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2019-01-13赖春苗
赖春苗
(浙江省泰顺县三魁镇中心小学,浙江 泰顺 325509)
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题,也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重中之重。当前,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升学压力,在面对小升初、初升高和高考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位家长甘愿落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滋生出较多的补习机构和教育机构,很多家长也愿意不惜重金为自己的孩子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而在小学阶段,是学生打下基础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尤其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都是为今后学科打下基础的重要方面,因此,小学的阅读和写作受到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重视。然而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关于写作的教学却出现了一些误区,扭曲了学生学习写作的初衷并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
一、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误区
(一)创作空间受到较大限制
我国在写作初期教育中,往往以固定题目作为写作的要求,多少限制了学生的情感发挥。而国外的一些学生受到的约束较小,主要体现在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每个阶段不同的特点,布置不同的题目,让学生真正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情感,甚至每次可以布置不同的题目供大家选择。如美国在培养学生写作时,一个学期内一共给学生出了10个不同的题目,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在不同时期将这10个题目全部完成,并且不限制顺序,甚至有些不喜欢的题目完全可以不写。这种思维发散的形式往往基于学生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作文的质量也会提升,真情实感也更容易在文中有所体现。
(二)过度模仿导致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的小学生写作作品中,“灵感”多数来自于一些类似作文选的参考书籍,不夸张的说几乎每位小学生家里都至少会有一本优秀作文集。虽然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写作时,可以参考一些写作格式或是写作风格,然而一味地过度效仿导致了严重的抄袭现象,这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比较严重。本以为学生参照作文选集是可以借鉴里面的描写手法、词句格式和结构,但是最终的内容基本都一致。在小学作文中最常写的题目就是《难忘的一件事》,在教师批改作文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难忘的几乎都是那几件事,而且很多难忘的事几乎都源于优秀作文选中。参考的初衷却变成了抄袭的源头,这是较为严重的误区之一。
(三)过高的要求标准
有些教师急于求成,但是实际小学阶段学生语言表达方式的积累并不多,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并且不善于用较为简洁或出众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的过高要求和过高的期待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失望,并产生对学生的夸张要求。很多学生其实在写作过程中是在一点一点进步的,然而教师过高的评判眼光往往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适当降低标准,要以小学生的角度和眼光去评判小学生的文章,这样才能够给予学生更客观的评价和鼓励。
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醒学生注重平时写作素材的积累
写作的本质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来描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创作源于生活,写作也必须真实可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作文素材积累本”,将一些日常点点滴滴的写作灵感记录于此,也可以将一些优美的句子、优雅的句式记录在积累本中,还可以记录平时一些感动的瞬间、一瞬间的灵感。在写作时,根据自己原创的积累素材,写出具有自己特点的文章。也可以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灵感与感悟积累于此,这样及其有利于学生的写作过程,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
(二)教师要布置具有层次性的写作练习
由于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底蕴不同,首先教师要发掘每一位学生写作的特点,拉开相应的层次,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写作特点和风格,给予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布置具有层次行的写作训练任务。每次布置作业时,不能单纯布置一个题目,要进行多个题目的布置,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并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并且能够擅于发挥自己真情实感的题目。其他未选择的题目可以作为今后再布置写作任务的备选题目。有层次变化的作业,更能发挥出学生真实水平并发掘学生的潜在写作实力。
(三)给予学生较多的自由选择空间
在美国的写作教学中,给予学生自命题空间的教育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给学生更多的写作空间,学生有了对写作的兴趣才能写好作文。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这句话的意思是,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鼓励,倡导学生自主创作,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引导学生写好作文。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最初级阶段,也是一个重要的不可逾越的阶段,能为今后其他学科学习打下良好铺垫。尤其在小学语文写作的教学科目中,是对学生语言描述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地提高。由此可见,写作教学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目前,由于一些错误的教学理念深刻影响了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如果要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就必须进行有效策略革新。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