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供需视角下中职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2019-01-13陈丽君喻可
陈丽君 喻可
[摘要]文章基于劳动力供需视角分析中职劳动力供求现状,发现存在供给规模逐年缩减、就业结构供需失衡、供需层次难以匹配、区域人才供需错位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由于人才供给规模不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才层次竞争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不均等造成。对此,文章提出要把握市场需求、深挖产业潜力、畅通升学渠道、促进区域协同,以期提升中职学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劳动力供需;就业质量;中职学生
[作者简介]陈丽君(1977- ),女,四川宜宾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喻可(1992- ),女,四川资阳人,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在读硕士。(广东 广州 51066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广东高校省级重大科研项目“职校生就业城乡差异与精准帮扶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WZDXM027,项目主持人:陈丽君)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3-0055-08
一、引言
劳动力供需的均衡态势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就业质量。劳动力供需平衡能进一步刺激经济走势向好,释放正向就业信息,缓和就业矛盾,提高就业质量。反之,劳动力供需失衡不仅会造成产业结构失衡,还会进一步造成就业结构失衡,拉低经济发展速度,降低整体就业质量,进而导致社会发展滞后。2019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更着重指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切实保障基本民生”的时代需要。这说明了就业不仅是生存之道、立业之基、发展之根,更是成才之源,阐明了就业领域的矛盾已从仅注重数量过渡到注重质量的全新阶段,也充分凸显了就业工作的战略地位、特殊形势和重要功能,进一步明确了改善就业工作的新方向。
中职教育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在为当地输送一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带动大量农村新增劳动力增知识提技能并顺利实现转移就业,对地方经济稳步发展予以强大助力。中职学生作为新增劳动人群中的重要一支,高质量就业是其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不仅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生境界,也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增质提速,补齐地区发展短板,促进区域和谐一体化,进而促进地区与国家的全面进步。
当前中职层次人才在就业时存有诸多难题,突出表现为专业对口率低、薪酬收入不高、就业保障不足、就业环境恶劣、工作时间较长、工作较繁重、岗位培训十分不足等方面。这些表现进一步导致职业发展空间狭窄、工作稳定性较低,不仅使得中职层次人才劳动力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再次凸显,也让就业质量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因此,从劳动力供需视角分析中职层次劳动力供需情况,既有利于正确认识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势,甄别和解决就业问题,提升中职学生就业质量,也有利于为地方发展培养留得住的人才,弥补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短板。同时,还能促进原有产业转型提档,助力新兴产业成长,推动区域经济平稳向前发展,对乡村振兴计划顺利实施、扶贫攻坚工作全面推进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等均具有重大意义。
二、劳动力供需视角下中职层次劳动力供求现状分析
在本文中,劳动力指的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劳动力供给意为在既定报酬的前提下,工作者可以且自愿付出的工作时数和工作技能,主要受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影响。劳动力需求意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对劳动力数量的总需求,主要受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动两个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广东省为例,采用2013—2018年广东省统计年鉴、2012—2017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广东省统计信息网、广东省教育厅阳光教育平台以及广东就业网等公开数据,选取2013—2017年中职学生总体就业情况、就业产业分布、各层次招生情况以及中职毕业生区域增长情况表示劳动力供给,同时选取广东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数量、三次产业增长情况、总体经济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情况表示劳动力需求。为避免真实数据走势被掩盖,以下增长情况均以2013年数据为基数计算所得,基于此对中职层次劳动力供需现状进行分析。
(一)供给规模逐年缩减,有效供给明显不足
劳动力人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性、战略性与决定性的重要地位,一个区域劳动力就业量的变化是体现该地劳动力供求变化的主要指标。充足的人才供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从供给方数据看,2013—2017年广东省中职就业人数由34.02万人下降至29.98万人,下降比例达11.86%,其中2015—2017年就业人数明显低于中职学生年均就业人数(31.62万人)。从需求方数据看,2013—2017年广东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从159.60万人下降至148.05万人,下降比例为9.48%,虽然2016年与2017年全省新增就业人口低于年均新增就业人口数量,但总体稳定在147万人以上。
图1显示了广东省中职层次劳动力供需规模及所占比重,除2014年外,供给方的中职学生就业增长率均低于作为需求方的全省新增就业增长率,且中职学生就业增长率均值-7.04%也明显低于全省新增就业增长率均值-5.71%,5年间供需比例呈小幅波动下降趋势。
伴随着劳动力供给跨越刘易斯拐点,人口红利正渐渐减少,“用工荒、技工荒、区域荒”等劳动力短缺的局面随之而来。尤其是“十二五”以来人口老龄化现象仍有加速蔓延的趋向,在“十三五”期间劳动力不足的难题依然会持续。虽然广东省中职学生2013—2017年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但就业质量不能单靠就业率简单衡量,其背后隐藏着就业供给量不断缩减的现象昭示着供需规模矛盾已十分明显。尤其是当前中职学生就业已不再满足于找到一份固定工作即可,而是将就业环境、就业稳定性、就业保障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等方面纳入考慮重点,使得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以及就业量高质不高等问题被进一步放大。
(二)就业结构供需失衡,降低产业发展质量
随着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人才供需市场劳动力配置的“时间差”问题逐渐显现。中职学校若未能或者未及时预判区域内劳动力结构和需求的变化趋势并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将会加重中职学生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也将进一步加深中职层次劳动力供需矛盾,进而导致“用工荒”与“就业难”的矛盾再次升级。如表1所示,2013—2017年选择在第一产业就业的中职学生人数逐年下滑,下降比例高达67.63%;而第一产业2013—2017年生产总值持续上涨,上涨幅度达21.31%。2013—2017年选择在第二产业就业的中职学生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波动,但反观广东省2013—2017年第二产业GDP总值却连续上升,增幅达31.09%。2013—2017年在第三产业的中职学生人数相对稳定,年平均就业人数维持在19.22万人左右;广东省第三产业2013—2017年生产总值保持持续增长状态,涨幅达57.64%。
从纵向数据来看,作为供给方的中职学生2013—2017年就业于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始终呈负向增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9.68%与-28.02%,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率除2014年外也均为负向增长,平均增长率为-3.75%。从横向数据来看,第一产业就业增长率降幅最大,第二产业紧随其后,第三产业相对稳定。从广东省2013—2017年经济增长状况来看,作为需求方的三类产业均呈正向稳步增长态势,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之间增速在2017年后拉开较大差距,而第三产业增速一直遥遥领先。
由上可见,广东省中职学生就业总体形成了“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结构,与三类产业经济发展较为相符。但其中第一产业中职层次劳动力人数供给明显不足,且逐年下降,与第一产业经济发展形势相悖;第二产业中职层次劳动力供给人数前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后稍有回升,与第二产业经济发展前期相左,后期逐步改善但仍有较大差距;第三产业中职层次劳动力供给相对稳定,而三类产业经济发展一直呈稳步上升之态,因此中职层次劳动力供需失衡状态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供需层次难以匹配,阻碍产业转型升级
中职学生无论学历或技术水平均处职业教育末端,直接引发中职学生就业难以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现实问题。“十三五”期间产业将不断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也将增质提速,社会生产力加速变革必然引发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中职学生人才培养类型与规格难以满足现实需要,直接造成中职学生在就业时身处劣势。从表2中广东省五大层次人才供给情况来看,初中、普高以及中职招生增长率2013—2017年间均呈负向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45%、-8.41%与-17.39%;高职招生增长率在2016年大幅下降又于2017年迅速回升,平均涨幅为3.45%;本科招生增长率2013—2017年间全部为正向上扬,平均涨幅达5.90%。而从全省经济增长速度来看,广东省经济增长率均为上涨趋势,平均增长率高达18.81%。
上述可见,广东省五大招生层次形成了“普高>初中>中职>高职>本科”的分布形态,其中初中、高职以及本科三个层次人数均呈波动上涨态势,高中层次招生虽有所下降,但仍相对稳定,而中职层次招生人数则明显减少,处于相对劣势,不仅会造成普职招生比例失调,也会切断部分学生的升学通道,进一步减少高职与本科层次生源数量。2013—2017年广东省经济发展呈上涨态势,可见广东省对各层次人才均有较强需求。一方面,中职层次劳动力供给减弱会导致初级技术人才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中职层次劳动力与产业升级需求不匹配也将导致需求層次矛盾再次升级。
(四)区域人才供需错位,延缓经济增长速度
中职学生作为技术型人才长期以来奔赴在区域各行各业一线岗位,保障中职层次人才供给充裕,既是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广东省按经济划分为珠三角、东翼、西翼与山区四大板块,如表3所示,珠三角地区毕业生人数2013—2015年出现了小幅下降,2016—2017年呈缓慢回升状态;该区域经济发展始终呈上升趋势,增幅达39.69%。东翼地区毕业生人数连年下降,降幅达-37.84%;该区域经济走势则持续上涨,增幅达33.94%。西翼地区和山区2013—2017年毕业生人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西翼地区降幅高达-57.52%,山区毕业生人数降幅也达-50.46%之多,而两大区域的生产总值呈逐年上涨,涨幅分别为32.90%与33.69%。
分析广东省2013—2017年中职层次人才的区域供需情况,珠三角地区毕业生增长率较其他三区相对稳定,逐渐与区域经济增长趋势相符;东翼、西翼、山区三大区域毕业生增长率均为负值,与地区良好的经济走势相悖。广东省中职层次劳动力供给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广东省各区域经济增长总体为正向增长,其中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尤为突出。
广东省四大区域中职层次人才毕业生2013—2017年间供给总体呈“珠三角>东翼>西翼>山区”之态,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状况则为“珠三角>西翼>东翼>山区”之势。各区域中职层次毕业生供给明显小于需求,尤其以东翼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为甚。而夯实中职层次毕业生人才供给数量,是实现技术人才区域经济发展充分对接、提升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地区间经济发展和谐性以及扩大区域优势的必要条件,因此各区域“供小于求”的局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三、劳动力供需视角下中职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归因
(一)人才供给规模不足,难以匹配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仍属高中阶段教育,由于初中毕业生数量逐渐减少,在与普通高中竞争时优势不明显,中职学校招生规模逐年缩小。尤其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以及各类培训机构快速发展时,中职教育仍存在理念陈旧、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需求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下滑,中职学生就业稳定性逐渐减弱,进而引起中职教育吸引力逐步弱化,中职学校数量、招生数量、毕业人数及就业人数均逐年降低,人才总体规模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政府层面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在政策制定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政策落地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二是中职学校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办学特色,办学质量逐渐降低,造成中职学校吸引力渐渐减弱。三是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缺乏规划性、科学性、系统性,导致中职教师教学与实操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教练型与复合型师资的要求,师资数量与质量相较其他类型的教育均处于弱势,使得人才培养质素不断下滑。四是中职学生未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与就业观,在就业过程中往往存在好高骛远、挑肥拣瘦甚至眼高手低等状况,更加重了当前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负面评价。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结构性失业矛盾凸显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断推进,结构性失业已成为制约中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原因。当前中职层次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需求出现错位,局面已从“无业可就”转变为“无业想就”,结构性摩擦不断增大造成中职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象不断增多,就业结构失衡现象尤为突出。丁海燕在对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研究后发现,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第二产业就业吸纳力逐步下降,而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就业人口最强的产业,且三类产业发展均未达均衡状态。反观我国的产业与就业结构,目前三类产业已调整升级为“三>二>一”分布,但总体就业结构仍呈“二>三>一”式分布。首先,从我国第一产业发展来看,排除总体就业人数增加以外,现代科技升级换代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刺激二、三产业崛起,使得第一产业吸纳效应逐渐减弱,无论从总体占比还是劳动生产效率第一产业均无优势可言,导致近年来就业于第一产业的人数不断缩水。其次,目前第二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虽仍旧强劲,但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不可避免地遭到巨大冲击,将直接加剧社会整体就业压力。再加上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也会使得就业结构性摩擦不断增大。再次,近年来第三产业出现了较多的新业态与新兴商业模式,但现有产业价值链相较发达国家仍有待进一步转型升级。最后,地区间产业结构布局差异大,在欠发达地区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形势脱节,造成人才供给与需求产生断层。中职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宁愿扎堆在北上广深做“漂族”“蚁族”,也不愿留在求贤若渴的当地基层工作,进一步加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中“用工荒”与“就业难”的态势,使得中职层次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为显著。
(三)人才层次竞争力较弱,综合素质尚待提升
近年来,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既受到高職生与本科生的挤压,同时企业为节约经济成本也会优先聘用社会人员,中职学生难免夹在中间两头受力。而当前中职学生入学时大部分以初中为起点,毕业时普遍存在专业理论知识不牢固、专业技能不扎实、职业信念不强等问题,在就业时普遍缺乏任劳任怨、足履实地、爱岗敬业的品质,为人处世及工作能力等方面有所欠缺,难以适应岗位需要,每年数以万计的中职应届毕业生中逾半数因不具有相宜的从业能力,在就业中竞争优势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一是当前职教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技能人才升学通道不畅,既不利于拥有一技之长和技艺拔尖的学生继续培养,也不利于“高职扩招百万”政策的实施。二是现有中职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尤其是就业指导课程未形成完整体系,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竞争力随之降低,直接影响其综合素质提升。三是校企融合、产业学院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忽视中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且实习条件相对恶劣,部分中职学生甚至直接成为流水线操作工,不仅容易造成教学与实践环节出现空窗期,而且难以保证中职学生学习载体功能发挥。四是有关研究发现,就读于中职学校的学生中有82%属农村户籍,且大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为薄弱,对中职学生继续教育投资能力明显不足,这也是切断中职学生提升人才层次道路的重要原因。
(四)区域经济发展不均,人才吸附能力差距大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迈入了新征程,虽以年均9.8%的增幅飞速跃居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国内各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与战略布局仍有较大差异,突出表现为区域间仍存在经济发展不齐、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共建水平不高等,使得经济发达地区在资本积累、人力资源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才大有供过于求之势。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先天条件较弱,在招商引资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均不具有明显优势,长期陷于人才供不应求的窘迫境地。区域间人才供需的矛盾也会继续拉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态势,使得区域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而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各级各类专业人才始终是我国与各区域发展的核心力量,吸引与留住人才已上升为提升就业质量的关键环节。从根源上看区域间出现就业吸附能力差异的原因:一是区域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有差异,主要包含数量与质量两方面。发达地区岗位数量相对较多,发展空间更广阔,求职者安全感随之上升,欠发达地区则反之。二是由于职业发展前景有一定差异,发达地区相对于欠发达地区各项就业制度更为完善,个人职业成长空间更为宽广,发展机会相对更大。三是地区间提供宜居环境能力不同,发达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经济发达程度、资源承载能力、公共安全服务等方面较欠发达地区更有优势,欠发达地区除自然环境相对较好以及人均消费水平较低以外无其他明显优势。
四、基于劳动力供需视角的中职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扶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的关键时刻,要实现中职学生高质量就业必须提供相应的就业机会、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培养优良的职业能力、布局良性的就业结构以及形成融洽的劳资关系。因此,提升中职学生就业质量既要做好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为地方企业培养用得上的人才,同时也要做好需求侧结构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企业,留住中职层次人才。
(一)把握市场需求,增加中职学生供给规模
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互联网+”、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逐步实施,使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不断崛起,各种新业态、新经济大量涌现,客观上要求中职人才以“新供给”适应市场“新需求”。因此,必须加大中职学生供给规模,优化中职层次人才供应结构,全面推进就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一是国家层面要制定全面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扩大招生范围,兼具灵活性与多样性,对部分专业如地区紧缺技能相关专业的学生给予学费减免与生活补贴,提升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激发初中毕业生就读中职学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二是政府层面需进一步提高对中职教育的重视度,坚定不移地推进中职免费教育政策,降低中职学生教育费用成本投入,使更多学生尤其是来自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拥有继续学习成长的机会,打消经济上的顾虑。三是中职学校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参加各类师资培养与培训课程,实现学校师资队伍存量优化与增量增质。同时,教师和培训师也要主动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积极开发、修订、更新课程,提供多样化学习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培育高质素中职层次人才。四是中职学生也要正确认识自身能力与就业的关系,充分把握就业形势,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自身示范作用,提高社会公众对中职层次人才的认可度。
(二)深挖产业潜力,緩和就业结构性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产业经历了第一产业占支配地位、第二产业为重逐步过渡到第三产业超越第一、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力量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产业升级与就业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一方面产业升级显著促进了中职学生就业,另一方面中职学生顺利就业也反过来提升产业升级速度与质量,且产业越高级对就业人口的吸纳度便越高。产业升级带来生产效率逐渐增长,物质资本逐步累积,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接连加速,技能型人才资源的供给也将进一步推动生产提质增速。一是政府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深挖第一产业就业潜力,加快第一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吸引一批有知识、懂技术的中职层次人才在基层就业,助力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刺激经济持续增长。二是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第二产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推力,因此要将第二产业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采用先进技术促进第二产业转型升级,增加活力带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协调发展,让作为技术人才中重要一支的中职学生有用武之地,着力提升就业稳定性。三是随着我国逐步过渡到工业化中后期,第三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不断增强,正逐步成长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必须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内部结构布局,加快推广现代服务业,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潜力,稳步增加第三产业的就业百分比,逐步提升中职学生就业满意度。四是必须加快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转型升级,合理调整空间布局,创新地区人才吸引策略,提高区域就业吸引力,大力实施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同时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性,为中职学生就业营建出井然有序、公正严明、互惠共赢、氛围融洽的社会大环境。
(三)畅通升学渠道,提升技能型人才层次
当前我国职教规模不断增大,各种形式的职业学校不断增加,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技术精英,但目前仍面临劳动力质量需大力提升的困扰。中职层次劳动力作为基础型技术人才,其知识技能远不足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发展。因此,必须优化职业教育体系,为中职学生打通升学渠道,大力推进普职融通等相关工作。一是要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优化整合相关教育资源,积极推进“2+3”“2.5+2.5”“2+2+1”“3+4”等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完善五年一贯制、单考单招、对口升学等中高本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对接,彻底打通中职、高职、本科乃至研究生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育道路。二是需形成整套贯通于职教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将各级职业教育办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教学手段以及教育质量评价等相关部分紧密相连,深度完善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推进各级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三是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多方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及现代学徒制等系列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技能技巧与就业创业水平。四是积极借鉴脱贫攻坚工作中精准帮扶的经验,重点关注来自贫困家庭的中职学生,帮助其就业创业,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精准扶贫目标。
(四)促进区域协同,充分创造就业机会
在经济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我国区域发展明显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窘境,这进一步导致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忽视自身发展需求,过分偏好于经济发达地区,致使“马太效应”愈发严重。第一,政府部门要将促进中职学生充分就业作为其就业工作的首要目标,摆在重要位置,在制订整体发展计划、调整产业布局时优先扩大就业领域、完善就业结构,同时更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相统一。第二,继续发展吸纳能力强的劳动、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鼓励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稳步向上,竭力开拓新兴就业领域,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改善小微企业所处环境,形成区域品牌效应,充分创造就业岗位。第三,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有效避免和消除就业歧视,政府与行业企业合力推行积极的择业就业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的效力,优化工作流程,降低政策“门槛”,稳抓各项政策落地情况,扎实做好中职学生的就业相关工作,因势利导鼓励中职学生到城乡基层以及中小企业就业或创业,使就业政策惠及中职学生就业创业全过程。第四,政府要联合企业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减少因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的福利差距而引发的失业,同时要加大区域开发力度,为中职学生搭建更大的就业创业舞台,充分保证中职学生有业可就且乐于就业。
[参考文献]
[1]陈正.陕西省劳动力供求现状与就业形势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5):81-86.
[2]苏丽锋,赖德胜.高质量就业的现实逻辑与政策选择[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2):32-38.
[3]曾湘泉,王辉.个人效用、教育因素和岗位特征——基于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J].学术研究,2018(3):96-105.
[4]曾茂林.教育功能视角下中职“后示范”内涵与发展路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8(19):35-38.
[5]高凡修.中职毕业生能否成为高职院校重要生源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31-38.
[6]崔晓迪,翟希东,张晓凤.京津冀中职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匹配度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7(2):27-32.
[7]闫志利,宋晓欣,刘燕.我国中职毕业生市场需求与供给状况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4):45-49.
[8]丁海燕.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基于广东数据的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7(4):91-93.
[9]吕航,陈蕾,谈镇,等.高职教育技术型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7(22):62-66.
[10]王永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8(3):87-97.
[11]邱金国,孙世雄,马述章.当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疆昌吉州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