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2019-01-13吴洁牛彦飞

教育与职业(上)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驱动

吴洁 牛彦飞

[摘要]文章以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研究主线,通过分析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发现存在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创业师资不足等问题,并提出要健全组织结构和制度建设、加强师资拓展和培训、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加强统筹管理,由此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创新驱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作者简介]吴洁(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牛彦飞(1980- ),女,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河北  石家庄  05008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及科普专项“创新驱动背景下河北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8457617D)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3-006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创新中国”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创新之道,唯在得人”,为创新创业人才培植好沃土,努力探索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机制,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有力支撑。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强劲力量和内生动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等学校既是国家创新实施体系的核心,也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重大战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和机制建设,加强师资拓展与培训,完善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满足新时代需求、有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既是当今时代发展赋予高等学校的新挑战和新使命,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应然要求。

一、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背景与成效

1.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背景。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国务院、教育部及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了具体部署,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历时20年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養历程中,先后经历了试点探索期、全面推进期和深入发展期三个重要时期,在这个由点到面、由探索到深入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得以扎实推进。

第一阶段:试点探索期(1999—2009年)。为适应现代化建设和振兴教育事业的要求,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教师和学生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要求高等教育重视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真正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概念。事实上,早在1997年,清华大学就以创业计划大赛的形式开创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先河。2002年,教育部首批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拉开了政府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序幕。

第二阶段:全面发展期(2010—2015年)。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2010年,教育部召开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提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业,是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大举措。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正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由点引到了面,为支持高校全方位地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撑。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开幕式上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了全面部署,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深入推进期(2017—2019年)。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出台,鼓励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高校毕业生投身创新创业。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进一步提出高等学校要“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造就源源不断、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9年工作要点》提出“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设优质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高校要积极加大创新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进程。

2.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成效。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随着复合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攀升,各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普遍给予了充分重视,积极探索现实可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机构与平台建设、师资培训、课程开发、创业竞赛等方面开展了诸多探索与实践。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实践成效如下:一是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使创新创业成为社会共识。“截至2016年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超过2.6万余人……建设了200个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①,并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推动了高校综合体制改革。高校在创新创业培训、孵化平台、行业导师等支撑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诸多探索,通过搭建平台、建立专门保障机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将企业专家引入课堂,将企业的实践思想引入课程建设,更加强调产学研用一体化。三是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高校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各地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纷纷涌现,吸引了更多的高校创业者投身于创新创业。“近年来,中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呈星星火燎原之势,大学毕业生创业率已达到3%”②,成为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生力军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部分高校还没有深入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教育观念还停留在培养企业家和创业家上,过于关注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了综合素质提升。据有关数据显示,部分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严重不足,已开设的课程也没有真正渗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2.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培养人才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行业、企业、风投机构以及其他创新主体的协同参与,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跨界人才,而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多通过校方开展创业课程和竞赛等形式来推进,单纯依靠学校,会形成固定僵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

3.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据2017创业教育报告数据显示,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完全融入正规的课程教育体系,大约40%的高校以就业指导课程的形式开设,大约35%的高校以全校范围的公选课或通识课的形式开设,甚至有8%的高校并没有开设此类课程。而且面向的教育对象往往是全体在校学生,没有做分层教育,课程内容针对性不强,授课效果难以客观地进行评估,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开发与设计。

4.创新创业师资不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创业教育师生配比在2000∶1左右”③,创新创业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而且,相当一部分创新创业教师来自高校内部,缺乏实战经验,专业化程度较低,师资结构不合理,能给高校创业者提供的社会资源较少。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路径

创新驱动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要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这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是单靠高校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参与、高校实践创新,更需要构建一种动态、开放的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机制。营造全社会参与创新创业的氛围,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创造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力,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

1.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效。组织机构是为实现共同目标,按照一定形式和结构,将多种要素和资源(如人力、物力和智力等)进行重组,以实现有效开展相关活动的单位。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首要问题是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与服务机构。这里所指的机构,并非只是高校内设置创新创业中心这样的单个机构,而是由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集创新创业中心、科技园区、行业企业研发基地等为一体的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组织机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政府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保障作用,高校发挥育人职能,行业企业发挥其技术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共同做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

制度是要求各社会机构与组织共同遵守的办事规范和行动规则的总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同样需要相关的制度予以规范和保障。健全和完善校企协同培养、师资队伍共建、创业平台共搭等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

2.进一步加强师资拓展和培训,推动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多样化。创新创业师资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高校要积极整合资源,通过校企互通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进一步拓展师资,加大培训力度,提升现有师资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加强 “双师型”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一是通过培训、激励、引导,在校内选拔和培养创新创业教师,主要来源是专业知识扎实、有创造性思维以及取得了创造性成果的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学校通过定期组织专项培训、实训和交流,开办创业导师培训班,引导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创新创业实践等方式,使其获取更为丰富的创业知识和经验。鼓励有条件的教师考取“KAB创业讲师”“职业指导师”证书,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二是通过人才引进,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弥补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匮乏的问题。聘请热衷于教育事业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和知名学者专家等作为兼职教师,加强与校内教师的创业体验和实战经验交流,同时直接指导创业者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三是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完善创新创业教师管理机制。对于校内教师,可适当参照国家离岗创业相关政策,鼓励有意愿、有条件的教师离岗创业,为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案例范本。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创业实践或到企业挂职,获得更多创业体验和实战经验,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对于校外兼职教师,可借鉴珠海、深圳等地的先进经验,通过差异化激励措施或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调动来自社会各界的创业专家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载体。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不同的创业者在创业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因此高校要根据创业者的特点,明确培养定位,开展分阶段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战演练结合起来,开发有针对性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和载体。

为满足高校创业者的个性化需求,应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内涵,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发现创新点,自主提升创新意识。高校应实施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普及型创新创业基础教育,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目的,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开设的课程偏重理论,形式为聘请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开展讲座、咨询服务或宣传活动等,着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在二三年级阶段开展创业教师专门指导,加强对创业过程的指导,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训育,聘请校外的成功创业者、企业家或优秀校友,对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和指導;在高年级阶段结合项目开展专家指导,实施创业跟踪扶持指导,从校外聘请具有指导资质的创业知名专家,结合具体的项目,对创业者开展系统的针对性指导和项目扶持,发挥创业导师的专业优势和成功经验,密切追踪项目的实施过程,帮助他们塑造创业品质,提升创业者的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驱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机制研究
探索具有吉利特色的产教融合之路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评价体系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