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核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

2019-01-11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赖清霞

小学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核心课文思维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实验小学 赖清霞

在课堂上更有价值的问题即是核心问题,那么哪些是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有哪些特征,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以及怎么更好地设计核心问题等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核心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核心问题的概念是相对于普通问题而言的,普通问题即是那些没有明确目标,内容不深刻的问题;核心问题与之相反,是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高度的整合性,同时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在了解了学生当前的思维水平和实际生活环境的前提下,将该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高度提炼,对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是整堂课的发展主线,将教师和学生连接起来,通过问与答,教师的课堂目标达到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得到激发,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由于“核心问题”在语文教学课堂中的优势显著,其设计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很多公开课上也常常见到其身影。

二、核心问题的现状与不足

小学生处于思维的启蒙阶段,对课堂更多的是感性认识,教师合理地设置核心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的有效手段。但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却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设计上的缺陷,主要体现有:1.问题的导向性不够。有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只流于教材内容的表面,可以知道是针对哪些课文设计的,但不足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思考,甚至有的问题还偏离了教学目标,只是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问题,连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方向都不对。2.问题的针对性不强。教师只是根据语文教材中给出的每个教学目标提出问题,没有经过个人的过滤和总结,使得各个问题之间没什么联系,而且过多的问题设置,使得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进一步思考。3.问题难度设置不合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考虑到学生所处的思维水平,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过高,涉及的知识面过广等都会让学生不知所以然,从而不敢主动作答,使得课堂氛围不活跃,课堂效果不理想;有时设计的问题难度过低,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无法起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目的,又不能让学生很好地吸收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三、核心问题的有效设计

既然现如今在语文教学中对核心问题的设计存在诸多问题,那么怎么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核心问题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

1.紧扣课题,突出文章主旨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像初高中那样富有哲理性,基本都是浅显易懂的,所以从课文题目就大致可了解到文中所讲的主要内容,课题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手上的皮肤》一课,结合课题,可以设计出核心问题“手上的皮肤有哪些特别之处”来引导整个课堂教学。学生通读课文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手背有汗毛,手心没有汗毛;2.手背可以看到血管,手心上看不到血管;3.手上皮肤的神经特别发达,对冷、热和痛感等特别灵敏;4.手掌和手指上的皮肤厚度是其他部位的5倍;5.因为手心有很多纹路和手背关节处的褶皱,手能自如的抓握东西;6.手上有指纹;7.手指皮肤上有指甲,可以保护手指和帮助手指工作。所以,在教学以中心思想命名的文章时可以先从题目入手来设计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2.抓重点语句,深度理解文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一些能够概括文章内容,表达作者思想的中心句或可以搭建文章结构的各个层次的中心句。总结出这些关键性句子后,教师可以根据它们来设计核心问题。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白衣天使》一课,可以围绕着中心句“护士以他们特有的爱心、微笑和科学的护理方法,帮助病人康复,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来设计核心问题:“课文中讲述的哪些事件可以分别看出护士的这些品质?”根据核心问题的指引,学生可以带着目的性问题去阅读全文,并且在读中向她们学习,向她们致敬,感受到人间的真善美。又比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做一个最好的你》一文,其中心句“一个人只有树立自信心,才可能成为他渴望成为的那种人。”高度概括文章主旨,根据中心句可以设计核心问题:“为什么人树立自信心后才可能成为他渴望成为的那种人?”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发现人在有自信心的情况下,会朝着目标更加努力前进,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也鼓励学生对自己要更加充满自信,在学习和生活上要更加努力,成为一个自己理想中的人。

3.研读关键词语,感悟文章内涵

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可能不是一句话,而是在一些关键词语中表达出来。教师可以在学生通读一遍课文,了解了大致内容后,再根据关键词语设置核心问题,引发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思考。例如在课外阅读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可以根据关键词“纹丝不动”设计一组核心问题:“纹丝不动是什么意思?邱少云战士为什么要纹丝不动?他纹丝不动的过程中经历了什么?你从他的纹丝不动中感受到了什么?”这组问题可以很好的将全文概况联系起来,教师在带领学生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战士坚忍的品质,在平时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能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去面对。又比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春潮》一文,作者用了“不可抗拒、怒吼、撞击”等形容词表现春潮的壮观,根据核心词汇可以提出核心问题:“春潮来临前后的景观变化是怎样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4.深挖细节,体会作者情感

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现在的语文教学对高年级的学生要求更高了,要求他们在阅读作品后,描述出印象深刻的场景,和自己阅读的感受,所以教师也要根据要求相应地引导学生,深挖课堂教学细节,发现核心知识点,激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让他们学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之外,还要积极地思考,表达感想。比如北师大六年级下册的《养花》一文,就可以提一个核心问题:“阅读老舍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后,你们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花的奋斗精神,以及“我”的乐观精神——“我”虽然有腿病,但仍然坚持照顾花草,感受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显然比“作者怎么养花?”更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心智相对成熟,需要教师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自己、他人以及大自然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素质。

5.在矛盾处切入,启发学生思维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理解平铺直叙的叙述方式,对于有矛盾点的语句可能会产生认知上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把握课文的矛盾点,找准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简单辩证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比如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可以看到矛盾点:“对于钓到的鲈鱼,我们到底要放生还是不放生?”鱼和学生的生活很贴近,大家在生活中可能已经习惯了把它们当食物,而并没有想过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吃还是不吃,这个没有谁对谁错,可以在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学会评判人物行为,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还比如同样是《我的战士邱少云》一文,可以针对矛盾点:“他到底该不该动?”来贯穿全文,不动的话,只能被活活烧死,但是动的话,自己可能存活下来,但对其他队友带来的伤害却也是致命的,让学生在不同角度的讨论中能更加明白他“纹丝不动”的伟大之处。

6.揣摩人物形象,感受人物品质

小学课本中最多的就是对人物和自然的描绘,在教学描绘人物形象的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揣摩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外貌特征等,这也是一个核心问题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美猴王》,就可以设计核心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美猴王?”来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美猴王的外貌特征、英雄事迹,以及其他众猴的表现来表现出美猴王的果敢,这样既可以教育学生学会阅读,也在写作手法上给了例子,层次清晰。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描写,比如王二小、田忌、李时珍、罗伯特和詹天佑等,他们的人物形象都很鲜明,有的聪明伶俐,有的勤奋好学,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作出过卓越贡献,他们各有各的好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篇课文想要传达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总之,核心问题是现阶段相对乏味的语文课堂的一味良药,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发展学生思维。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教学模式,推陈出新,针对学生思维来改变教学方式,让“核心问题”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语文课堂上表现更加突出!

猜你喜欢

核心课文思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