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人心理健康在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差异

2019-01-14罗美丽任滨海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健康状况居家养老

罗美丽 任滨海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情况对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综合分析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生活居住环境等进行优化,是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1~3〕。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与身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密切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改善,能够使疾病发生的概率和发展的程度得到有效控制,为家庭和社会减缓医疗卫生压力。在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居住和生活环境因素是关键性影响因素之一,老年人接受何种养老模式对其心理健康将会产生不同影响〔4〕。目前,在我国的养老模式较为常见的有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等方式,对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能够为养老模式效用和价值的评价提供良好的基础,为我国养老工作的完善与创新提供条件〔5〕。本文对比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在不同养老模式下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分别从养老机构和社区家庭中各选取110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入组老年人分为居家组与对照组。居家组男49例,女61例,年龄60~98〔平均(76.45±4.42)〕岁。对照组男48例,女62例,年龄60~97〔平均(75.64±5.01)〕岁。纳入标准:①均签署由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的《知情同意书》;②年龄≥60岁;③无语言表达能力障碍。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疾病需要长期卧床者;②患有精神系统疾病和认知功能障碍者;③患有老年痴呆者;④语言功能障碍者。两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养老模式 对照组实施机构养老模式,由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饮食起居、生活护理、清洁卫生及健康管理等综合服务,子女和家人可以定期到养老机构对老年人进行探望。居家组实施的是居家养老模式,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养老资源,是将子女养老与自家养老的方式进行结合,将家庭作为养老工作的核心,同时在社区等专业化机构的服务保障下,对老年人实施全方位的养老服务。

1.2.2研究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医务人员开展问卷调查活动,一方面,收集入组老年人的年龄、身高、配偶及家庭状况、文化程度、疾病情况等基本信息;另一方面,使用老年抑郁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老年心理健康问卷对入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要注意对受调查人员的隐私信息进行保护,调查完成后当场收回问卷,并及时对问卷数据信息进行录入,避免发生重复和遗漏的状况。

1.3观察指标 使用老年GDS对两组抑郁情况进行评价,量表包含30个条目,均以“是”“否”为答案,总分为3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抑郁程度越严重,0~10分为正常范围,表明无抑郁,11~20分为轻度抑郁,21~30分为中重度抑郁。使用SAS对两组心理焦虑情况进行判断,量表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为1~4分,总分0~80分,分数越高表示焦虑程度越严重,0~49分为正常范围,50~59分为轻度焦虑,60~80分为中重度焦虑。使用老年心理健康问卷对两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分,从情绪、性格、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5个方面进行评分,问卷共包含50个条目,均以“是”“否”为答案,总分为50分,得分越多,表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χ2及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抑郁发生情况比较 居家组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抑郁发生情况比较〔n(%),n=110〕

2.2两组焦虑发生情况比较 居家组焦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焦虑发生情况比较〔n(%),n=110〕

2.3两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两组认知能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居家组情绪、性格、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居家组心理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分,n=110)

3 讨 论

老年阶段身体技能开始退化,各项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导致老年人发生疾病的概率增加,并且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不仅会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的经济和医疗压力,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产生影响〔6~8〕。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与其生活质量具有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因素导致的疾病成为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在当下的社会中,老年人自身、家庭成员及社会等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认知与重视均严重不足,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发现时间较晚,导致不同类型的老年心理精神疾病产生〔9,10〕。老年疾病当中有半数以上的疾病是由老年人心理问题导致的,精神关怀的缺失成为大多数老年人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注与优化,是关乎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现代社会中,部分子女由于工作、下一代及居住空间的等因素的影响,将老年人交由养老机构进行照顾,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身的压力,又能够使老年人能够接受合理的养护措施〔11,12〕。老年阶段人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均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身体功能减退、疾病频发、社会功能丧失、生活孤独单调等因素,使得老年人极易产生抑郁、焦虑和低落等负性情绪,当这种负性情绪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调节和抒发时,将会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形成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养老机构在身体健康等方面能够对老年人实施针对性的护理,但其对心理状况的灌注和重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13,14〕。同时,养老机构模式下,老年人与家属见面和交流的时间十分有限,老年人会产生思念和孤独等负性情绪,加剧抑郁和焦虑情况的发生。另外,我国大部分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具有较强的抵触情绪,在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下,不愿意对新的环境进行适应,在情绪、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出现消极和抵触情绪,逐渐发展下去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80后和90后逐渐进入结婚生子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计划生育等因素的影响,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导致家庭的养老压力较大。与此同时,我国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养老机构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不能够满足社会养老需求〔15〕。民政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1 000名老人具有的养老床位数量不足26张,导致养老机构的居住空间和环境存在很大不足。同时,由于数量上的缺失,质量相对较好的养老机构费用普遍较高,无法满足一般家庭的养老需求。另外,养老机构人员专业性不足、人文关怀较差等因素导致养老机构模式下,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较差〔16〕。除此之外,由于养老理念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此社会背景下,居家养老模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知与重视,将家庭作为养老工作的核心,并在社区及医疗卫生等部门的依托和保障作用下,从身体健康和心理情绪两个方面对老年人实施护理,能够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本研究表明,相较于养老机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起到更加有利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老年人发生焦虑和抑郁的概率,还能够有效地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居家养老模式进行研究与优化,是促进我国老年人身心健康发展与养老事业进步的重要途径。

猜你喜欢

健康状况居家养老
养老生活
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