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2019-01-11江苏省启东市南阳中学黄海荣
江苏省启东市南阳中学 黄海荣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也没有得到有效提升。而有效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使课堂效率最大化。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根据学生的差异有效开展教学,进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特点,如果课堂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学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而让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一节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元一次方程,能找出实际问题中数量的相等关系,并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体会方程思想。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教学:“一辆卡车和一辆客车同时从a地向b地出发,卡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0千米,客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千米,如果客车比卡车提前一小时到达b地,那么a地到b地的距离是多少?你会用算数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计算后难以求出答案,由此我引入一元一次方程,指导学生通过设未知数的方法来列出方程:设客车从a地到b地的时间为x小时,则有60x=50(x+1)。然后带领学生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特点,总结方程特征: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系数不为0;等式的两边是整式。如此,我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入教学,让学生理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二、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以致用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科目也是如此,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服务生活。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很多素材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或是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正数与负数》一节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通过引入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数的表示和运算的问题,如天气预报中,北京12月份的某天气温为-5℃~4℃,它表达的含义是什么?这一天北京的温差是多少?”由此引入教学。学生回答后,我出示一些数,让学生分类“-5,-6,9,,-,-11,100”,指名个别学生回答,并进行点评。然后进一步举例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在数学知识竞赛中,如果用+5表示加5分,那么扣10分应该怎样表示?”学生积极回答。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做一做课后练习题,并且同桌之间说一说生活中还存在哪些表示负数的量。如此,我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促进了学生对正数与负数的理解。
三、学生自主探究,提升教学效果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这一点,并不断进行落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而有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一节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够利用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些图片导入教学:“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的图形世界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多图形,观察这些图形每组都有什么特征?你能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我指名学生回答。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自学全等三角形:“把准备好的任意图形按在纸板上画出来,然后剪下来,观察剪下来的图形和形状,两个图形大小是否一样?”然后让学生自由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2.怎样表示两个相似图形?3.怎样用符号表示?”如此,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知识的有效掌握。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新课改的环境下,要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要注重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通过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进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