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回归语文本真
2019-01-11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小学张晓慧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小学 张晓慧
读过“人教论坛”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的热帖,我心里波澜起伏。有浑浊不清的思维突然豁然开朗的顿悟;有区域改革无法与时俱进的担忧;更有故步自封、无法大胆迈进的懊恼……回到自己践行的语文教学改革,纵观区域内正进行的“生本改革”。突然想到崔教授所列举的“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的“课堂教学穿溜冰鞋”的现象,似乎正一语中的教学改革弊端。
如今,跳出区域课改,回归课堂,回到学科本身才发现,许多弯曲之路本是自己所设计,许多复杂之事也是为了迎合“区域生本课改”而做。如此一来,学科教学,变简单为繁琐、重形式而轻内容;训练的是学科教学形式,丢掉的却是学科基本素养。教师在课堂上解决了怎么教(形式)的问题,却忽略了教什么(内容)的问题。一节课下来,不知道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目标),更不知道学生已经到哪里了(评价)。因此,我也常常纠结如此是否真正“生本”?当然,问题的产生总是与复杂的背景无法分离,表象背后总有复杂的成因。在一段时间的调查、分析、实践与总结中,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基于区域现状,个人观点特别需要“删繁就简,回归语文本真”,记于此与大家共勉。县域主管部门加大改革力度,博采众长,以读书会和读书论坛的形式,寻求一条适合县域的教育教学改革之路。
我县课改行进已有四年之久,教育主管部门花了大力气举行了一系列“生本课改”活动:杜郎口、洋思、浦江等学校的考察、跟校学习;生本校长论坛;生本校长、教导主任赛课;生本精品课评选;生本课改先锋评选;生本实验校的评选、授牌;县域内的各学科生本教研会;生本类专项课题申报……这一系列活动足见改革的力度和推行的力量。但实际上,效果不甚明显。学校和教师在行进中一直以被动接受为主。从刚开始的“谈虎色变、怨天尤人”到后来“你高谈阔论,我自我践行”,再到如今“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查有梁教授说:“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初见模型时,便要大力实践,造成有的教师不加理解、生搬硬套,因模式而落入窠臼。
1.直套模式,忘了语文教学内容之本
有了易于操作的简单模式,老师们上课真不用愁了,选定适合模式的内容装进去就好了。有老师说:“我现在备课可简单了,把模式一套,内容一装,就可以了。甚至把内容粗略一点,一种类型的课,通用。”还有老师说:“我以前解读文本花好长时间,备一节课要花上2~3节课的时间,现在好了,不用那么细地钻研教材了。反正有模式了,那些也用不上了……”
这到底是在上语文课,还是在演练模式?这还算是真正的语文课吗?这样以模式为主的课堂丢掉的可是语文教学的本中之本!
2.重形式,轻内容,忘了语文教学解读之本
课改要求一节课上要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展示环节。首先开展的便是自主学习,然后提出问题、归纳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最后学生展示(整个小组上台展示或个别展示)。
可往往听课以后,总会感觉缺少点什么,甚至感觉不到课上的“语文味”。原因何在?每个环节都卡了时间。自学与合作部分,不管学完没学完,到时叫停,因为必须要给学生展示留够充足的时间。有时学生展示时,一些教师怕学生说不好,一直点拨,最后干脆自己讲;一些教师仍由学生自己展示,不管内容如何,重点如何,时间一到收网就行了。
整个课堂,为自主而自主,为合作而合作,因注重形式上的控制,文本解读缺失严重,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整个课堂,多了支离破碎的内容分析,少了语文课上应有的书声琅琅、愉快表达和写写练练,语用体现不够,学科素养体现就更不足了。
3.重演练,轻生成,忘了语文教学之真
偶然间,听到学生间讨论:“这节课我们已经上了三遍,可我们老师还不满意。我都上够了。可是还要录像。台词都滚瓜烂熟了,哎!”天啊,这不是课改的本质!反复演练,带给学生的是教学假象。要知道,“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行,“生本、生态、生动”这一切就是在基于事实,基于真实啊。
崔教授在谈论教学的“家”在何处说到:“如果避开课程与教学孰大孰小的概念之争,那么一种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至少要回答以下四个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只有这四个问题具有逻辑上和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说该教育教学活动是完整的、专业的。如果只有‘教什么、怎么教’,而没有‘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那么,‘教什么、怎么教’是没有方向的,就像一个旅人行走在没有目的地的路上……”
也许我们就是这一群漫无目的的行者,有时在自顾自欣赏自己的同时还破坏着身边的美景,更无暇去寻找更美更好的风景。对于教者来说,这是一种误人子弟的伤害之痛。痛定思痛中,县域内的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只在讨论着“怎么教”的问题,提及“教什么”的问题,但“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却没有用心好好思考。这就更需我们“删繁就简、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真”,真正考虑有关语文和语文教学的问题。
一、删繁:删掉繁琐的形式枷锁
1.自主、合作、探究须有度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是每节课都必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应该根据文本内容、根据教学设计及教学重难点有效设计。自主学习中感受孩子学习能力,反馈中制定教学目标,从而真正达到“学生已经会了的不教,学生能学会的不教,学生学不会的不教”。合作学习应是在学生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情况下而开展,或讨论、或合作、或检查等等。探究则更应该在矛盾之处、错误之处、疑难之处进行,让形式为内容服务,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到“语文”中。
2.删掉时间、模式等不符学情的实践枷锁
严格规定教师讲授不能超过多少时间,这确实能有效克服“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做法。但老师往往不敢讲了:难点之处怕点拨,重点之处怕讲透,疑难之处怕提点……当讲的、必须讲的,教师也省掉了。这种欲言不出而导致的结果便是重难点不突出,疑难点求放过,教师有劲使不出,学生使劲完不成。
教学时间、教学模式设定,看似课改的有效体现。但如若不能灵活运用,便是让每个教者带着镣铐跳舞,从而适得其反!
二、就简:回到语文原点,回归教学本真
语文学习和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小学阶段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不能急于求成,短时间看到孩子学习语文是多么厉害,孩子是多么成功。我们决不能偏离语文路线,让语文教学离语文太远。求真务实,回到语文原点、回归教学本真,才是在课改中每一位语文老师要做好的事。
1.研读课标,回到语文原点
国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描述的是一个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人或什么样的公民的大问题,它是从“应然或理想”的角度对目标进行超越学科的、抽象的、总括性的表述。学科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总目标、学段内容标准)代表着第二级目标,它是从“实然”的角度,用稍为抽象、笼统的语言描述一门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科素养或关键能力。教师确定的目标(学期或模块目标、单元或课时目标)代表着第三级目标,它是课程标准的派生物,也是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因此更接近于可观察或测量、可评价。三级目标层次相依,任务相扣,让语文有章可循,语文教学更有标可依。
2.研读教材,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基于县域改革现状,我们现在需要在改革中花大力气的不是形式的问题,而是要从“怎么教、教什么”扩展到“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课程标准已经让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先基于课程标准大目标,再基于教材设定小目标,基于课文设定课时目标。这样有目标、有层次,就不会让语文教学不跟着语文走。因为,我们必须研读语文教材,回到语文教学问题中,把握语文教学内容,做好语文该做的事情。
少一些繁琐的形式,多一些语文的内容;少一些作秀的课堂,多一些实在的课堂;少一些表演的课堂,多一些本真的课堂!
删繁就简,调整改革方向,回归语文本真,简简单单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