事”,核心是要能准确地推测并判断听者的“意向”,并据此“自筹应机之法”,“定其可以达情之论旨及态度”。

第二章“声音”首分六情,即喜、怒、哀、乐、爱、恶六类,并按照各类的细目讨论发声之法。第三章“态度”也按照六情分别讨论相应的身体姿态要求。第四章“手仪”(正文作“手式”)、第五章“足式”则分别具体讨论了演说时手、脚的动作和姿态。第六章“容状”谈了“正其容状”,但亦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藉状达情”。第七章“台戒”笼统总结了登台演讲的九条应当避免的地方,包括心态、语言、身势等多个方面。第八章“演法”谈了警觉、感叹、问答、譬喻、叙列、引证和反复等七种表达技巧。第九章“纯熟”概述了威廉姆《辩才学》一书的要点。第十章“研究”篇幅颇长,主要是照录日本文部大臣井上毅关于教育方针的演说为学习演说的范例。

该书第一句话指出“是书为日本泽田诚武所著”。确实,通过泽田诚武编《演说美辞法》的目次可以看出其中的渊源关系。泽田诚武《演说美辞法 : 雄弁秘术》(青木嵩山堂1887)有204页,但论述部分并不长,只有36页,其余篇幅则是收录的九篇演说稿。具体目次为:

第一章 大意 / 1丁

第二章 音声ノ事 / 6丁

第三章 態度ノ事 / 17丁

第四章 手ノ作法 / 22丁

第五章 足ノ踏方 / 23丁

第六章 容儀ノ事 / 25丁

第七章 登壇上ノ心得 / 26丁

第八章 演説法 / 28丁

第九章 演説ハ自然ト練磨トヲ要ス / 32丁

第十章 演説ヲ研究スルハ名家ノ演説筆記ヲ暗誦スルニアリ / 36丁

欧洲土产 子爵 谷千城君演说 / 37丁

遠心力と求心力 伯爵 板垣退助君演説 / 50丁

宴会卓上演说 伯爵 后藤象治郎君演说 / 75丁

社会の形勢学者の方向慶応義塾学生に告く 福沢諭吉君演説 / 78丁

法と道との別 加藤弘之君演説 / 125丁

我は造物主あることを信す 中村正直君演説 / 142丁

明治法律学校に於て演説 箕作麟祥君演説 / 155丁

悲憤慷慨の説 理科大学教授 矢田部良吉君演説 / 170丁

国会法 文学士 高田早苗君演说 / 178丁

其中并没有井上毅的演说。可见《北洋学报》的翻译依据并不是这个原本。

泽田诚武《演说美辞法 : 雄弁秘术》出版后很受欢迎,不断再版。1890年改正六版计199页,收录14篇演说稿,但还没有井上毅的演讲稿。到了1894年版(订补8版),篇幅更扩大到254页,和前七版比较,正文十章的目次、页码均一致,不同的是第十章所收十三篇名家演说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大会の席上 伯爵 板垣退助君演説 / 37丁

元勲諸公の責任 衆議院議員 星亨君演説 / 48丁

敢て内閣大臣に告ぐ 仝 河野広中君演説 / 78丁

内政外交 国会记者 末広重恭君演说 / 106丁

教育の方針 文部大臣 井上毅君演説 / 130丁

孔聖は大政治家たり 子爵 谷干城君演説 / 140丁

疾病の保険法 元内務省衛生局長 後藤新平君演説 / 154丁

言語の性質 文学博士 末松謙澄君演説 / 180丁

朝鮮の話 衆議院議員 犬養毅君演説 / 193丁

天則と人則 文学博士 加藤弘之君演説 / 213丁

バンガン半島旅行記 陸軍歩兵中佐 福島安正君演説 / 219丁

五品大会の趣意 実業論者 前田正名君演説 / 238丁

免税论 経済家 田口卯吉君演说 / 241丁

其中包括井上毅的演说。可见中国流传的译本可能就是参照这一版本翻译的。

图2 泽田诚武《演说美辞法 : 雄弁秘术》第8版

实际上,泽田诚武的《演说美辞法 : 雄弁秘术》并非原创,实际上是抄袭更早的另一本著作《演说金针》(思诚堂 1881)。请看该书的目次:

第一章 演説ノ大意

第二章 音声ノ事

第三章 態度ノ事

第四章 手ノ作法

第五章 足ノ踏方

第六章 容儀ノ事

第七章 登壇上ノ心得

第八章 演説法

第九章 雄弁先哲ノ言行録

第十章 演説ハ自然法ト錬磨トヲ要スル事

附録 集会条例类纂

图3 松村操编《演説金針》,1881年

我们知道,日本的修辞学也是从西方引进的。根据作者“例言”第二条的陈述:“此書米利坚人レオン氏著ス所ノ「ゼ、アメリカン、エルクシュニスト」(米国雄辨大家ト譯ス)ヲ原本トシテ譯述シ间々他書ヲ以テコレヲ補フ。”可知这本书也参考了美国Joseph A. Lyons所著的TheAmericanelocutionistanddramaticreaderfortheuseofcolleges,academies,andschools,这本书于1871年出版。此外,第十章还特地提到“米人ヘンリー、ウヰルリヤム氏著ス所ノ「エルクエンス」(能辨術ト譯ス)(第52页)从假名转成英文,作者当为Henry William,书名为Eloquence,但目前还尚不能确定这本书的具体信息。从《演说金针》的内容来看,有些内容为Lyons著作所无,如第九章对于先哲狄摩西尼的生平事迹的介绍,也可能参考了英美的其他的著作,也可能参考了当时日本国内已经问世的一些同类著作,如尾崎行雄《公会演说法》(1877:16-19)、高良二译述《泰西论弁学要诀》(1880:51-52)等,这些书里都有狄摩西尼事迹的介绍。总体来看,其措辞和《公会演说法》更为接近。马西米利亚诺·托马西认为该书第一章的大意还受中村正直(1832—1891)的《演說の主義を論ず》的影响。(Tomasi 2004:58)

《演说金针》署名“新潟县平民松村操”。松村操生年不详,殁于明治17年(即1884年),可见这本书也是他去世前几年出版的。松村操“善文长辩,曾任教员,后去东京从事著述业”(马兴国1993:242),在明治年间文坛颇为活跃。据姥原八郎(1907—1946)的《明治文学杂记》(1935),松村操小名叫左马太郎,名弘道,别号春风、北陆、垂柳亭等,做过《娱娱多多珍闻》《剧场新报》《东京曙新闻》等的记者(黄霖、王国安1989:119),著译很多,主要有《实事谭》二卷(兔屋诚1882),《近世先哲丛谈》两卷(巌々堂 1882)、续编两卷(武田传右卫门1898),以及《金瓶梅: 原本译解》六卷、《通俗后西游记》三卷、《通俗水浒后传》八卷(兔屋诚1885)等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从松村操的著述来看,他的确能将“和”“汉”“欧”学术兼熔一炉,是日本明治时期推行“和魂洋才”教育体制下涌现出的颇具代表性的一名知识分子。

三、 国内其他主要版本

但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北洋学报》发表的《演说美辞法》并不是该书在中国国内最早的版本。我们之所以介绍这个版本,主要是因为《北洋学报》本身的影响比较大,传播范围因而比较广。

另一个版本连载于《科学一斑》杂志。《科学一斑》1907年在上海创办,由留日学生组织的科学研究会所出版。每期约七十页,道林纸印,主要栏目有教育、国文、历史、地理、音乐、体操、博物、理化、算学、法政等等,出至四期而止(吴雁南等2011:606;戈公振2014:128)。《演说修辞法》就在这四期分期连载了。第一期目录上没有列出,这是一个错误。第一期弁言指出:“是书为日本泽田诚武所著,晋报馆所印,简要有法,易于实习,诚有合乎动人之法,惜版权未知谁属,编译未著姓氏,沪上各坊,无经售者。爰为损益,特录于此。”这里明确指示了连载的译文是根据晋报馆的《演说修辞法》,由于弁言撰写时间是丙午年(1906年),所以晋报馆的《演说修辞法》当在1906年之前问世无疑。

图4 《科学一斑》杂志

图5 《科学一斑》杂志刊登的《演说修辞法》

《晋报》于1902年2月创刊,是山西最早的官报,也是省一级的官报中最早的一份,直隶省的地方官报《北洋官报》的创办尚在其后的12月。《晋报》由省洋务局拨款,以行政派报的方式维持正常业务,所辟栏目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对工业、农业、科学、文教、商业、卫生等行业,可谓山西省最早的综合性的省报(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2001:211;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2011:33)。《晋报》创办不久即添设“译稿”专栏,“凡东西各报之新政、新理、新学及格致工艺制造,足助我社会进化之实用,有百利无一弊者,亦择要选译”。此外还有“专件”栏目,“登载工业、农业、商业、教育、科学等专业性的研究论文和有史料价值的记述性文章”(杨海山、霍军1992:160)。文章动辄五六千字,《演说美辞法》的译文很可能是先通过这两个栏目发表的,而后单独印行。

可惜晋报馆的译本已经湮没无闻了。所以,《演说美辞法》流传最广的版本还是本文介绍的、发表于1904年初的《北洋官报》版本。《北洋官报》是清末创办最早、最有影响的地方政府官报。该报于1902年12月25日在天津创刊,由当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创办,直隶省督办政务处主编。初为双日刊,1906年改日刊,每期1册,每册8页,铅活字印刷。报纸“讲求政治学理,破锢习,浚智识,期于上下通志,渐致富强”和“宣德通情,启发民智为要义”,表示要抵制“私家之报”的“诡激失中之论”(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2010:93)。“其体例首载圣谕广训直解,次上谕,次本省学务,次本省兵事,次近今时势,次农学,次工学,次商学,次兵学,次教案,次交涉,次外省新闻,次各国新闻。每期常有诰诫式之序文一篇,与时事风景图画一二纸。附带发行者,又有《北洋学报》与《北洋政学旬报》,诚可谓开风气之先矣。”(戈公振2014:40)

此外,我们所见尚有一个抄写本,原藏震旦大学图书馆丁氏文库,现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粗看起来,这个抄写本和《北洋学报》《科学一斑》有所不同。这是不是另一种译本?梁启超曾言:“日本每一新书出,译者动辄数家,新思想之输入如火如荼,然皆所谓梁启超式的输入,无组织,无选择,本末不具,派别不明,惟以多为贵,而社会亦欢迎之。”(梁启超2004:97--98)但经过仔细比对,我们认为三个版本是一个系统。虽然章节的编排、局部的表达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我们认为还是同大于异。试比较:

古昔雄辨ヲ以テ世ニ聞エタル大家ノ言行錄ハ甚ダ。演說ヲ學フ者コ益テ与フルモノナリ因ヲ古来能辨家ノ鼻祖ト稱スルテモッセンスノ畧傳ヲ左ニ揭グ。(《演説金針》第九章 雄弁先哲ノ言行録)

古昔以雄辨闻世之大家言行录甚兴。学演说者有所裨助,爰举雄辩家鼻祖台摩槛斯者,(希腊志略译作低摩底尼)并以为序。(复旦抄写本“序”)

繄古学界诸巨宿,虽不以口舌擅长,而谈言微中,能使疑者信、僻者坚。整襟抗论,一座为倾,则非演说不为功。若台摩槛斯者,(希腊志略译作低摩底尼)谓非此家之鼻祖乎?今欲述演说之法,请先举台氏略传,以为此书之序焉。(《北洋学报》)

繄古学界诸巨宿,虽不以口舌擅长,而谈言微中,能使疑者信、僻者坚。整襟抗论,一座为倾,则非演说不为功。若台摩槛斯者,(希腊志略译作低摩底尼)谓非此家之鼻祖乎?今欲述演说之法,请先举台氏略传,以为此书之序焉。(《科学一斑》)

复旦抄写本中的括号注“希腊志略译作低摩底尼”,在《北洋学报》和《科学一斑》版本中都出现了。再如:

今欲就适于各情之声调,一一审剖。则情之发自人心者,约分喜、怒、哀、乐、爱、恶六类。能依此六情别异其声音,斯感动于听者之心自深。今列六情且附以隶属之细目,详说如左。(复旦抄写本)

今欲就适于各情之声调,一一审剖其分剂,则当知情之发于人心者,约分喜、怒、哀、乐、爱、恶六类。就六类而各识别其声音,则感动于人者自深。今列六情且附以隶属之细目详说如左。(《北洋学报》)

今欲就适于各情之声调,一一审剖其分剂,则当知情之发于人心者,约分喜、怒、哀、乐、爱、恶六类。就六类而各识别其声音,则感动于人者自深。今列六情且附以隶属之细目,表说如左。(《科学一斑》)

图6 复旦抄写本《演说美辞法》

很明显,从两组例子的对比来看,《科学一斑》的文字和《北洋学报》更为接近,但作者咸池却声称是根据《晋报》馆版本“爰为损益”“辑述排比”,这就说明了作者是同时参考了两个版本,并且知道这两种版本的联系。

三个版本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后出者在先出者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文字加工。而从文字表达差异较大的地方来看,抄写本和日文原本更接近,应该是最早的译本。试看第一章“大意”首句:

演说学ハ言语ヲ美妙ニ发スルノ学术ナリ。故ニ辨士タリ演说者クラント欲セバ演说ハ如何ニシテ美妙ニ组立、如何ニシテ美妙ニ发スベキヤテ知ルヲ以テ最大紧要ナリトス。其美妙ト称スルハ一所一个ヲ美妙ニスルヲ谓フニアラズ、全体ヲ一致シテ美妙ニスルテ谓フナリ。(《演说金针》)

演说学者,美妙其言语之学术也。辨士欲演说者,必知若何构成,若何发出,而后演说美妙为最要义。所谓美妙者,非偏端之谓、全体一致之谓。(复旦抄写本)

演说学者,美妙其言语之法术也。夫辨士欲以己意遍告公众,且使公众之意,与己相合,则非徒在发言之时,细心体察已也。当其未发之前,材料如何选择,格局如何构成,辞气如何抑扬,如何而全体一致,如何而首尾完全,凡此种种,早熟筹审思于心中。(《北洋学报》)

演说修辞法者,美妙其言语之法则。以表示趣旨于公众者也。夫辨士欲以已意,遍告公众,且使公众之意,与已相合,则非徒在发言之时细心体察已也。当其未发之前,材料如何选择,格局如何构成,辞气如何抑扬,如何而全体一致,如何而首尾完全,凡此种种,早熟筹审思于心中。(《科学一斑》)

可见《北洋学报》《科学一斑》在刊载的时候,都相继作了自己的加工和发挥。

从文字的配图来看,松村操的《演说金针》有二十帧,复旦抄写本虽然没有插图(可能描摹图画存在困难),但留出了二十幅图的空白,并有相应的图示和文字解说。而其他版本对插图的数量都作了大幅精简。我们有理由相信,复旦抄写本所据的版本是原初的《晋报》馆石印本,而《北洋学报》发表的版本应该是以这个版本为底本,作了一定的文字润饰和加工。

图7 复旦抄写本《演说美辞法》

我们所知《演说美辞法》在国内流传的版本尚有1912年国华书局出版的《最新实用演讲术》,署名叶鸿绩。从文字上看,和《科学一斑》基本相同。不知作者是否和“咸池”为同一人。该书很受欢迎,1919年出第4版。《演说报》1912年也分期刊登了《演说美辞法》,从文字上看,和《北洋学报》基本一致。

图8 《最新实用演讲术》封面

此外,还有几种和《演说美辞法》差不多同时在中国出版的演说学著作,如镜今书局在《中国白话报》(癸卯年十一月十五日)刊登的“新书目录”中就列有一本《演说学》,当在1903年左右出版。这个书局出版的书籍多为日语著作的中译本,从时间上,有可能和晋报馆和《北洋学报》有关联。关东印书局在1906年出版有《演说学讲义》,童益临、高师左编。书内有卷端题,写道:“宣讲传习所演说讲义。”(赵保安1982)其用途和《科学一斑》很接近,所以我们也推测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两本书我们目前尚未能看到,不排除就是《演说美辞法》改名换姓的译本的可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演说美辞法》从写作到在中国的流传作一个简单的描画:

四、 价 值 和 影 响

可以说,中国的现代修辞学研究始于《演说美辞学》的译述,始于1904年甚至更早一两年。这主要基于以下理由。

第一,鸦片战争以来,现代科学各门学科都是从西方直接或间接引入的,所以一般来说可以简单按照时间的顺序确定孰为第一本,孰为第二本。以化学学科为例,一般都认为中国第一本化学教科书于1872年出版,而这是由徐寿译自英国韦尔斯于1859年所著《化学鉴原》(无机化学)(梁碧峰2012:3)。这就是一本译著。如果考虑学术质量和学术价值,可以参照其他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界定。

其他国家一般也都采用这个原则来确定学科的开山之作。如日本的修辞学研究过去一般都从菊池大麓译《修辞及华文》(1879)开始。近年来有的则考虑到演说学著作的重要性,将修辞学往前推远到尾崎行雄译《公会演说法》(1877)。有的更以仅泛泛提到“文辞学”(Rhetoric)的西周《百学连环》(1870)为始。而这些都完全是翻译的著作。

《演说美辞法》是在中国吸收西方新知、科学救国的潮流中被引入的,同《北洋官报》大量刊登的介绍新知的文章与著作一样,都是来自对日本原著的翻译。《北洋官报》刊载的全文翻译的日文原著,很多并没有译者的名字,这也是当时日文汉译状况的一般状态(姜海龙2012)。这说明当时中国人引入这些知识的迫切性,完全不计较个人的名利。所以今天我们也要以中国人是否知道、是否参与了修辞学的研究实践为准,而不是以其中的创新性、版权的归属来作为衡量标准。

第二,虽然说《演说美辞法》是翻译,但也不是机械的硬译,而是经过了不断的加工,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添加了很多中国元素,实现了从介绍到消化吸收到完全的中国化,最终成为一本中国人自己的著作。所以与其说其是翻译,毋宁说是从美国再到日本再到中国的一种修辞学的学术接力。从此,现代修辞学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踵事增华,直至开花结果。

第三,《演说美辞法》被大量转载、改编,大量阅读。清末进士徐兆玮在他的日记里就记载了阅读《演说美辞法》的信息:“读《学报汇编》甲编:方旭《州县学校谋始》一卷、《简便国民教育法》一卷、《拟改普通教育制度论》一卷、《女学与国际之关系》一卷、《修身科教授新法》一卷、《历史教授新法》一卷、《地理教授新法》一卷、《政治地理研究法》一卷、《演说美辞法》一卷、《女学议》一卷。”[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月廿六日至十二月三十日](徐兆玮2013:530)其后《演说美辞法》还不断被采用为各种宣讲教材,推动了演说活动的普及,使演说成为反封建反殖民的重要的斗争武器,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从胡适在纪念五四运动的讲话中就可看出演说在政治运动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教育部且于天安门一带,建筑临时讲台,公开演讲。事后北大停课三天,要求教育部把此临时讲台,借给北大师生,继续演讲三天。演讲时间,每人限以五分钟,其实,每人亦只能讲五分钟,因为彼时风吹剧烈,不到五分钟,讲员的喉咙,已发哑声,虽欲继续,亦无能为力了:因此,各人的演词,非常简括,却又非常精彩。此后在《新青年》杂志上所发表的如蔡元培的《劳工神圣》和我的《非攻》等篇,皆为彼时演词之代表。(胡适 1928)

以《演说美辞法》为开端,涌现出了很多研究演说修辞学的著述。有的强调口语和文章的一致性,如“演说的修词,原与文章的修词是大概相仿的。”(雷靖逆1931)有的则强调其互补性,如“言语一科,以表彰德行,而济文学之穷也。”(马尔腾1911)有的侧重于宗教的宣传,有的则针对政治活动中的讲演以及科学探索中的论争和争辩,涵盖了文艺修辞、宗教修辞、政治修辞、法律修辞、科技修辞等修辞学的所有可能的发展方向。有些还是今天研究比较薄弱的方面。这些演说修辞学的研究应该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受过《演说美辞法》的启迪和影响。

猜你喜欢

北洋学报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致敬学报40年
从报刊角度探北洋时期的民主思想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深空探测学报》
Effects of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on The Morphology and Photocurrent Density of TiO2 Nanorods
Effect of Channel Layer Thickness on The Device Characteristics of Room Temperature Fabricated In2O3Thin-film Transistors
北洋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