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育视野下的文言文教学
2019-01-14赵浩含
赵浩含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创新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新型教育,不仅意味着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或教学内容上的增减,更意味着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创新并非是单一的心理活动,而是高水平的复杂的心理活动[1]。所以,创新教育自然不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教育活动,不仅包括对学生“思维创新教育的培养”,还应该包括“实践创新教育的培养”。换言之,创新教育是一种“知”与“行”相结合的新型教育。
一、语文创新教育的提出
近年来,语文创新教育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对如何进行语文创新教育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如阮美珠提出:(1)教材要用活;(2)方法要灵活;(3)氛围要宽松。[2]赵长慧提出:(1)教材处理的灵活性;(2)教学模式的新颖性;(3)教师素质的综合性。[3]耿红岩提出:(1)营造宽松、民主的人文环境;(2)激励学习主体的创造性参与;(3)实现教学全过程的灵活变通;(4)开展富有人文色彩的思维训练。[4]李梦静提出:(1)更新语文教学观念;(2)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激发教师、学生的创新欲。[5]然诸位学者皆从宏观层面来探讨语文创新教育,却鲜有学者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众所周知,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文言文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故有必要在语文创新教育的视域下对如何有效进行文言文教学作一番深入探讨。
二、语文思维创新教育的培养
思维创新教育是对思维创造性的一种有意识的强化训练,鼓励并帮助学生打破思维的桎梏,不断引导学生加强创新思维意识,激发学生多维思考、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教育的培养总结出如下两种方法:
(一)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一种简单易学且十分有效的思维工具,最初是由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所创造,并且在全世界迅速普及,受到了广泛的肯定与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图文并重的形式,把重点知识、重要内容等根据他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线条的方式相互连接、建立联系,并运用相关图片或改变字体颜色等方法建立记忆链接以达到良好持久的记忆效果。浓缩性、直观性和开放性是思维导图最显著的优点,所以正确运用思维导图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思维逻辑能力的效果。如教师在讲授《陈情表》这篇古文时,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授课。教师可以在课上为学生呈现与之相关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课上学习此图,学生可以快速地理清其逻辑清晰的行文思路,一目了然地得知《陈情表》中李密先“陈”,“陈”的对象是李密和晋武帝;再“表”,“表”是通过苦情、恩情、孝情、忠情这四情来表达。思维导图清晰地展示了苦情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六月失怙,四岁母嫁,祖母抚育;(2)年幼多病,九岁不行,孤苦伶仃;(3)两辈单传,内外无家,形影相吊;(4)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恩情从如下五点进行阐述:(1)查臣孝廉;(2)举臣秀才;(3)当侍东宫;(4)过蒙拔擢;(5)宠命优渥。孝情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乌鸟私情;(2)愿乞终养。忠情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1)生当陨首;(2)死当结草。最后,说明“表”是臣下呈给帝王的文书。课上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并对学生加以有意识的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如同思维导图一样的逻辑清晰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在课上使用,还可以运用在课后,帮助学生自己打开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表明,恰当运用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问题得到快速、较好的解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图1 陈情表思维导图
(二)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法,顾名思义,是一种以逆向思维来获取知识的方法。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发现,通过正向思维向学生传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实词或虚词的含义,教学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和“发展逻辑思维”[6]。因此,在增强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的教学要求下,有必要运用逆向思维法来培养学生文言文的创造性思维。
按照逆向思维法,通过举出一些符合现代语言习惯的句子,让学生对应地改写成文言文,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成绩,亦会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写作能力。例如,在学习判断句式时,在讲解过判断句式的基本知识后,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现代句式,如:雷锋是一个好人。让学生试着将现代句式改写为古代句式:雷锋(者),善人也。通常,文言文句式的学习或翻译都是给出古代句子,让学生翻译成现代句子,学生大都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若采用逆向思维法,死板枯燥的翻译句子就变成有趣的仿照古人说话的仿写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再如,在讲解相关宾语前置的基本知识后,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现代句式,如:不肯顾念我。让学生将其改写成古代的句子:莫我肯顾。这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宾语前置的使用条件,并且准确地掌握实词或者虚词的含义及用法。长期运用逆向思维法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指导,能够使学生逐渐打破常规的学习思维,提升思维创造能力。
三、语文实践创新教育的培养
创新思维固然重要,但若创新思维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就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应重视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举办文言文竞赛活动
班级活动是在班级内有组织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班级集体教育的经常性形式。[7]有效的班级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经常举办不同形式的文言文竞赛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在文言文的竞赛活动中,参与竞赛的学生可以得到一系列学习与锻炼的机会。而作为观众的学生,会被不自主地吸引而高度集中注意力,从中获得知识、开阔视野、增强思考能力。如举办一个以“其”为专题的竞赛活动。(时长1小时)。活动主要分为三部分:
其一,教师讲解“其”的多种基本用法与典型例句(时长20分钟)。例如:其:1.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它)”、“他(她、它)的”、“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2.副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按功能可大致分三类:(1)表示疑问、猜度;(2)表示反诘;(3)表示祈使。如: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其”可译为“恐怕”。3.“其”字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的用法: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4.“其”表指示代词,是远指的用法:可解释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其”字指示代词的用法: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如:今存其本不忍废(《梦溪笔谈》)。
其二,随机抽选20名学生,进行竞赛。为使每位学生都在教师讲授环节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都能有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采取随机抽选两组同学,每组10人参与此次活动的策略。两组同学分为甲组和乙组,每组10人,编号从1到10。教师用文言文出题:其真无马邪?学生用现代汉语举手抢答:是真的没有马吗?“其”可译作“难道”,答对者记一分,以此类推。
其三,教师与学生齐点评。教师先请没有参与此次竞赛的学生进行点评,最后教师进行统一点评和讲解。
其四,公布竞赛结果与下一期竞赛主题。
通过定期举办文言文竞赛活动,学生会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学习相关文言文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再死记硬背。教学实践表明,班级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二)举办文言文专题夏令营,在“玩”中学
夏令营给语文教师提供了一次创新讲授文言文的机会,教师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通过做游戏、唱歌谣、背口诀等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最后达到使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文言文知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如教师欲提高学生运用文言文写作的能力,可以有以下措施:
其一,在讲解过相关的语法知识后,教师可以让两名同学进行“你一句我一句”古今对话游戏法环节。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一句话,如:我不是黄蓉。另一位同学用古文回答:吾非黄蓉也。
其二,在激发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加大对话的难度,教师设定谈话主题,如:试谈论“怎样学习”。两名同学或多名同学就“怎样学习”这一主题,进行“你一句我一句”仿照古人谈话的环节。
其三,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的地方和肯定、表扬运用文言文自如的学生。
其四,教师要求学生课上用文言文写一篇“怎样学习”的短文,要求字数大约100字。
其五,将短文上交老师,再随机发给同学,师生共同品评。
其六,认真修改自己的短文,再次上交老师。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措施,学生不仅能够在游戏中掌握许多枯燥乏味的文言文知识,还能够锻炼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文言文对话能力和文言文写作能力,摆脱了长期以来学生会认不会用的窘境,达到了所学即所用的预期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总而言之,“思维创新教育的培养”和“实践创新教育的培养”作为语文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训练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两方法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交叉使用。教学实践表明,思维导图法、逆向思维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举行文言文竞赛活动、举办文言文专题夏令营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