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以生为本”成为“低效德育”的遮羞布
2019-01-14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已经成为职教人的共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德育教师努力贯彻“以生为本”的课程核心理念,推出了各种教学改革举措,力图提高立德树人实效。但是在热闹的课改中,一些打着“以生为本”旗号的怪相也相应而出。
一、以学生的“喜好”来取舍教学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等教育内容,每节课都有教学大纲规定的相关内容和应该达成的知、情、行三维目标,但在课程实施时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生本化再加工。于是,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大刀阔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以课时紧张和学生不感兴趣为由,将经济、政治制度和政策等教学内容直接从课时安排中删除了。
学生不感兴趣就不教,这个理由能站住脚吗?首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随意取舍违背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建构出现了断层。其次,就兴趣而言,学生的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德育课程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培养目标而精心设置的,只要教师教学设计得当,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是可以实现的。最后,此举具有“负德育”的效应。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而教师以学生“喜好”为由舍弃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正是承载着这部分使命,教师如此处理教学内容,从表面来看是违背了国家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没有完成国家要求德育教师履行的职责。但危害更大的是教师如此“身教”传递给学生一些不良信息:一是遇到有难度的工作任务就虚与委蛇,这与德育教学内容中职业道德模块大力提倡的“工匠精神”背道而驰;二是国家的法规,只要没人检查,就可以随意违背,这与德育教学内容中法律模块强调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精神相违背。身教甚于言传,要让学生成为怎样的人,就应该让学生过上怎样的生活,教师的教学无规可循,随意而为,对于学生的成人成才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二、以学生的“关注”来选择教学素材
德育教学要有效,必须回归鲜活的实际生活,恰当地导入教学素材是引领学生从现状“此岸”到达教学预设目标“彼岸”的桥梁。德育素材来源丰富,形式多样。《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原则,部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以此为依据,将选择素材的重要依据确立为对学生的“吸睛”作用,即所谓“爱着学生的爱,关注着学生的关注”。在这样的观念指引下,相当一部分教师导入德育素材时片面追求素材内容的新、特、怪,忽略素材内容的典型性、教育性和适切性,导致课堂上出现了以下现象:一些情节曲折的影视、游戏产品素材激发了学生对素材本身的兴趣,忽略了学习任务本身;一些迎合学生小众的兴趣类素材本身过于复杂,对素材本身的熟悉占用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等等。
三、以学生的“活动”来设计教学方法
主体育德、活动育德、实践育德是第三次德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育德方法,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课程核心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以职校生知识水平低、喜欢“做中学”为由,设计了大量热闹的教学活动,以“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作为一节德育好课的评价标准。于是,一节45分钟的德育课,学生有大半节课在做体验游戏,教师不再讲知识点,而是让优秀的学生当小老师;更夸张的是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教师成为旁听者和组织者。
这样的课堂确实“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了,但热闹的活动背后存在着以下两类问题:一是活动只是现实生活经验的再现。活动前导语不明确,活动中管理不民主,活动后研讨分享不充分,导致活动既不能帮助学生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也不能给予学生新的体验和能力的训练;而部分内容流程化、管理专制化、结果理想化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甚至生成了与教学预设相左的体验,妨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二是以个别或部分优秀学生的活动来代替全体学生的学习活动。部分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只安排部分学生进行小品表演或者游戏体验,这往往导致其他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而部分以小组合作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学生活动,往往采用“拼盘式”合作形式,即将教学内容分块,各组成为某一教学内容的“专家组”,通过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来教会其他学生,但在实施时,几乎就是用优秀学生的讲课来代替教师的讲解。虽然优秀学生的讲课内容应该是经过教师把关的,但是再优秀的学生,其讲解和反馈能力都比不上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所以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破除以上种种怪相,切实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笔者认为要大力贯彻落实“基于标准的教学”这一课程实施要求。“以生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让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教学的所有环节都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作为国家统一下发的《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其具体内容正是国家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需求的体现,是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新人服务的。因此,贯彻落实课程教学大纲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应然要求。当下,每位德育教师都应确立基于教学大纲的课程实施意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学习目标;基于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和重组;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注重教学评价设计,把握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做出教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