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9-01-11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尹恒俭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尹恒俭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够成熟,在学习主动性方面较为欠缺,因此,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追求知识的主动性是每一位小学教师的必修课。当今时代的小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对未知领域的科学技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并充分利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对于小学数学这门颇具抽象性的学科,“微视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
一、课前微视频:铺设问题情境
课前预习始终是数学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由于小学生往往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或者说预习的能力,从而常导致预习效果大打折扣。为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巧妙运用微视频,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前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为他们的课前预习提供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将课堂内容做一个引入性的讲解,铺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尽可能摆脱课堂的局限模式,通过简短的视频带学生走出课堂,用生动灵活的动画或音频描绘一个贴近小学生心理年龄的世界,并用巧妙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引出所要探讨的问题,让学生有所疑问,并进行思考,带着疑问或答案进入课堂。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一课的教学中,师生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推导,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双方向着一个设定的或者说是预期的结果有意识地靠近,导致实验目的难以达到,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那么学生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正确又轻松地理解并掌握这一知识点呢?此时课前的问题引入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制作了一段课前视频,将“绕绳法”和“滚圆法”通过动画的形式穿插到视频中,从而使得学生直观地了解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并且在动画之后提出:“测量一个圆形湖泊的周长时,以上两种方法是否还适用呢?”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带着疑问走入课堂,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二、课中微视频:培养发散思维
小学数学课程中,有些概念例如体积、容积等较为抽象,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产生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但这个过程往往并不顺利,因此,适当地引入动态变化的课堂微视频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跳出课本平面的局限,从而化平面为立体,又化立体为平面,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正确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又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空间几何想象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体积与容积》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苹果和香蕉哪个大”的问题,从视觉上来看,苹果与香蕉的形状相差较大,很难直观地辨别二者的体积大小,而如果将其固体体积转化为可度量的液体体积,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此笔者制作了一段微视频来直观地展现,取两个相同大小和度量的量筒,注入等量的水,保证水能够将苹果和香蕉完全浸没,再将苹果和香蕉分别置入两个量筒中,这样即使不用读数,也能够通过水面的高低判断出二者体积的大小。该微视频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贯穿了控制变量法和等量替代法两个基本的数学实验理念,在无形中将实际问题简单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课后微视频:搭建交流平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后巩固对数学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同时又能够巩固数学基本知识的学习,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因此,学生在解决课后问题时依旧需要教师的指导,此时,教师则可以充分利用微视频这一手段,将课后的一些经典例题或经典问题传至论坛,并附带解题视频,充分详细地引出解题步骤,穿插相应知识点的复习,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达到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习题讲解之后,还有必要提出类似的例题,让学生尝试举一反三,而非被动接受。解题中遇到的问题,还可以以论坛的形式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而教师亦可以通过这种反馈及时掌控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身的教学效果,以便对下一阶段的备课提供调整的依据。
笔者通过“翻转课堂”这一平台发布课后习题,例如,在学习了因数这一概念后,笔者录制了一段关于“短除法求因数”的视频,学生在自主学习之后,通过在线测试将题目正确率进行了及时的反馈,通过论坛发言,也表达出了一些困惑,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就同学们在论坛上集中反映或引起激烈讨论的问题做出了权威性的解释,并将该知识点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讲解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总而言之,与时俱进是教育教学是否先进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而微视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迈出了现代化教学的重要一步,无论是铺设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还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交流能力,微视频都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需要教师在不断探索中找寻新型的适合当今学生个性的教育教学方式,以满足社会各界对小学数学教育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