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2019-01-13张晶
张晶
【关键词】数学课堂;时间;空间;话语权;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9)89-0074-02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句话我们并不陌生——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理论中的重要观点之一。既然是“还”,就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数学课堂原本就属于学生,这是他们探索发现的园地,学生理应享有自主权;二是课堂实践过程中有教师常常忽略对学生作为“人”的关注,仍存在“占用”课堂的现象,“有教材无人”“有知识无人”“有教案无人”等情况时有发生。
一次,参加一个教研活动,一位教师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某教师教学苏教版一下《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退位)》一课时出示了一道题——38-9=?。学生很快求出了答案,也比较清晰地说明了算理:个位不够减,需要从被减数的十位退1作10,然后和个位的8相加,18-9=9,十位被借走了1个10,还剩2个10,所以38-9=29。
在叙述算理时,小A同学的思路与众不同:“我是这么想的,个位8-9不够减,就先用9-8=1,然后再算十位30-1=29……”
台下的学生面面相觑,教师也愣了。不过,最多3秒钟后,教师潇洒地一挥手:“嗯,你的想法下课再说吧!请坐。”小A迟疑了一下,坐下了,没有得到肯定的他显然有些不开心……
上例中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中并不鲜见。如何站在儿童的立场教数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下面,笔者结合上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尊重差异,把时间还给学生。
上例中,教师在突发情况出现时做出了自认为正常的决定,这是不少教师的一种惯常思维和做法。旁观者往往能更清楚地看出问题——教师倾听、等待的时间太短。小A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时,教师的等待时间只有3秒左右,瞬间就做出了评价,“下课再说吧”基本上是不了了之的遁词。从这点上说,没有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和表达,“思维真正发生”就是一句空谈。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短时间内教师往往难以及时给出合理的解释是常有的事,如何应对?这两种方法不妨一试:一是坦诚以待,教师放下面子,耐心倾听,和小A交换想法,一起探讨;二是顺水推舟,顺势把问题抛给更多学生,即由个体静态的独立思考到小组(全班)动态的对话交流,创造不同观点之间积极碰撞与磨合的机会。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笔者更欣赏后一种方法,有时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小A可能会成为课堂上那个催生更豐富数学思维的化学试剂。
2.乐享其成,把空间还给学生。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习知识的过程应是学生发挥独立性和自主性,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及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的小学数学课堂在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但一些教师还是“堂主”,虽不至于“一言堂”,但课堂的发问权、评价权等基本上没有脱离教师的控制。我们常发现,有智慧的教师往往很“懒”,知道如何适度地“退”和“让”。因此,数学教师学会在课堂上做一个有心的旁观者,未尝不可。上例中的教师也许可以这样应对:“小A,你的算法有点意思,可是其他小朋友不是很明白呢。你愿意做个小老师到讲台上来和大家说说吗?”“同时,老师也想对其他小朋友提出要求,大家先认真听小A讲完,然后说说有没有听懂,你可以复述他的算法,可以向他提问,也可以补充,还可以比一比你的算法和他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要让课堂更开放,要打开学生学习的空间,需要教师长期的努力、坚守和探索。要当个旁观者并不轻松,课堂上教师的“退”“让”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课堂文化。现在的课堂上还普遍存在学生执着于“我是怎么想的”而不愿倾听同伴的发言,教师执着于“我是这么预设的”而刻意回避意外的生成的现象。数学课堂上需要真正的合作、交流、倾听和对话。学生的思维要进阶,首先教师要进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走上讲台与同伴自信分享、交流,这既是鼓励、引导,亦是一种积极评价。
3.点亮思维,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特别想听小A详细解读自己的想法,可惜那节课上错失了让他进一步表达的机会,但笔者依然能感受到这个小脑袋里蕴藏着大智慧。小A到底是怎么想的?这种算法究竟有没有道理?一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负数的知识,他的算法中却蕴含着负数的意义。38-9=?——个位上8-9=-1,十位上30+(-1)=29。其中的道理简单说就是:38-9的个位8-9不够减,还少1就得30;反过来9-8不仅够减,还多了1。多算的数要减去,所以要从30里面再减1,得29。同理,如果是25-7=?,也可以用这种思路去做:个位上5-7不够减,少2个得20;反过来,用7-5=2,再从20里减去多出的2,得18。
学习就是相遇与对话。德国教育家克林伯格的“教学对话原理”认为,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我们应把握好教学的核心问题和环节,创设机会,给予学生对话的权利,引导其从言之无物到言之凿凿,充分表达、交流、争辩、碰撞,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有人愿听,从而对知识产生认同感并作出创造性的解读。
总之,数学学习过程既是积累知识、掌握方法、运用和内化的过程,也是数学思维不断提升的过程。数学课堂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只有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才能让每一节课都充满生机和乐趣,这也是课堂的意义所在。
(作者单位:南京市瑞金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