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自主游戏环境的创设和优化之我见
2019-01-12文杨琼
文 杨 琼
一、基于儿童视角,科学规划游戏空间
(一)教师设计的空间布局
我园户外空间比较大,我们起初没有进行明显的区域划分,在各个区域都投放了球、攀爬架、轮胎、三轮车、建构积木等活动器材,我们认为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而且也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但是一次户外活动时,一个大班的幼儿指着旁边的水泥地说:“老师,我发现车子在那儿比较好骑。”幼儿的话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幼儿园的环境,教师认为适宜的并不一定是幼儿需要的。
(二)幼儿设计的空间布局
我们决定将户外环境的设计权交给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自己制定了《游戏计划书》。综合大多数幼儿的意见和教师的观察,另外根据园内地面材质的不同和实际环境,我们划分了九个户外活动区域。
二、基于儿童需要,及时调整游戏材料
华爱华教授认为:“游戏材料和儿童发展之间存在一种双向关系。”也就是说,材料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一)材料投放采用“自由开放式”
直接投放非结构性或低结构性材料,如塑料管、可乐瓶、竹板、树枝、纸筒等各种物品,教师不对材料做任何设计制作,也不对材料的玩法做任何规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意愿进行创作和玩耍。
(二)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调整游戏材料
在教师观察的基础上,分析幼儿的兴趣和材料的互动情况,再对材料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在户外音乐区中,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和询问,了解到幼儿对单一的打击乐的兴趣不高,于是减少了自制打击乐的木架子,加入了幼儿的演出服装、化妆道具和伴奏音乐,这样幼儿参加打击乐活动会更加投入,持久性也更强。
(三)加入幼儿游戏,丰富游戏情节
为了更好地学习与发展,教师会适时地以伙伴的角色加入游戏,丰富游戏情节,并再次投放材料。比如幼儿在骑行区骑了几天后兴趣明显下降,于是教师适时加入游戏,对一个幼儿说:“请问你的车可以载人吗?”幼儿回答:“当然可以,请上车。”就这样,在载人游戏的基础上,幼儿又玩起了“交警”“公交车”“加油站”“快递公司”等游戏。教师的加入将游戏环境和真实的生活相结合,使幼儿在锻炼了四肢的大肌肉和动作协调性、敏捷性的同时,也发展了社会性,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儿童天性,探索游戏方式
如何让每个幼儿都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玩游戏呢?
(一)实际操作
1.游戏的形式
在幼儿开展户外游戏的时间段,我们在各区域采取“定老师,定孩子”的措施。幼儿手持游戏牌任意选择自己想玩的区域进行活动,活动结束的音乐提示音响起时,幼儿到各自的班级集合点集合。幼儿在这样的环境里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开心地将幼儿园的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称之为“游乐园活动”。
2.教师的观察和指导
在户外游戏时,各区域的教师根据幼儿手持的游戏牌观察幼儿的活动,并将观察时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发到幼儿园微信群,有助于教师关注本班幼儿,也方便与幼儿所在班级的教师进行交流。
3.“推荐游戏”的使用
教师将幼儿的想法做成了“推荐游戏”,张贴在各区域的显眼位置,如:沙水区的“太空城堡”、攀爬区的“送小鸟回家”、骑行区的“快递公司”……“推荐游戏”的加入,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幼儿的需要,想象力、创造力稍弱的幼儿通过“推荐游戏”进行模仿,满足了他们游戏的需要,使他们获得愉悦感;能力强的幼儿通过“推荐游戏”进行联想和再创造,便于他们更加深入地进行游戏,从而获得成功感和更好的发展。
(二)幼儿收获
教师在户外混龄的自主游戏中也看到了幼儿的成长:小龄幼儿有了模仿、学习、成长的机会,大龄幼儿也有了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能力的平台。幼儿在现有游戏的基础上开发新游戏和新玩法,在无形中培养了幼儿的创造能力与协作能力,也促进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在游戏过程中,大龄幼儿帮助、包容比自己小和比自己能力弱的幼儿,而小龄幼儿也在自主游戏过程中享受大龄幼儿带来的关爱并将其延续下去,有助于幼儿形成相互协作、包容、忍让、学习、分享、感恩等优良品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希望通过户外自主游戏环境的创设和优化,可以使幼儿释放天性、尽情游戏,并得到适宜的教育。
(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石马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