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视角下的幼儿自主进餐策略探究
2019-01-11王金花
文 王金花
2017年年底我园开始尝试“自主式进餐”,起初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对幼儿、对生活课程价值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进而开展了自主进餐生活课程的园本建设之路。
一、转变观念,构建自主进餐园本课程
(一)梳理课程目标
幼儿园的课程目标是幼儿园课程的核心,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内容、实施方式以及对幼儿及课程评价方式。有了明确的目标,课程的开展才能深入有效。课程小组不再以让幼儿“吃饱吃好”为己任,而是以“自主午餐”为载体,赋予幼儿更多的教育和发展契机。我园以年级为单位对“自主进餐”各环节中幼儿存在的行为现象、可能获得的核心经验、教师的指导策略和建议进行了梳理。
(二)构建课程内容框架
目标是课程的“骨”,内容是课程的“肉”,有了骨,肉才能附之生长。在依托目标的基础上,小组成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对“自主进餐”生活课程的实施内容进行了预设,架构了初步的课程思维导图,并及时调整以确保幼儿多方面经验的获得和提升。
二、有序推进,探索自主进餐的组织策略
(一)完善分餐“设备”
在自主进餐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以往打餐的饭桶、饭勺并不适合幼儿自主打餐。为了确保幼儿自主进餐的顺利进行,我园从安全和方便的角度考虑,决定为所有班级配备新的餐具和设备。通过多次尝试和调整,最终在幼儿的筛选与建议下确定了一套最适合幼儿的餐具设备。合适的餐具大大提高了幼儿使用餐具的积极性和自我服务的兴趣,为自主进餐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二)设置等待线
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打餐时容易出现拥挤、混乱,甚至打翻饭菜的现象。如何才能避免这些现象呢?经过幼儿多次讨论、尝试和调整,我们在地面上设置了一米等待线,让幼儿知道了等待的距离。除此以外,对盛好饭菜后往哪里走,也有了箭头标记。这样的标记让分餐更加有序,幼儿在此过程中学会了等待,培养了耐心。
(三)规划行走路线
除了设置等待线,各班还根据班级活动空间的大小和餐桌的摆放位置,对幼儿排队打餐的行进路线进行了调整和规划,通过让幼儿试一试、比一比,确定了一条幼儿认可且教师满意的行走路线。确定了这样的顺序以后,幼儿的秩序感有了显著的提升。
(四)制定各项公约
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立的,自主进餐活动规则的制定不仅是要让幼儿认同规则,还要让他们在进餐的过程中落实规则。
1.录像回放
如何解决幼儿在自主进餐中存在的问题呢?我们采用了“录像回放→观察讨论→行为修正→制定规则(巩固规则)”的策略,激发幼儿产生的规则意识。教师将观察到的问题用视频的方式播放给幼儿看,让幼儿通过观看录像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并自主探讨解决问题,形成规则或约定,教师只作为问题的提供者。
2.儿歌巩固
小、中班幼儿的规则、习惯意识相对薄弱,在自主进餐的过程中,我们利用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来帮助幼儿进一步树立规则和习惯意识。有了这些儿歌的配合,幼儿的活动兴趣、规则意识都有了明显提高。如吃饭的时候,我们用儿歌帮助幼儿掌握规则:不掉饭,低下头,接住碗,饭菜送到嘴巴里。
3.谈话引导
很多时候问题是最好的资源,把问题还给幼儿,他们便会发自内心地去思考、解决问题,这样比教师硬性规定要有效得多。比如,餐后很多幼儿不想漱口,我们将“嘴巴里面有什么?”“饭后不漱口会怎么样?”等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通过讨论、分析,发现问题,感受到饭后漱口的重要性。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逐步形成和内化。
在自主进餐生活课程探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只有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转变教育观,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幼儿的自主进餐活动,才能使自主进餐的组织和实施更适合幼儿的经验基础与发展需求,才能推动幼儿自主学习,促进幼儿的习惯养成和规则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