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创新方向
2019-01-13孟凡晖
孟凡晖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福建 福州 350014)
作为博物馆的一种重要类型,纪念馆因其大多依托著名事件发生地、名人故居而建的特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下,成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并且有效的实践场所。截止到2017年3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已达到428个,翻开基地名录可以看到,纪念馆类基地在其中占有绝大的比例。
长期以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诸多纪念馆,利用纪念馆本身所有的较强身临其境感的环境、氛围特征,丰富的文物、纪念物资源,集中、鲜明的个性主题特征,面对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思想状况,履行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职责。在这些成功且基础夯实的经验中,纪念馆多数时候是以一个“收”的姿态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比如打造精品常设陈列、在重大纪念节点推出专门性主题展览、定期引进同行业友馆展览进行交流等以吸引、联系观众前来参观学习。除了下基层的巡回式展览,这些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展览本身进行,地点也通常在纪念馆场馆本体。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阐释对文明交流互鉴的看法和主张,他指出:“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1这一段演讲,不但充分阐明了以文物、遗迹、古籍为载体象征的文化精神对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还精准指出了博物馆等机构在新时代中有所作为的具体方法,即“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具化在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创新上,应该将以往仅将观众吸引、吸“收”来参观转变为外“放”的姿态,即陈列内容上的丰富化,展示形式上的多样化、生动化,教育空间上的转移与开拓。总的来说,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创新,是一个“活起来”、“走出去”的过程。
事实上,国内纪念馆在“活起来”与“走出去”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创新案例,总结这些经验,可以在推进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创新和机制创新方面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总体看来,一个成功的“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本都会包含内容上的丰富、形式上的多样和空间上的转移三个要义,但是又各有侧重。下面,笔者就佐以几个案例来分析探讨以上三点创新中的方式和思路变化。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可以因对象的不同而更加丰富
2009年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始举办 “上一次桥、唱一首歌、摸一件武器、看一场电影”——“中小学生大课堂”品牌活动。谈及这个活动的发起,“纪念馆认为‘丰富多彩’是吸引中小学生的关键。副馆长李宗远说:这一代孩子们没有吃过苦,他们很难通过几张简单的图片去理解抗战时期战士们生活的艰辛,我们希望通过更直观的方式去让孩子们明白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2教育实践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受教者的领会和感受,因此,“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创新的着重点。以往我们的展览,通常是面向大众群体,各个年龄、教育背景和职业经历的人看得都是同一版内容,这无疑扩大了受众范围,但某种层面上也显得不够精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定制化地组织中小学生实地参观卢沟桥,唱一首红歌,观看一场爱国主题电影,提供部分馆藏武器文物供学生们近距离接触。这样的爱国教育实践内容更加丰富,针对性更强,观众参与度也更高。几年来,这一贴合中小学生兴趣、理解力及感受力的大课堂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不仅如此,面对远在郊区和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抗战纪念馆还举办了“牵手计划”的。在去学校进行宣传时,纪念馆将“中小学生大课堂”的内容刻录成光盘,将文史资料印装成书本,送给远郊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给这些平时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青少年提供了平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综观这个品牌活动的举办,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不仅仅是局限在展馆内讲解陈列,或是简单的将展览巡回式展出进学校、社区。对面同一类型却又有不同特点的对象,它以一个整体的、组合的形式,为受教者量身打造了丰富的、贴合其领受力的内容,仍然以纪念馆为教育的中心,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创新性的探索。
二、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形式正在进行多样化的转变和探索
谈到纪念馆宣教形式的发展与创新,我们不得不首先强调一个理念,那就是展览在任何时候都是博物馆纪念馆宣传的最基本形式,都是其他形式的基础和依托。在时代的发展中,这些年纪念馆的宣传形式已经有了很多的尝试与转变: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展览陈列中加入了许多声、光、电等新的技术手段和VR等高科技设备,以呈现更真实和丰富的历史场景和更具体验感、互动感的参观模式;随着观众文化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宣传讲解中也应运加入了讲、唱、舞等多种表达方式。实践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早已脱离了早期单一、生硬的宣教模式,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不少纪念馆相继成立了相关文化产业部门,以剧目、影视动画等形式或是结合红色旅游来开展爱国主义宣教工作。比如重庆歌乐山烈士纪念馆的《红岩魂》主题展将剧目表演融合进去,在全国巡演,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这些新的形式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兴趣,自觉自愿地走进纪念馆,走近爱国主义接受教育。
福建红星艺术团成立于2011年,是挂靠在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下的文艺团体。与其他演出红色剧目、歌舞的专业剧团和一些纪念馆聘请的专职演出的工作人员不同,红星艺术团是一个完全志愿性质的民间艺术团体。近200名团员来自于各行各业,平均年龄55岁,平均党龄26岁,多数为老军人的后代。多年来,这些老同志们秉承“传承红色经典,弘扬时代旋律”的宗旨,先后义务举办了近百场演出。以2016年为例,红星艺术团共举办了9场演出,其中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举办了“永远跟党走、辉煌中国梦”和“艰难历程、不朽丰碑”两场大型专场演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这些本是传统意义中爱国主义教育对象的群众,成为了全国革命纪念馆首支党史宣讲志愿者团队,开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新模式。一直以来,有很多志愿讲解员、服务者活跃于各个纪念馆为爱国主义教育贡献力量,各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十分注重志愿者团队的建设。这些志愿者大多是利用空闲时间前来纪念馆进行义务讲解、引导活动,影响力的范围基本仍在前来纪念馆参观的群众之中。而福建红星艺术团这个志愿团队,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融合于情景朗诵、歌舞表演、话剧表演中,用艺术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志愿者激昂奉献的赤子之心投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当爱国主义精神由各个教育基地这样的点,延伸向学校、部队、社区等这样的线,又由每个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启迪的群众铺向整个社会这样的面时,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影响到群众的精神,真正的起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由此笔者想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创新可以取此将受教者变为宣教者的方向,让人人都成为爱国主义的受教者,人人都成为爱国主义的宣教者。残酷的革命斗争年代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素材,很多学校、部队等在组织文艺活动时都会选择红色歌曲等表演内容,这是其一方式;其二,经典红色剧目的表演相较于唱红歌则更有参与感,也能更多的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地理解其中的精神内涵。新时代的艺术家创造了许多优秀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和剧目,但创作于革命斗争年代的此类作品则更贴近于历史原貌。笔者所在的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曾连同永安市党史研究室,将东南抗战文化中心的永安抗战文艺作品整理出版,其中就有大量的剧目、歌曲等内容。如果能把这些作品搬上舞台,或者走进学校、部队、社区的文艺兴趣社团,无疑能更好、能更有效地达成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的目的。尤其是其中的剧目部分,人物形象鲜明、故事内容意义深刻,还有很多儿童剧等非常有针对性的作品,是值得被重视起来,更好利用起来的遗珠。
三、爱国主义教育应跟上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新渠道
爱国主义教育在空间上走出纪念馆,是爱国主义宣教“活起来”,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创新的要求。早期,我们将陈列内容浓缩起来,深入学校、社区、部队等基层进行巡回展览,或是同这些团体进行互动,举办主题性的活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在数字信息化的当今,又凸现了不少新的渠道给我们提供了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机制的启示。从多年前微博的兴起,到如今微信的普及,4G时代“抖音”等实时短视频APP(手机应用程序)的火热,互联网的信息越来越及时化和普及化——每个集体、每个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是生产者和传递者。事实上,很多纪念馆都已经有了官方认证的公众账号,活跃在互联网上,及时发布展览信息、普及行业知识、进行馆际交流,使得对博物馆、纪念馆感兴趣的群众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这些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移动客户端的涌现也给了我们新的思路,加强同有影响力、用户数量高的客户端合作,甚至是开发行业相关的资讯应用软件,利用好手机信息传递这种新渠道,跟上时代的发展,是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和新的方向。
2014年的9月3日,是国家法定的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为了铭记历史,纪念抗战英烈,笔者所在的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联合腾讯大闽网手机客户端推出了纪念专题《被遗忘的英魂:闽籍抗战海军》。每个使用大闽网手机客户端的用户打开软件都能在首页看到这个专题,图文并茂,并配以哀痛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了以往较少被提起的闽籍海军在抗战中的伟大贡献和巨大牺牲。通过这一形式,信息被迅速传递,感兴趣的用户还可以收藏或下载,保存在手机中或是将专题分享给朋友,宣传范围由一个“点”辐射开来,越来越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98.6%,早已超越传统PC(个人电脑)的网民规模。如能将这个规模最大、信息传递最及时、迅速的新渠道充分、科学地利用起来,相信会使爱国主义精神的宣传和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
爱国主义是有很深的内涵以及广阔的外延的,同样,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业也还有很多待开发的内容和待尝试推广的形式、渠道。新时代的主旋律是改革,改革,是制度的深刻变化。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事业中进行的一些新的尝试可能还未达到改革的高度,但是这些实践性的创新使爱国主义宣教工作摆脱了以往带给群众的单一、枯燥、刻板的印象,成功的使展览及藏品“活起来”,实现了“走出去”的诉求。同时,我们还应清醒的认识到,不管内容、形式和渠道如何创新,对纪念馆来讲,展览陈列是爱国主义教育中不变的根基和灵魂。夯实历史研究、展陈研究的基础,才能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实现博物馆、纪念馆在传播文化,推动文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