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松动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分析
2019-01-14李强王云飞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李强 王云飞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医院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松动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从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0例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松动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工作,对退针距离和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针尾部弯曲度、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行手术治疗期间,合理增加克氏针尾部弯曲度、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对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进行有效控制,能够使克氏针松动率下降。结论:此次研究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松动的原因,致力于降低克氏针松动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髌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在全身骨折中,髌骨骨折率为1%,大部分髌骨骨折需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进行治疗[1]。在众多手术术式中,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式始终是首选髌骨骨折治疗方法。然而,患者行手术后,克氏针松动的情况很容易出现,且皮肤的刺激疼痛感明显,感染率较高,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2]。由此可见,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20例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松动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并分析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松动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及20例患者家属知情后开展研究,随机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20例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松动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20例患者中,年龄为22~69岁,平均(48.75±6.73)岁,男女分别为12(60%)例、8(40%)例。其中,6例下极撕脱骨折、9例粉碎性骨折、5例横形骨折。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髌骨骨折,接受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且术后有克氏针松动情况,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参与研究。
1.2 方法
对20例患者X线片进行收集,使用计算机中的inf initi系统软件对患者行手术后的即刻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针尾部弯曲度、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固定前的克氏针退针距离进行测量[3]。
文中涉及的有关数据在计算以及整理时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为数据表现形式,χ2和t值为数据检验形式,组间数据经过比较后,如P<0.05,则说明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inf initi系统软件测量结果显示,克氏针的退针距离是(10.13±4.67)mm,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是(11.53±0.68)mm、针尾部弯曲度(113.27±3.84)°、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17.37±1.69)°。将因变量选择为克氏针的退针距离,而自变量则为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针尾部弯曲度、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完成Pearson相关分析。经分析后,克氏针的退针距离和针尾部弯曲度、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是负相关关系,和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是正相关关系。
3. 讨论
对髌骨骨折进行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保证关节面能够达到解剖复位,并且与伸膝装置进行有效固定,有效降低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在横形髌骨骨折治疗中,通过对克氏针张力带钢丝的运用进行固定,可以使张力有效地转变成压力,张力带原则明显[4]。通常情况下,行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的过程中,克氏针最佳的位置就是从髌骨底沿着髌骨纵轴顺行且平行地打入,具体的位置应在髌骨的中后三分之一且与髌骨面距离5mm。同时,克氏针的近端弯度应为180°且与骨面紧贴。另外,针尖穿出髌骨下极的长度不应较长,最佳长度应控制在3~5mm。
在此次研究中,克氏针的退针距离和尾部弯曲度之间的相关性最高,能够满足手术的具体要求。然而,在手术期间,对以上要求的关注度并不高,所以影响了弯曲度。在克氏针尾部弯曲度越小的情况下,针尾部的弯曲部分位于针体垂直方向实际投射的长度就会随之加长,也使得克氏针的尾部拔出难度增加。
长期以来,结合临床治疗经验,在克氏针被打入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其方向进行调整,并且从髌骨的内上区域向外向区域打入[5]。这种打入的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克氏针发生松动的几率。在以上研究中发现,克氏针的退针距离、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夹角越小,实际的退针距离就会越大。当股四头肌处于收缩状态下,在退针的时候,针尾部会受到拨出力的影响。另外,在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之间存在成角的情况下,克氏针同样需承受其体部和髌骨隧道壁抗拔出时所产生的反向摩擦力。结合力的分解情况,此夹角越大,实际的摩擦力就会越大。同理,如果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越小,那么在退针的时候,克氏针所受合力就会增加,退针几率也会随之增加。
在实际操作期间,克氏针的针尖预留不应过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针尖过长,很容易在术后功能锻炼的过程中发生针尖部位有局部疼痛感的情况,甚至会出现红肿,软组织刺激症状明显。在此次研究中,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克氏针退针距离和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具体来讲,克氏针的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越长,那么退针的距离就会越大。究其原因,患者在伸膝的时候,髌韧带与周边组织很容易使露在髌骨外面的克氏针针尖部位产生向近端退出作用力,与此同时,胫骨的背侧骨面还会与长针尖相互抵触,最终生成退针方向力。所以说,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越长,那么克氏针的针尖外露部分就越多,使得退针的几率显著提高。
综上所述,髌骨骨折患者行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后,克氏针松动的主要原因就是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针尾部弯曲度、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且克氏针松动和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与针尾部弯曲度、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呈负相关关系。由此证实,在行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的过程中,需合理地调整克氏针尾部弯曲度,同样也关注克氏针和股四头肌轴线夹角的调整作用,适当地增加两个夹角的度数[6]。另外,需对针尖到髌骨下极距离加以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术后克氏针松动的几率降低,不断改善患者的髌骨功能与临床症状,全面优化预后效果。
但仍需注意的是,此次研究纳入的样本较少,要想不断完善并充实研究结果,仍需在后期研究中,有效扩大研究样本的规模,深入研究髌骨骨折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后克氏针松动的原因,致力于降低克氏针松动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在短时间内恢复患者的髌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