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气九法探微*

2019-01-14帅,张

天津中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理气脾胃教授

师 帅,张 磊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天津市河东区中医医院张洪义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天津 300160;3.天津市河东区东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 300162)

气的正常运行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列举9种过度的情绪引起气的运行失常,从而导致疾病。气能够以升降出入的形式正常运行,才能使人的精神、情绪、功能得到保证。《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一旦升降出入失常,就会引发各种疾病。如脾气郁滞,易患胃肠动力障碍;肝气不舒,易患肿瘤、甲状腺炎、抑郁、失眠等[1]。另外,研究表明气的运行失常与冠心病[2]、心脏X综合征[3]、血脂异常[4]、经前期综合征[5-6]存在较密切的关系。

天津中医药大学张洪义教授擅长运用理气法治疗临床杂症,兹将张教授常用的理气方法、相关方剂、经验药物等进行总结,希望对理气法的理解或运用有所裨益。

1 疏肝理气

1.1 临证选方——柴胡疏肝散 柴胡舒肝散为张景岳所创,原方以四逆散为根本,加入香附、陈皮、川芎等兼行气血之品,专为痛症而设,张教授临证中常将之化裁为柴胡、白芍、青皮、香附4味,将原方陈皮、枳壳、川芎易为青皮一味,更去甘草之缓,使效力专于疏肝。张教授常用之于肝气郁结,失于条达之中年女性。《素问·举痛论》谓:“怒则气逆”,郁怒每使气机上逆,故运用之时,柴胡、白芍常等量而伍,以柴胡劫肝阴,白芍能滋补兼制其升亢之性。另外,中年女性天癸将尽,经水枯竭,张教授常从滋水涵木的角度,在本方基础上酌增补肾之品,如仙灵脾、巴戟天、杜仲、续断等,避免攻伐伤正之虞。

1.2 经验用药——佛手、香橼 佛手、香橼皆能疏肝行气、和胃化痰,张教授每于疏泄肝经或调和肝脾时辅佐而用。两药虽与青皮、陈皮、枳实、枳壳等相近,但性味与功效仍有细微差别。佛手、香橼味酸入肝,兼能调脾,诸性和平,又能化痰止咳,不同于上述诸药偏向一隅,故张教授赞之“中和之品”,常于慢病久服或胃气不足时使用,避免伤及正气。

2 滋阴理气

2.1 临证选方——百合汤 行气之药,多辛温之品。辛味易燥,走窜伤津;温性化火,灼热动血。于病久虚滞之时,独用行气,如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张仲景每以攻补同施之法,徐徐图之,如治疟母,用鳖甲煎丸,有厚朴、紫葳、大黄之消,亦有人参、阿胶、芍药之滋;如治虚劳,用大黄廿虫丸,虻虫、水蛭峻逐旧瘀,地黄、芍药填补新血。

张教授师法先贤,考究诸方,遴选《时方歌括》百合汤,取百合、乌药二味,行而不燥,滋而不腻,启上宽中,宣肺通心。张教授常将此方用于胃脘胀痛、心悸不寐见于阴虚气滞者,亦用于久病情志不遂者。另外,对宗气不足,阴阳两虚,胸闷气短者,张教授用本方常重用百合至30 g[7],并佐以少量桂枝,使百合之阴滋而能化,肺叶宣展,毕其助心行血之功。

2.2 经验用药——熟地黄、砂仁填补肾阴,张教授常用大量熟地黄以峻补,不虞滋腻之患,秘诀在于砂仁。郑钦安谓砂仁“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故而与熟地黄同用之时,除荡涤中焦外,亦有潜阳封髓之意。明·张景岳享“张熟地”之美誉,常以砂仁拌熟地黄而用。今张教授于处方中同用,避免临时炮制可能引起的诸多问题,一般情况下熟地黄∶砂仁的剂量比约为3∶1。

3 消积理气

3.1 临证选方——加味枳术丸 枳术丸源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枳术汤”,原方用枳实七枚、白术二两,用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后经张元素变化剂量,更用荷叶裹烧饭为丸,专调饮食停滞,腹胀痞满。张教授调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常以枳术丸为基本方,合以川黄连、龙胆草、清半夏等。在实际应用时,考虑慢性胃炎病久多虚,故常易枳实为枳壳,少量而用,效缓宜于久服;更将白术炒用,量大性燥,运脾不失补益。加黄连、半夏,取半夏泻心汤之意,苦辛合用,通降胃腑;佐以龙胆草,源自张教授“脾胃肠疾患重视调肝”的观点[8],通过“泻肝木”达到“和中土”的目的。

3.2 经验用药——槟榔、莪术 二药化裁自《杂病源流犀烛》化积丸,均能消饮食之积,理气血之郁,然槟榔在气分,重在荡脾胃积滞;莪术入血分,重在化血瘀癥坚。张教授常用于胃肠动力不足或脾胃久病不运者。另外,槟榔常炒焦而入,以利中脘;二药多等分而用,气血同行。

4 温中理气

4.1 临证选方——厚朴温中汤 《素问·异法方宜论》谓:“脏寒生满病”,在临床中,腹部胀满常常由于中脏虚寒引起,《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亦有“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这样的观点。若性属虚寒,则应事补益,如理中汤、小建中汤等;若寒性凝滞,运化减缓,气机不利,湿邪停留,郁于中焦,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胀横生,此时宜温通中阳,燥湿除满,散寒理气为法,张教授常用厚朴温中汤加减进行治疗。寒湿能阻滞气机,故温中理气之妙,在乎除湿。吴鞠通于《温病条辨·下焦篇》谓:“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本方干姜、橘皮、生姜同用,是遍除三焦之水湿,而留升降出入之道路。因本方过于温燥,张教授常常嘱咐患者病去即止,不可多服。

4.2 经验用药——草果、荜拨 达原饮以草果温化浊痰,缩脾饮用草果祛暑、湿邪,均说明草果具有温化中焦,祛除秽浊之功,而荜拨尤擅于散寒行气,《本草衍义》谓之:“走肠胃中冷气,呕吐,心腹满痛”,两者相伍,草果纵而温煦,荜拨横而行散。是以腹中寒聚湿留,张教授常以草果、荜拨以温而行之。然两药性均燥烈,损耗元阳,暗伤脾阴,故多用于实证,且不可久服。

5 活血理气

5.1 临证选方——丹参饮《灵枢·痈疽》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此处“泣”指“凝滞”之意。当血液在经脉中的运行出现障碍,则会引发一系列疾患。心主血脉,久病内虚,搏动无力;脾胃衰弱,运转不及,气滞胃肠,均会产生瘀血,滞留经络,刺痛为患。

张教授往往会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时方歌括》丹参饮,并且常重用丹参至30 g,檀香、砂仁剂量较小,一般在6~12 g之间,且运用砂仁时不后下,取其味厚入血脉之效。丹参兼具通补之功,然性偏寒凉,以檀香、砂仁之辛温可以中和。檀香价格较贵,药房周转缓慢,张教授运用之时也常以降香、沉香代替。

5.2 经验用药——川楝子、延胡索 二药实为古方“金铃子散”,亦为张教授临证所常用的对药。川楝子疏肝气,平肝火,行气助延胡索以活血;延胡索化瘀血,止疼痛,辛温制川楝子之苦寒。两药通调气血,疏泄与活血同用,亦能调摄肝藏血之功,使周身血液运行正常,收藏有度。

6 通络理气

6.1 临证选方——小活络丹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治》中提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肢体出现麻木不仁的状态,往往由于风、寒、湿、痰、瘀、虚等多种因素引起,且多相合为患,如《素问·痹论》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因此,在治疗痹证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各种致病因素,全面着手。张教授习惯应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小活络丹”加减治疗痹证。因痹证患者常常具有病程冗长、虚实夹杂、治疗周期长的特点,张教授在运用制川乌头、制草乌头时剂量均小于6 g,且久煎45 min以上,避免长期服药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以胆南星代替天南星,减毒之余,以胆汁之寒制约乌头燥烈之性。全方以乌头、地龙疏通经络,乳香、没药理气活血,兼以胆星攻逐痰邪,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肢体经络病证的治疗,常常收效甚佳。

6.2 经验用药——九香虫,绿萼梅 叶香岩《临证指南医案》谓:“久病入络。”长期病变易引起局部血运不畅。如慢性胃炎日久,则血络瘀阻,气滞中焦,脘腹胀满,嗳气不休,张教授常用九香虫、绿萼梅作为辅助药对,缓解症状。《本草纲目》谓九香虫能“治膈脘滞气,脾肾亏损,壮元阳”,因其虫类擅行擅通,对开通脾窍有不可替代的功效;绿萼梅和胃之余,兼能疏肝,更助脾胃之运化。两药合用,则肝气疏达,脾胃和顺,木土调匀,气散络通。

7 解表理气

7.1 临证选方——香苏饮《素问·评热病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生虚滞,营卫失和,玄府空虚,易感外邪。张教授以治疗脾胃疾患为主要方向,门诊患者遭逢外感,则多表现为内外同病。脾胃虚弱,运化不利,气滞在里;风寒外袭,腠理疏松,邪气在表。张仲景虽云“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但若对于内患未久,或虽久不重者,未尝不能和之于同法,一战而功成。张教授对于此等情况,多以香苏饮表里双解。香附、苏叶理气之余,俱有解表之功,能见于“十神汤”等治疗时行感冒的名方,且香附疏理肝木,陈皮运化脾土,二药颠倒,调平中焦;苏叶居中,通利胸腹,加以甘草炙用,和中益气。感伤内外,俱堪施行,洵为良方。

7.2 经验用药——香薷、白扁豆 风寒之外,亦有暑湿为患。暑邪袭表,则“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脉弦细芤迟”,吴鞠通认为此时若“汗不出”者,则应以新加香薷饮主之。张教授参考吴鞠通治张仲景“中暍”之法,取方中最重要的香薷、白扁豆二味,作为外应暑湿,内和脾胃的常用对药。香薷解表,化在里之湿;扁豆清暑,健中焦之运,《本草新编》谓之能“下气和中”。张教授用于暑月挟表证者,多起效迅速。

8 化痰理气

8.1 临证选方——射干麻黄汤《素问·经脉别论》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若水液运行失常,停而成饮,聚饮成痰,阻滞气机,则宜用化痰理气之法。明·李士材《医宗必读·痰饮》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阻气滞,最关乎肺脾,上发为咳,喉中挟痰,中见闷窒,咽阻不畅,久易作喘,声如水鸡。张教授常从肺脾入手,化痰理气,温化水饮,惯用射干麻黄汤加减。本方出自《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症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原治咳喘并作,寒饮停肺。张教授运用之时,常易生姜为干姜,功专上中二焦在里之饮,又常入京川贝,与紫菀、款冬花相伍而用,全方温脾化痰,宣肺行气,取效于呼吸道症状明显者。

8.2 经验用药——前胡、白前 前胡、白前皆有化痰之功效,然前胡偏于宣通气滞,兼能表散风寒,合肺之宣发,《名医别录》谓前胡:“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对于胸腹部位的气滞痰结有良好效果。白前则偏于下气,合肺之肃降,《日华子本草》认为其擅长“贲豚肾气,肺气烦闷及上气”。两药一宣一降,肺之宣降得宜,则气顺水行,痰浊自消。

9 祛湿理气

9.1 临证选方——三仁汤 痰饮水湿为患,虽属同源,性质各异。湿邪滞留,源自太阴,遍及三焦,流诸全身。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谈及湿邪时有言:“其在人身也,上焦与肺合,中焦与脾合,其流于下焦也,与少阴癸水合。”湿邪壅遏,气机停留,张教授每遵温病准绳,宣泄三焦,不论长夏深秋,均以三仁汤处之。三仁汤上以杏仁复宣降之机,中用半夏、薏苡仁开运化之枢,下事滑石通开阖之路,内有白豆蔻、厚朴行气滞,外有通草、竹叶助行水,今张教授不仅用于湿温,亦施于太阴湿土诸般气滞湿留之症,且运用之时,常加生甘草,一则补脾胃,襄助水液运化;二则和诸药,缓制燥烈之性;三则合滑石,共成六一之法。

9.2 经验用药——太子参、白豆蔻;藿香、佩兰《温病条辨·上焦篇》谓:“暑必伤气,最令表虚。”张教授宗于吴鞠通暑湿内伤之说,强调在长夏治疗内科疾病之时根据“因时制宜”的原则,注重“湿”之为患及“气”之不足,选用太子参、白豆蔻配伍使用。《素问·奇病论》曰:“治之以兰,除陈气也。”即指佩兰有避秽化浊之功。叶天士亦在《外感温病篇》提到:“土有余也,盈满则上泛,当用省头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则退。”暑湿之季,中土有余,张教授亦常将佩兰与藿香同用,外应炎暑以避秽,内和脾胃以化湿,于今时“余食赘形”之众,颇有良效。

理气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张教授所用理气九法以古籍文献的思想为指导理论,涵盖长期临证所积累的经验,主要特点包括重视“中和”、强调“脾胃肠疾病重视调肝”、提倡“以通为补”[9]等,在药物使用的组成、剂量、配比等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对目前临床疾病的中医诊疗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理气脾胃教授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浅谈朱熹理气论
活血化瘀理气类中草药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对朱子理气关系论的重新考察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