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肉牛养殖业与生产医学

2019-01-12陈佳昇

中国兽医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牛场犊牛母牛

陈佳昇,刘 波,李 靖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

肉牛行业可能是所有食品动物生产中最复杂也最多样性的产业,由不同的阶段组成。从最初的养殖开始到牛肉端上餐桌在美国一般需要2至3年的周期[1]。目前世界上肉牛行业和肉牛兽医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为美国。2016年的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美国肉牛总体销售额达到约676亿美元,是美国当之无愧的第一食品动物[2]。在历史上,美国的肉牛养殖模式也曾经是非常低效的逐水草的游牧方式。第一次出现育肥场是在19世纪50年代,由棉籽油生产企业利用副产品开始养殖。2017年的数据显示,美国肉牛存栏量约9 350万头,其中包括了约3 120万头的母牛以及约935万头的奶牛。2016年的数据显示一年收获的犊牛有3 500万头左右。2016年美国肉牛商业屠宰量约3 050万头,产牛肉约252亿磅(约114.3亿千克),人均消费55.7磅(约25.3千克),出口量达约119万吨,出口额达约63.43亿美元,主要出口于日本、墨西哥、韩国、加拿大、香港、中东等国家或地区[1]。

肉牛产业从带犊母牛场开始。美国农业部2012年调查约有727万头带犊母牛养殖企业养殖了大约50个肉牛品种的约2 900万头带犊母牛。在这些带犊母牛企业中,大于70%的企业其养殖数量小于100头,平均每个牛群数量为40头,这说明美国带犊母牛企业一般还是以家庭农户或个人养殖为主(占91%)。另有26 000家左右为育肥牛场兼营,64 000 家左右为奶牛场兼营[3]。带犊母牛场分布全国,但大都位于不适宜作物种植的区域。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带犊母牛企业的生产模式、生产质量、牛群健康和管理方式都呈现出适应各地的不同风格。美国的带犊母牛养殖一般为粗放型经济。粗放型经济,一般指的是特点为户外养殖、依赖放牧、并且需要大量土地的养殖模式。带犊母牛企业获利的根本,在于以下几点:(一)用于交配之后的母牛的怀孕率;(二)交配母牛生产的犊牛断奶时其平均体重水平;(三)生产成本的控制如何。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美国的带犊母牛场平均每个牧场每年生产88头犊牛;平均断奶率83%;平均断奶体重为502磅(约228千克);平均断奶年龄为210 d。犊牛在断奶后即出售的比率达到47%,其他养殖企业会在断奶之后继续养殖一段时间然后出售。平均牧场面积为1 019英亩(约4平方千米),平均每头牛放牧面积10英亩(约0.04平方千米)。兼职从事带犊母牛养殖的人员达到养殖户总数的36%。在所有的养殖企业中,具有确定的交配期和产犊期的企业占约61%,对个体母牛进行数据管理的企业占约46%。使用人工授精配种的企业只占不到8%,这说明带犊母牛行业对优质公牛的依赖性很大[4]。

架子牛行业是介于带犊母牛和育肥牛之间的行业。架子牛一般饲喂低成本的饲料,生长率中等。其中又分为两种,即候育牛(Stocker cattle)和育前牛(Backgrounding cattle)。候育牛一般以放牧为主要食源,育前牛一般集中饲喂饲料。架子牛是育肥牛之前的准备阶段,一般在卖入育肥场之前,架子牛都已经准备好接受高能量的饲料。架子牛行业存在有很大的意义,包括:(一)将低成本的牧草或作物秸秆等转化为了动物蛋白;(二)在进入育肥场之前以较低成本使牛有一定程度的增重;(三)架子牛阶段使牛的体型增长,更有利于育肥;(四)架子牛企业可以购买品质不好的犊牛,并通过架子牛阶段提升其健康程度和品质。而且,由于带犊母牛场一般规模小且地理位置分散,而架子牛企业一般离育肥牛场较近,因此使犊牛的源头得以在地理上集中,使育肥场降低搜索犊牛源头的成本。另外,架子牛场通过性别、品种等生物类型对犊牛进行分群管理,使其整齐划一,并且架子牛场一般会对之前管理不善的犊牛进行去势、去角、疫苗接种等,提高了犊牛的价值。总之,架子牛场有机地连接了带犊母牛和育肥牛两个阶段,使市场更有秩序。据Blasi(2008)的数据,约66%的架子牛企业属于带犊母牛场自行留养,约16%属于育肥牛场兼顾,约16%属于纯粹的架子牛场[5]。

育肥牛场是肉牛养殖的最终阶段,在美国大多属于集约型经济。最新数据显示,全美总共有3万家左右育肥牛企业,其中小于1 000头的企业占了大多数(约93%),大于1 000头的企业养殖了所有育肥牛数量的约81%,小于3 000家的企业销售了多于86%的育成牛。5个主要肉牛养殖州占了所有育成牛的72%,这5个州分别是德克萨斯州(约242万头)、内布拉斯加州(约237万头)、堪萨斯州(约217万头)、科罗拉多州(约90万头)、爱荷华州(约60万头)[3]。目前影响美国育肥牛场的最重要疾病为肉牛呼吸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BRD),尽管美国有比较优质高效的疫苗产品来控制BRD的多种病毒病原,也有比较成熟的应对细菌病原的抗生素产品和兽医管理措施,但保守估计每年由于BRD给美国肉牛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依然在5亿美元以上[6]。我国BRD也普遍发生,但尚无具体数据,预计已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由于肉牛、奶牛、猪、禽等食品动物的规模化发展,生产医学(Production Medicine)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在北美提出,从宏观上来看,生产医学的概念颠覆了传统兽医的角色,而是将兽医诊疗与动物群体养殖管理相结合,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为畜主解决问题。就目前来看,生产医学尤其是肉牛生产医学在美国依然处于发展期,并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美国的私人大动物兽医除依然解决个体动物问题之外,逐渐向生产医学方向开始过渡。生产医学一般是针对群体养殖动物如奶牛、肉牛、猪、小反刍兽等等的兽医理念。Blood(1985)被认为可能是最早提出生产医学概念的兽医,曾最早提到“对于农业动物传统兽医方式的单纯疾病诊疗已经出现了巨大缺陷,因为其难以意识到疾病管控和生产模式之间的恰当联系,尤其是当生产模式可能造成疾病或疾病可能对生产模式造成影响的时候。”“生产医学的主要目标就是一定要减少由于生产模式造成的疾病所造成的损失,其次的目标是减少由于没有达到生产模式最优化、没有达到成本收益比最佳而造成的损失。”Nordlund(1989)提出,生产医学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生产记录的分析;(2)繁育管理;(3)辅助营养计划制订;(4)寄生虫控制;(5)为环境设施的建设提供咨询;(6)乳房炎控制(奶牛);(7)免疫计划制订;(8)基因筛选;(9)后备替代动物管理项目。又如Kleen 等人(2011)指出,生产医学覆盖的内容包括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和流行率,增加健康动物在群体中的比例;减少损失和生产成本并增加农场的收入;其活动主要包括:(1)监督并进行早期预防性诊断;(2)问题分析、解决和预防;(3)监督饲料成分并给予日粮建议;(4)分析繁育数据并制定繁育计划;(5)在设计、建造和配置农场设施方面进行咨询服务等[8]。

肉牛生产医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农场的工作人员能够见到的需要处理的疾病状况就越多,农场的工作人员数量也会增加,最终的结果就是农场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就能专门处理或负责某一原来必须由兽医完成的工作领域,如疾病的治疗、直肠检查等。例如在小规模养殖的情况下,某一疾病可能一年发生一次;而随着规模化养殖动物使群体数十倍数百倍的增加,可能几天就会出现一次,这样发生的频率足以让农场的工作人员有足够的机会和频率去学习如何处理这一状况。在这个模式之下,兽医的角色就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原来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转变为培训和监督这些工作人员进行操作,并且在工作人员的微观操作和宏观的农场管理之间起到纽带的作用,这在美国的育肥场已经是形成了多年的工作模式[11]。正如Gardner(2006)提到:“兽医的角色已经改变,由于我们的客户能够在内部自己进行很多原来的兽医操作,我们从原来的操作者,变成了原来的培训者”[7]。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疾病的“冰山”特点。疾病在动物群体中的分布大概可分为健康动物、感染但临床无症状动物以及感染且表现症状的动物。在群体中,一般情况下如果有1个临床表现疾病的动物,那么通常会有5至20个亚临床的感染动物[8]。群体动物的很多感染性病原,如BRD的多种病毒性和细菌性病原都是条件致病菌,而疾病的发生大多由生产管理上的一些因素导致。因此,兽医通过观察比较患病动物和其他动物,并查询农场的生产记录等措施,找到生产模式中使疾病易患的因素并对其进行优化改善,从而预防未来疾病的发生就显得更为重要。

生产医学和传统兽医的工作模式和内容有很大差异。最明显的差异就体现在传统兽医工作以个体的动物诊疗为主,而生产医学兽医则更多针对大群动物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传统兽医的工作范围一般仅囊括其工作地点周围的数个农场,而生产医学兽医则可以在更大甚至全国范围内提供顾问服务。传统兽医的工作内容往往是动物患病之后进行的具体的诊疗和操作,解决疾病并降低损失,生产医学兽医则把目光投向整个群体健康,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提出管理模式上的改动和建议,控制群体潜在可能发生的损失。传统兽医的一般是不定时的接到畜主的每次邀请之后开始进行工作,生产医学兽医一般是有规律的、定期出访检查整个农场并提出建议。综上所述,传统兽医模式对个体动物的进行疾病诊疗,其存在理念是处理患病动物从而保证群体健康;生产医学兽医的工作理念则是修正群体动物生产模式中潜在可能导致疾病的因素并对其加以改善,从而达到维持群体健康的目的。以奶牛为例,兽医利用所学血液生化等知识通过补液救治一头脱水的犊牛也仅仅是救治了一头犊牛,而检测和改善初乳的计划则能使所有的犊牛都立刻受益[9]。

值得注意的是,兽医生产医学是预防医学的延伸,但并不相同,仍属临床医学范畴。以具体疾病而言,预防医学研究疾病的病原、感染途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而生产医学则关注对于群体动物如何以获得最大利润的方法进行生产并达到预期生产目标。生产医学兽医可以协助畜主客户做的事情包括设计和组织整体管理方案、设立具体的生产目标、为农场工作人员提供培训和提供信息资源、监督动物生产表现和工作人员操作并作出评估等等。对于生产医学兽医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很多大同小异的观点。如Chenoweth(2005)等人认为肉牛生产医学兽医应该具备肉牛生产、管理和经济的策略性基本知识,除接受传统的兽医教育之外,还应具备批判性思维、商业和财务管理、数据分析、风险评估、流行病学、实用动物繁育、营养学、信息管理和分析以及良好的沟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8]。Hilton(2013)认为,“生产医学就是一种如何做事的思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生产链条中最弱的一环。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阻止农场盈利的最关键因素”[10]。

以育肥牛场为例说明美国的肉牛养殖与生产医学概念,原来小型农场上只有兽医完成的比较简单的措施如体格检查(包括听诊、测量体温等)、鉴别BRD病牛、注射药物、免疫、驱虫等,现在基本上都可以由大型育肥企业里面的日常工作人员来完成,兽医的任务只是为他们进行培训和制订不同状况下的应对方案和工作流程。兽医的任务也因此而有所改变,培训、监督整个群体的健康水平、革新技术、检查环境和设施上的问题等。兽医生产医学并不是与个体动物的药物、手术治疗分开,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为畜主提供更优质的咨询服务。当然,兽医不可能知道所有问题的答案,但兽医理应比畜主更了解如何利用相关信息的来源从而使问题得到解答。在我国,生产医学的实践可能早就已经存在,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将之系统化,本文是国内首次提出兽医生产医学的概念。在今后的兽医实践中,尤其是在肉牛、奶牛、猪、禽的规模化养殖领域,生产医学有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得到兽医界的学术认可,毕竟兽医是一门职业性的、为客户服务的行业,正如Blood(1985)所言,“生产医学虽然听起来复杂,但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任何行动之前都能为畜主考虑到成本和收益。建立在客户获利的基础之上的建议才是唯一有用的建议”[7]。

猜你喜欢

牛场犊牛母牛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洛绒牛场
洛绒牛场
在亚丁(二首)
犊牛肺炎巧防治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初生犊牛喂初乳注意事项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