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整合视角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策略研究
2019-01-14董泽稼王云肖
董泽稼,王云肖
(吉林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目前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缺口巨大,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而高校传统的电子商务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符合我国现代社会对电子商务应用人才的需求。[1]本文从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出发,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及电子商务行业特点,以知识整合与电子商务企业用人需求相匹配为原则,旨在创新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培养契合我国电子商务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人才的有效路径。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行业已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一方面,传统企业的物流体系、支付场景、服务理念、盈利模式等都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强烈冲击,而新兴的电子商务创业型企业也在技术快速更迭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改进经营理念与模式;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正积极引导电子商务产业与行业的快速发展。2016年,国家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电子商务提质升级,推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由此可见,在技术支撑与政策引领下,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将长期处于增长态势。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2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网上零售额7.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2%;全国网络用户购物规模达5.33亿,同比增长14.3%;电子商务直接从业人员和间接带动就业达4250万人。可见,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与从业人员数量巨大。然而另有数据表明,84%的电子商务企业仍存在人才缺口,人员流失率高达20%,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现象仍极为严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作为电子商务行业人才的核心来源之一,与现今电子商务行业庞大的人才需求量相比,对口就业率仅为20%,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电子商务专业也一度被教育部评为黄牌专业,这表明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大缺失。
二、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特点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隶属于两类学院,即经济管理类学院和信息技术类学院。无论隶属于哪一类学院,基本的人才培养特点是相似的,仅在知识结构和培养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一)人才培养特点
1.学科知识交叉融合
电子商务行业的商务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特点决定电子商务人才所需掌握的知识必须是多元交叉的,即以经济管理类和计算机类知识为核心,与法律、金融、贸易等学科知识相交叉,这样才能满足电子商务运营过程中的网络营销、互联网金融、物流管理、网络平台建设等诸多环节的基本要求。
2.知识内容更迭迅速
电子商务作为我国加速推进和完善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国家发展战略的典型产物,其知识更迭的速度远超人们的想象和认识。无论是传统企业向电子商务企业转型,还是计算机技术的介入、消费者购买心理与行为的转变、产品营销方式的创新,都需要相应的新知识作为支撑。
3.实践基地广泛开展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去向以企业为主,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能力提升是企业在招聘时较为看重的。高校普遍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建设校外实践基地,以加强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科交叉平衡点尚未找准
电子商务专业虽然强调学科交叉属性,但在实践中仍然受制于现有师资结构、学科背景等因素,例如隶属经济管理类的学院更倾向于经济管理类知识的讲授,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层面的操作技能培养不足;隶属信息技术类的学院对商务类知识的讲授和案例分析明显偏少。上述情况导致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能力分化严重,无法达到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目标。
2.课程内容设置较为陈旧
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较为陈旧,没有涵盖迅速更迭的知识内容,对电子商务类案例的选取、讲解与时代脱轨现象尤其明显。对于新时代的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学生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其顺应环境、创新求变的岗位技能和发展要求。正如陈德人教授所言,电子商务专业要从单一的课程体系过渡到更能够体现灵活性和能力特色的知识体系,从实验教学过渡到更具社会化和本地化特征的实践教学上来。[2]
3.校企合作开展尚不深入
诸多高校虽然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是部分合作仅仅停留于表面,并未深入开展,在课程设置、校企双向导师的培养等方面仍未建立长效机制,企业与高校的资源并未呈现融合创新的现象。
基于对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的深入分析,笔者在充分考虑其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从知识整合视角切入,充分考虑电子商务企业用人需求,寻找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路径。
三、多维知识整合视角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理论模型
(一)知识整合概念及相关理论
任皓和邓三鸿认为知识整合是指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针对不同来源、层次、结构、内容、形式、规模的知识开展综合、集成、重建的活动,经过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3]胡汉辉、周治翰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是知识整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企业把握住变化中的机会。[4]张庆普和单伟在研究知识转化过程中的知识整合时,提出了研究知识整合的四个方面: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整合,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整合,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整合,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的整合。[5]杨劲松等学者认为知识是学校运作和创新价值的核心资源,知识创新对于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最直接的意义,高校的知识创新力同时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竞争力。[6]李久平等人指出知识整合是对来自不同知识源的知识进行识别、吸收、重构和整合创新的过程。[7]
(二)知识整合模型构建及概念解析
结合上述学者关于知识整合的观点,并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笔者将知识整合理论引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中,将电子商务人才所需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架构维度、知识边界维度和知识产出维度,并对每个维度的内涵进行详细分析。
知识架构维度,是指知识组成的基本单元以及这些单元间的相关关系。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学科紧密交叉,其知识架构应由计算机、信息管理、商务、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组成。电子商务企业不同部门间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是不同的,但又是相互关联的,因此知识架构的搭建要符合电子商务企业不同部门的需求。
知识边界维度,是指知识延伸的广度与深度。在同样的知识单元中,由于教师的水平、学校教学软硬件存在差异,学生个体最后的知识边界是有差别的。电子商务在中国起步较晚,国内的电子商务类教材与国外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大部分教师受制于语言、翻译、阅读等障碍而放弃使用国外教材,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有限,即学生的知识边界变得狭小了。
知识产出维度,是指知识转化为有效生产力的效率,即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衔接度和契合度。目前,电子商务人才与其岗位需求不匹配现象是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融入企业的电子商务项目中,知识产出效率低下。对知识的熟悉和对企业实践项目的陌生成为当下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矛盾点。
(三)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模型构建及解析
根据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特点以及电子商务企业用人考量标准,笔者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特点进行了三个维度的划分,分别为岗位需求、质量效率和胜任能力。
岗位需求,是指企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应聘人员必须具备的某种能力,应聘人员应该对这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内容、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有所了解。这是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的最低标准。
质量效率,是指能够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减少企业培训的时间与费用,将自身知识转化为企业价值的效率。
胜任能力,是指通过企业相关技能的培训,学生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并完成某个岗位工作内容的能力。
(四)知识整合与电子商务企业人才需求匹配模型构建
在对电子商务知识体系进行维度划分并对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充分分析的基础上,以知识整合各维度与企业人才需求特点相匹配为原则,建立知识整合与企业人才需求匹配模型(图1)。在知识架构维度,从计算机基础、信息技术、商务、经济管理知识的有效整合等方面展开;在知识边界维度,从国内外理论知识及实践案例的有效整合等方面展开;在知识产出层面,从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整合等方面展开。
图1 知识整合与企业人才需求匹配模型
四、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一)丰富知识架构,满足电子商务企业基本用人需求
在知识架构维度,首先要丰富课程类别。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商务、经济管理类知识的课程设置缺一不可。在调研分析电子商务企业不同岗位的用人需求后,结合专业自身资源,如师资情况、学科优势、地域环境等,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可以有所侧重,部分课程还可以通过外聘教师的方式进行授课。
其次,要注意不同类别课程的完整性与各部分间的衔接性。比如,可以在不同课程中引入同一个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案例,分别从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商务、经济管理类知识的视角来讲授,让学生明白企业运营的整个流程与相关问题的对应解决办法。在不同的课程中,知识点的多少与内容的深浅可以由教师来设定,使学生既可以全面掌握不同类别的知识,又能够有侧重地掌握某一具体方向的知识。在求职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完全胜任某一岗位,也可以通过较短时间的学习胜任其他岗位,这是显著降低就业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拓展知识边界,保障电子商务人才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知识边界维度,适当引入国外经典教材,增加双语教学授课比例。我国的电子商务市场具有特定的国情和特征,完全脱离中国市场而学习国外的理论是不切实际的。在特有国情和环境下,将国外理论融入课堂是扩充知识边界的有效方式。在使用国外教材授课时,应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这在无区域限制的电子商务全球化时代非常重要。
此外,课堂讲授要从纯理论灌输向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转变,逐步加大实例在授课环节的比重,以激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动力和兴趣。在案例选取中,要做到全面性和层次性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将看似不变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不断变化的、不同类别的电子商务企业运营之中。培养方式的转变能够有效缩短学生进入企业的培训适应期,大幅降低企业的人员培训成本,提升学生入职后的工作效率。
(三)加速知识产出,提升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工作胜任能力
在知识产出维度,首先可以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引入企业导师进入课堂授课。鉴于企业导师的特殊角色和工作性质,可以采取集中授课形式,以企业实际项目为导向,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应用水平。
其次,可以采用与知名企业下设的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当下诸多企业以自身的企业属性及经营范畴为蓝本,以企业自有员工为讲师,开设培训机构,其目的是更好地将企业宝贵的实践经验以更加系统的形式传授给所需的人才。高校与此类机构合作,能够迅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最后,可以引入模拟仿真软件,进行虚拟教学和实践类课程教学。仿真软件具有较好的企业模拟特性,能够虚拟企业的岗位任务、运营流程、资源调配、战略规划等,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切实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与政策指引下,电子商务必将快速、持续、深入地发展。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作为电子商务高端人才输出的主体,应充分考虑市场特征和企业需求,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具备适时调整的能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