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9-01-13张丽贤
张丽贤
(河北省石家庄市八一小学,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想象、联想及创造能力。因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思维活动),都是以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没有这种基础,也就没有思维活动。当学生感知文章的文字以后,要进行联想、想象的思维活动,那么他的思维基础是什么呢?是他头脑中的经验、表象的积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小学生的思维基础,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实际,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对学生比较熟悉的课文,以示范朗读带动学生的思维
课文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是学生以前接触的。例如,以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为例,在每册教材的课文中,都安排了学生熟悉或曾经接触过的内容,如:有关天气的,周围景物的,或是同学间经常发生的事,在编教材时,编辑往往把这样的课文放入阅读课文中,也就是二类课文。因为这样的课文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同学来说,是适于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这样的课文,生字较多的,进行中年级教学时,可采用教师带感情的示范朗读,再配以适合课文内容的音乐。这种富有感情的朗读,不仅能唤起学生有关的经验回忆,也唤醒一定的情感体验。学生随着文章的朗读,头脑中展开再造想象,再结合形象请同学们进行分析、讲解,文章就变得好理解了。
在高年级,如果有对有关表象积累丰富的同学,可以请这些同学进行朗读,并请他们讲一讲,谈一谈自己已有的经验,帮助其他同学丰富头脑中的表象。有的同学在谈的过程中,举一些例子,这些例子是孩子们当中常见的、熟知的,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也可以帮助全班同学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中的情节展开联想。再读文章,理解就会到位。
二、对学生比较模糊的课文,以观察启迪学生的思维
有的课文内容学生不大熟悉,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模糊的,这就需要使学生尽可能的获得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验,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阅读时,学生才能根据文章的描写,以这些表象为材料,展开生动的再造想象。这一类的课文往往都编排在讲读课文中,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的。具体做法是在课前组织学生有目的观察
例如,学习《风筝》一课。放风筝这个活动,有的同学做过,有的同学看别人做过。多数学生还是缺乏放风筝的感受。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在学校操场放风筝,教给他们正确的姿势和放线的方法。这几位同学真正体会到了放风筝的乐趣,体会到把风筝放上天时的喜悦和激动。在上课时,先放放风筝的录像,让同学们边看录像,边仔细观察,再让放风筝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学生就会感到容易了。课后,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放风筝的活动,更加深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又如:《黄河象》一课,课文开头描述了“在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前,让学生从录像中亲眼看一看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听讲解员讲一讲有关这具骨骼化石的知识和故事,有的同学还买了有关的知识画册。这就从另一个渠道丰富了学生的表象积累。这时,课文中黄河象骨骼化石的“高大、完整”,在同学们的头脑中不再是空泛的了,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景和表象了。结合黄河象在同学们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语言文字就不难理解了。
还如:在教学《白杨》一课,白杨树在石家庄地区是常见的,但是在课文中对它的描述,非常鲜明地突出了白杨树的高、直、生命力完强。普通的一树,它为何出现在作者的笔下?在讲课前,老师带领学生到路边观察白杨树,白杨树显然高于其他的树,而且笔直,甚至高过了楼房,真是须仰视才见。“真高呀!”同学们由衷地发出感叹。在微风中,油亮的叶子抖动着,白杨树婆裟的姿态留给了学生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课文时,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理解在大戈壁上看到一排排挺拔的白杨,作为边境建设者是怎样的心情?同样,也使学生对普通的白杨树产生了敬意,由此对边疆的建设这产生了由衷的钦佩。
三、对学生比较陌生的课文,以设置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维
有的课文内容学生比较陌生,仅凭一般的指导不能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地设置教学情景,以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例如:《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散文。学好这篇课文,需要学生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在文章后面,作者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荷花。一上课,首先出示一幅色彩淡雅,姿态优美、各异的荷花图。图上粉色的荷花,有半开的,有全开的,有未开的,在碧绿、硕大的荷叶的衬托下,清新可爱,有如美丽的白衣仙女,亭亭玉立。这种感受太美了!一切有通过视觉进入了学生的大脑,充实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紧接着,一曲轻缓、柔和的音乐响起。这是作为课文朗读的配乐。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感染了课堂的气氛。然后,教师悄悄地点燃几支花香进行熏香。熏香的气味由淡到浓,沁人心脾。在这种氛围下,老师进行课文的范读。当教师读到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时,一名同学头戴荷花的头饰,身穿雪白的移裙,在讲台前翩翩起舞。课堂上,美丽的和画图,优美的乐曲,诱人的芳香,婀娜的舞姿交织在一起。学生随着老师的朗读,在多种感官的体验中展开美妙的想象,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
又如:中年级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杨梅长在江南,为了能让孩子们增加感性认识,教师在课上每人发了两颗杨梅,要求每位学生仔细用眼看一看,有手摸一摸,用嘴尝一尝。再对照着书上的描述,认真体会。杨梅那可爱的形态、颜色、味道就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记忆力。
认真翻阅我们的课本,里面的文章谈古论今,从生活中的一些自然事物到突发事件,还有战争题材的以及古今科学家等一些著名人物的故事。这些文章的内容要学生理解到位是需要配合适当的教学情景,来引发他们的再造想象。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来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最主要的是这种情境能够出现在同学们的头脑中。这种理解过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才会使他们有共鸣,产生要表达的愿望,同学之间也才会有交流。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负有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其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定难度,需下大力气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